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王国松

浙江的工业教育开始在1910年(清宣统二年),由巡抚增韫专案奏准,并聘许炳堃为监督,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报国寺,就已经停办的铜元局房屋和机器,筹建浙江中等工业学堂。1911年3月正式开课,设机械、染织两科,并附设艺徒班。这年11月5日杭州光复,学校停课,至翌年4月复课。1913年学校改称浙江公立(以后改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由于几年内陆续添建校舍,增加图书设备,办校认真,管教很严,颇得社会人士的好评。1918年增设应用化学科,第二年又增设电气机械科。这时,政府与省议会都有把它改组为专门学校之议。

浙江教育比较发达,每年中学毕业生很多。在1915年全国掀起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及抵制日货运动以后,社会上不断提出“提倡实业”、“工业救国”等口号;而部分学生也认为学习实科比较有出路,因此志愿学习工科的逐年增加。当时浙江的高等学校只有法政和医专两校,故中学毕业生想报考高等工科学校,近则须至上海、南京,远则至天津、北京或东渡日本,各方面都感到有添办工业专门学校的迫切需要。浙江省议会部分议员认为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开办以来,成绩较好,校誉亦佳,因此建议将此校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原有甲种工业学校改由工专附设,新招甲种学生改称甲种讲习班,艺徒改为乙种讲习生;并拟具办法及预算,经省议会通过后咨请政府照案执行。至1920年秋实行升格,设电气机械科和应用化学科(以后改称电机工程科和化学工程科),学制定为4年(预科1年,本科3年〉。这年暑假正值直皖战争,去北方投考的学生,一到天津、北京,即行南返,因此投考浙江工专的学生较多,报考电机科的尤多。结果两科共录取100人,另加备取10余人,都是男生,作者就是这年入学的。第二年起将预科分为两种,以入学考试的数学分数为分班的标准:40分以上的入一年制的预科,不到40分的入二年制的预科。

1921年3月27日是工校创办10周年纪念,亦即工专成立后的第一年,举行第二次展览会,〈按:第一次展览会在1913年12月22-27日举行,观众在两万人以上。〉会期5天,参观者每天约万人。本校各工场出品,和与学校有关系的各厂家的出品,都拿到会场陈列,销售很广,使观众了解工业教育的重要。1926年5月1日举行15周年纪念,举办了第三次展览会。

工专课程设置,与国内其他高等工科学校相仿,主要依照美国工科学院的制度。预科的主要课程有国文、英文、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物理、化学、投影画等课;电机科本科主要课程有德文、积分、物理、制图、机械制造法、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构学、机械材料,电磁学、热力学、锅炉和蒸汽机、蒸汽涡轮、内燃机、水力学及水力机、机械设计、交流理论、电力机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灯照明、电力输送、电气铁道、电机设计、发电厂设计等课;应化科本科课程主要的有德文、积分、物理、制图、材料及力学、水力学、机构学、有机化学、矿物、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业化学、电工学、电气化学、化工机械、发动机、冶金、应用化学、工艺设计、燃料及工业炉、分析等课。所用课本都是英文原版,在一个省立专门学校内全用外文课本,实不合理,且使英文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上感到困难,但学生们是比较勤学的,学风也较为踏实。

学校开办初期,师资缺乏,教师中电机科主任严观涛和应化科主任吴钦烈是留美的,其余一部分是留日的。第二年起师资陆续增加,徐守桢来校教英文、力学等课,陈建功自日本回国来校教数学,杨耀德亦回国来校任教。又着手购置电磁测定仪器和电力机械设备,把两个实验室逐步装置起来,开出实验课程。化工方面利用原有实验室和肥皂、造纸、制革等雏形工场,作为实验之用。为了充实学校图书,学生们曾发起图书募捐委员会,与教师一起向校内外募得图书一批。还组织购书委员会,直接向国外购买书籍,得到优待折扣。

工专沿用“诚朴”二字为校训,学生比较勤俭朴素,穿的是斜纹布的制服。冬天室温不降到4℃,学校规定不准穿便服。记得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很冷,我们到金工场实习,手足冻僵了,后来室内温度降至4℃,学校才出布告准穿便服。足见当时管训较为严格。学校膳食由同学自办,组织膳食委员会管理之。

