刘作易教授,博士,男,1959年3月生于贵州省瓮安县, 现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贵州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982年1月贵州农学院果树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贵州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浙江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硕士学位。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和1998年分别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堪培拉)和英国KEW皇家植物园(伦敦)留学各一年。2000年11月到香港大学学术交流一个月。从1981年到1986年从事果品和蔬菜的贮藏加工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了“威宁黄梨通风库贮藏效果研究”,“威宁黄梨加工综合利用研究”,“贵州农副产品加工综合考察”,贵州省刺梨的贮藏加工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对茯砖茶金花菌进行了了深入的研究,证明了茯砖茶金花菌是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掌握了该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为茯砖茶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1986年到现在,一直从事微生物学,和虫生真菌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如采用酯酶同功酶谱和蛋白质谱电泳技术对绿僵菌,捕食线虫真菌进行了生化分类研究;利用虫生真菌如绿僵菌、白僵菌等来防治害虫如金龟子幼虫、白蚁等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虫生真菌分类鉴定,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先后调查了西南地区10多个不同的生态区域或自然保护区,采集了虫生真菌标本,作了分离研究,发现了虫草新种3种,虫生有丝分离孢子真菌新种4种。通过发育学,形态学,rDNA的ITS碱基序列分析等综合手段的研究,确证了冬虫夏草的无性型是中国被毛孢。尼泊尔虫草和多枝虫草是冬虫夏草的同物异名。甘肃虫草和阔孢虫草也可能是冬虫夏草的同物异名。还确证了拟布里班克虫草的无性型是大孢绿僵菌,小蝉虫草的无性型是蝉白僵菌,解决了国际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分子水平证明了布氏虫草无性型,古尼虫草,茧虫草,蛹虫草等十余种虫草有性型和无性型对应关系。用微循环产孢途径证明了双梭孢虫草的无性型是双梭隔梭孢。利用rDNA ITS 碱基序列分析,发现子囊壳埋生和子囊壳非埋生或半埋生的具有很大差别,说明埋生与否是一很重要的分类特征,从DNA水平也说明形态学上的一致性。通过主要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攻关项目和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分析了水稻,玉米和油菜的主栽和代表性品种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态性图谱和亲缘关系,建立了分子辅助育种的基础和硬件条件。承担的中药现代化项目,在组织培养、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兰科植物与菌根菌关系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正逐步走向产业化。
刘作易博士1999年被列为贵州省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2000列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一二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曾任贵州农学院植保系副主任,贵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先后主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和中组部“西部之光”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启动基金,农业部开放实验室基金(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重点项目,贵州省攻关,贵州省跨世纪专项人才基金和地方基金等10余项。从1995年以来,作为主要参加者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002年作为主持,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同年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在《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美国), 《Mycological Research》(英国), 《Fungal Diversity》(香港)《Mycosystema》、《真菌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中国生物防治》等国内外中高级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8篇用英文发表、5篇被美国SCI收录,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人物履历
1978.3-1982.1,原贵州省农学院果树专业 本科学习。
1982.1-1986.8,原贵州省农学院 果蔬加工组 任助教。
1986.9-1989.7,原贵州省农学院 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学习。
1989.8-1998.8,原贵州省农学院 植保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期间,1991年11月公派赴澳大利亚科工联邦组织留学一年;1995年9月—1999.6华中农大博士研究生)。
1998.9-2002.3,贵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任院长(期间1998年3月公派赴英国KEW皇家植物园和利物浦留学一年)。
2002.4 -2016.8,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2018.2.1-2019.5,任贵州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