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士大学 施姬周

英士大学 施姬周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带入侵,东南半壁河山被铁蹄蹂躏。浙江原有大专院校纷纷西迁内地,全省仅剩省立医学专科学校一所。为适应抗战期间亟需培养各项人才的需要,解决莘莘学子升学深造的困难, 1938年11月,浙江省政府决定筹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 1939年 5月,省政府决议为纪念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因参阳领导反囊斗 争而惨遭晴呆的我省革命先烈英士(陈其美)先生,将校名改称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并在丽水、秘阳正式开办。由省教育厅长是由许绍棣兼任校委会主任,设农、工、医 3个学院;农学院院长莫定森,始置农艺、畜牧兽医 2系,后增农渔、森林 2系。工学院院长赵曾珏,始置理化〈后化工〉、土木和机电(后分机械和电机) 3系。医学院院长王佶,设医学和药学2系。当年暑假,招收首届学生171人。全校教职工 72人,其中专职教员20人。
10月正式开学,并定10月26日为校庆日,1940年12月至翌年2月为省建设厅代办农业(土特产)专修科(1年后停办)和合作专修科(后改附设),招收新生166人。1942年3月,举办大学先修班1期。
1942年5月,日军窜挠浙赣线,为避战乱,坚持继续办学,学校内迁云和、泰顺。翌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606次会议决定,将学校由省立升格为国立,将所属工学院划出另设北洋工学院;将东南联合大学之法学院下设政治、经济和法律3系和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大,1943年5月,教育部任命教育学博士、知名学者杜佐周主持英大校长(实为首位英大校长)。杜到职 后聘任孙怀仁为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后院长刘子藩),娄子明为训导长(后为葛绥成),吴修当代理训导长,王子瑜为总务长,姚梦涛为医学院院长,农、工学院院长同前,谢海燕为艺术专修科主任(后陈士元),张包子俊为合作专修科主任。校本部设云和小顺,分部在泰顺前。暑假,首届本科毕业生122人,同时在云和、于潜、永嘉、安徽屯溪和福建建阳等地招收新生370人。1944年4月,改聘王益滔为农学院院长(后徐陟)。当年夏,日军再度入侵浙赣,学校全部迁至泰顺司前、里光和百丈口,和分部合并。随后,复在由闽浙二省招收本科生356人,和合作、 艺术专科新生 73 人,同年10月,应省民政厅、财政厅和会计处之请,附设行政、财政和会计三专科,招生157人。1945年7月,北洋工学院并回英大,停办合作和艺术两专修科,学生分别转学相当院系。
1945年秋,抗战胜利,11月,学校迁至永嘉(温州),改聘周尚为总务长兼工学院院长。1946年 4月,校长杜佐周辞职,5月,教育部决定学校划出医学院, 一部分并入江西中正医学院,另一部分恢复为浙江医学专科学校,并选定金华为永久校址。6月,教育部调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金华籍)继任英大校长。暑假,在浙闽皖赣四省招收新生 198人,教育部安排青年军复员学生115人,和上海、南京临时大学转学学生 106人,在迁校和工作交接过程中,何校长不幸因病逝世。9月,由政治学博士、中央大学法学院院长、立法委员、原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杨公达担任校长,改聘许德瑗为教务长,周敦礼为工学院院长。 10月,迁校工作完成,校本部设金华城内天宁寺、周宣王庙(今中山路); 工学院设在东市街高山头;法学院设在东岳宫西侧;农学院设在府学前孔庙(现金华师范内),师生宿舍主要利用天柱庵遗址、塔后街贾氏宗祠、塔下寺蒋家祠堂,另租用塔后街、酒坊巷部分民房和胜利旅馆等。
1947年1月(编者按:一说为1946年5月教育部令)增设文理学院,设中文、历史、物理、化学、数学、外文和哲学 7 学系(后2系未正式招生),首届招收物理系新生 17人,由闻诗任代院长兼系主任。4 月,校长杨公达辞职, 6月教育部派政治学博士、原齐鲁大学校长、蒋介石侍从室秘书、国际文化教育处处长汤吉禾代理校长。6月经行政院会议通过正式任校长,聘任蔡宾牟为教务长,赵希献为训导长,周尚为总务长(后阔掖华), 王子瑜为工学院院长(后周尚),徐陟为农学院院长,赵立炳为法学院院长(后徐东藩),姜亮夫为文理学院院长。当年暑假,招收新生231 人,教育部分配青年军复员学生81人和上海、南京临大学生50余人。时共有农、工、法和文理 4个学院18个学系, 学生903人(内女生53人)。教职员268人,内教授82人,副教授30人,讲师 137人,图书三四万册, 1948年暑假,招收新生271人,教育部分配青年军学生50人和上海、南京临大学生9人。1949年2月,汤吉禾辞职,校长由经济学博士、原教育部司长、青年党的邓传楷接任,4月,邓即南奔广州。学校师生员工代表会议推选成立以徐东藩为主委的校务维持委员会,临时负责管理校务。同月,毕业生190人提前离校。