工专学生除小部分是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生报考升学的以外,其余大部分来自各地中学。他们在五四运动时,正在中学(旧制)三四年级肆业,受了新思潮的影响,来工专后,对校中墨守成规,用办甲种工校那一套作风来办工专,不甚满意。1922年许校长出国赴欧美考察,并物色教师,校务由教务主任金培元代理。不久校中发生风潮,同学要求增聘优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习设备,提高理论知识。浙江教育厅厅长马叙伦曾来校调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学潮平息,始行复课。1923年5月,许校长考察回国,他以欧美高等学校的制度和教学方法的经验为依据,提出办学计划,将本科改为四年制,毕业生优等的授学士学位。对于前三届同学,校中规定凡各科成绩均在75分以上,总平均分数在90分以上的也授学士学位。当然合于这个条件的人数是极少的。又将甲乙种工业讲习班改称五年期、三年期职业学校。邀请校内外有关人士为董事,组织董事会,为全校最高议事机构。关于师资方面,许校长说均将聘欧美留学生来校任教。大家昕了上述种种措施非常高兴,满以为学校前途发展很有希望;不料自这年10月开始,许一病数月,且至垂危,后虽幸有转机,终以健康关系,辞去校长职务。他从筹备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开始,到辞去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止,先后13年。此时,浙江工业教育有了一定基础,也培养出一批人才,并对工业生产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当时继任校长人选,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学生们提出了新任校长应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品德高尚;②学问渊博的欧美留学生;③在社会上有活动能力的。并派代表去见教育厅长张宗祥,陈述对于新校长人选的意见。许在辞呈中就教师中推荐继任人选,有“或兼顾为难,或风裁太峻,或崖岸自高,或资望转浅”等语;最后推荐了徐守桢(字崇简,浙江省高等学校毕业,派赴美国学习冶金),因徐任汉冶萍公司高炉工程师时,每日登铁桥高空作业,从未间断,许校长对他很为钦佩。结果浙江省政当局发表徐崇简继任校长。此后设备逐渐增加,教师也陆续聘到,王琎曾来校任化工科主任1年,电机科教师如鲍国宝、褚凤章不仅教课很好,而且能为学生找实习机会和出路,均为学生所敬仰。部分功课还请上海、南京学校教师徐名材、徐佩璜、杨杏佛等来校兼课。工专同学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有学问,还要教法好,以后一直到工学院,这种要求成为传统。

1924年7月工专第一班学生毕业。因历年功课繁重,有的跟不上,故本届毕业生电机科只有19人,化工科只有10人。工专既系新办学校,与北洋、南洋(交通大学的前身〉等著有声誉的工业学校相比,历史浅得多,声望也不及,为此毕业生出路几乎全靠私人介绍,主要靠本校教师;而当时政府各部门和私人企业,门户之见很深,有的单位只录用某一名牌学校的毕业生;至于在同一单位,对不同高等学校出来的学生待遇也不同是常见之事。学生毕了业,不少人职业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大有毕业即失业之感;而且就业以后,待遇往往很差。例如到上海一些公司、厂家去实习,每日只有津贴银币4角;有的工厂所给的工资,除供给膳食外,每月只有10元到20元。虽然处境如此,待遇很差,而毕业同学却能脚踏实地去做,自己动手操作和修理机器,以取得人家的信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锻炼,使他们以后成为能自己动手、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以至总工程师。至于在高等教育机关以及其他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大都能踏实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好评,认为“浙江工专毕业的学生,比较朴实耐劳”,因此逐渐受到重视,以致享受到著名工业学校毕业生的同样待遇,并使母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提高。以后毕业生组织了毕业生同学会,互相联络,帮助介绍职业。