1949年5月,金华解放,金华市军管会派军代表董其祥、 明朗接管英大。 6月,在军代表领导下,建立以师生代表闻诗、卓如教授为正副主委的校务管理委员会。7月,杭州市军管会报请上级批准,撤销英士大学,决定工、农学院全部和文理学院的数学、物理、中文系并入浙江大学,法学院各系和文理学院的历史系学生发给肆业证书,由学生自行转学。浙大严仁赓教授为接收组长,英大以金华市军管会主任张雄为首组成善后处理委员会。总计并入浙大的学生118人,自行转学的学生43人,其余学生绝大部分参军参干,其中解放前投奔解放区和参加浙东、浙南游击队的100余人,解放初参加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随同进军西南的200余人,参加华东各省革大、干校和应征支援东北建设的200多人。另有少数学生去了台湾,合共 500余人。同年 9月,完成全部交接任务,英大走完了十年建校的坎坷历程。共毕业本科生598人。
英大建校时间虽短,却为解放前全国 36 所国立大学之一 ,它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历经战乱动荡、颠沛流离的苦难,由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仍能在艰苦奋斗中茁壮成长。学校具有勤奋教学、质朴踏实、关心国事、朝气蓬勃的良好校风,教职员虽然生活清苦,教学条件不佳,但忠于职守, 对学生谆谆善诱,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不遗余力。教授中有不少博学鸿儒、知名专家,如王季午、潘天寿、谢海燕、谭葆泰、曹惠群、王佶、彭起、张畏凡、张实甫、殷良弼、郑体华、 施华麐、陈椽、黄农、 范云迁、倪贻德、安明波、罗君惕、曹贯一、周汝沆、何正礼、李慕白、叶常丰、姜亮夫、闻诗、戴家祥、孙怀仁、葛绥成、许德瑗、卓如、漆竹生、查猛济、吴兆莘、俞启人、姚华廷、周敦礼、叶作舟、周子亚、董太和、郑重知、夏之时、韩祖涵、徐桂芳、何正磊、许植方等。解放后,他们大多成为华东各大学学科带头人。英大学生更有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优良学风,解放前 后, 他们绝大部分投身革命,成长为军政干部和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据英大金华校友会1987年秋截止统计,在已联系的近700名校友中,具正、副教授及研究员、主任医师和高级工程师、农 艺师等职赫前即达 200余人。
英大的主要学术团体有:农经学会、 畜牧兽医学会、在艺学 会、土木工程学会、凯撒工程学会、法律学会、经挤学会、政怡学会、中国文学会k 历史研究会、 i艺术学会、珑剧j研究柱等。主 要刊物有:《英大土木》、《英大机电》、《农艺通讯》、《海 潮》、 《 正报》、《槽古》等。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对英大的工作。早在抗日战争后期的泰 顺山区,即有浙东、前甫的地下党员带动一些同学进行秘密阔读 马列蛙典著作、党的文件和进步文艺作品的活动。在抗日战争胜 利后韧迁到温州时,打破了国民党的思想封锁,以叫民主学社霄为中坚|的进步学生组织勤纷涌现,1 在当时要求和平、民主潮梳的椎 动下,先后掀起了抗议昆明“一二,一惨案‘反对桂位世佳周贫 f f亏攫职、支援温,叫“米风潮”等正义斗争。在金华 3年时期 r 一开 始就有中共 jj(.J草地下党在金负责人陶健咱胡一元通过同乡同学联 系 i 推进“民主学社”的进步活动,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更是圆涌窜 湃,接连盘生了抗议美军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摒行示威,晋京请愿 迁校运动,在南京参阳 16所大专院校“五·二。”反恤饿、反内 战、反迫害{撞数教育危机)的联合大游行,罢课抗议杀害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等斗争。 1947年秋,中共中央上海局 青年组棋德锦来英大开展建党活动{年末移交中共杭州工委负责); 1948年 4月,中共杭州工委委员钟沛璋来金华宣布成立中共英大支部l、 书记吴仲听,正式建立党的领导核心,井建立党的 外国坦辑“新民主主义青年社”(N’o.y.酌,领导开展了反面吉禾 高压统抽(第二lt迁校运动)、营救被捕同学、应变护桂迎解放等 斗争和解放初帮助实现军营、动员参军等活动,同年12月,中共金萧工委路北县工蚕又派原英大学生施姬周赴英大建立地下党支部,书记吴复元(吴畏),主要负责动员知识青年参军、准备迎接解放和解放初帮助接管金华等活动,这充分证明:在党的领导下,l 英大广大学生同样接受马列主义的真理,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站在第二条战线前列,无愧于时代的期望,为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英士大学 施姬周》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