1924年9月,江浙地区发生齐卢战争,学校经费停发,至10月中旬才开学。1925年5月上海发生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五卅惨案。自五四运动以后,学生们对于时事,特别是国家大事,颇为重视;校内此时已有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地下组织。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历次学生运动中,全校大多数学生能站在杭州学生群众的最前列。这次惨案发生,学生们非学愤慨,白动停课,参加杭州市学生会,担任主席团;参加公团联合会,成为其组织成员之一;又组织话剧团,出外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募捐支援罢工工人;对此等爱国反帝活动,全体同学都热烈参加。高工班学生钱启忠参加宣传队,于6月间乘轮船赴绍兴途中,竞激昂悲愤蹈江而死,全校师生不胜痛悼。后来学运虽受反动统治压迫,个别学生被捕,但学生们不稍畏怯,仍是继续着英勇的斗争。惟学校行政当局,态度保守。1926年10月间,学生们为了配合响应北伐军的到来,反对军阀孙传芳,支援当时浙江省长夏超的起义独立,于10月18日参加市民大会时,发起了名为革新校务的政治性风潮,反对校长和许多教职员,封闭学校各处所。工校历年风潮,以这次为最大。当时夏超态度动摇,有些举棋不定,校中几位进步学生就把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的牌子挂在省长衙门前面,以求坚定夏超的态度。后来夏超的军队在嘉兴被孙传芳军队击溃,孙部宋梅村又回到杭州。学校继续开学,学校行政当局竟开除闹风潮的学生40余人,专门部高年级生表示抗议都不回校上课。不到1个月,北伐军逼近杭州,钱塘江南岸各地发生战事,学校又复散学。1927年初,北伐军到达杭州后,校长徐守桢辞职,校务无人负责,由在校同学组织复课促进会,以谋学校之恢复。4月底新任校长李熙谋(字振吾,在美国留学时己受许炳堃约聘,回国后又受交大之聘,兼浙江工专教授和训育主任,以后离职)到校,5月初始行复课,被开除的同学回校,进步力量更加发展,全校成立学生会,此后在杭州反帝反封建的各项学生运动中,学生会都起着很大作用。

1927年5月,国民党浙江省务委员会通过设立浙江大学研究院计划案;并议决设浙江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及筹备处。后来因研究院规模较大,需费较多,由筹备委员会议决暂缓设立,提前筹办大学;同时国民党中央决定浙江试行大学区制,并定名为第三中山大学。7月任蒋梦麟为校长。8月1日改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聘李熙谋为院长,在原有电机工程科和化学工程科外,增设土木工程科及预科。原有附设的五年期、三年期职业学校改为附设高级工科及初级工科职业学校。1928年4月,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7月1日加“国立”二字。这年暑假即有浙江大学工学院第一届毕业生。1930年改科称系,即电机、化工等系。

浙江工专自1920年成立至1927年改组,共有7年历史,其作用不仅使浙江的工业教育提高了一步,同时使浙江的高等教育更有生气,电机工程科在国内是较早设立的,化学工程科则是国内最早的,以后两科改组为浙江大学工学院,加以扩充。工专同学毕业了4届,汁电机科60人,化工科24人。

至于附设高级工科职业学校,自1928年6月起,改名为附设高级工科中学,增设土木科;附设初级工抖职业学校则改为工场艺徒班。1929年7月高工应化科停办,其余电机、机械、土木、染织4科仍继续办理。大学本部以附设高级工科〈同时还附设农科〉中学,需费不少,有碍大学本身的发展,拟于1930年起将其全部停办。浙江省教育厅以本省实业教育本不发达,并无省立工科中学,如新设一校,工场和实验室设备也不是一时所能办得起来,认为浙大有继续附设高级工科中学的必要,因决定将附设高工,改为省立,仍委托浙江大学代办,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工科中学飞继续招生。1935年8月起又改称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高工迁至萧山的浙大湘湖农场上课,至11月随浙大自湘湖迁至建德,正在筹划复课之际,教育厅以经费困难,命将高工遣散,以后就停办了。自1911年浙江开办中等工业学堂以来至高工停办止,共有26年多的历史,中间虽经多次更改名称和隶属,但仍保持工校的原有传统,统称为杭工,培养出不少的中等工业技术人才。

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史纪要
王国松
浙江的工业教育开始在1910年即清宣统二年,由巡抚增韫专案奏准,并聘许炳堃为监督,在杭州蒲场巷(现称大学路) 报国寺,就已经停办的铜元局房屋和机器,筹建浙江中等工业学堂。1911年3月1正式开课,设机械、染织(以后分为机织、染色)两科,并附设艺徒班。
这年11月5日杭州光复,学校停课数月,至翌年4月复课。1913年学校改称浙江公立(以后改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几年内陆续添建校舍,增加图书设备,办理认真,管教很严,颇得社会人士的好评。这在旧社会当然是以纯技术观点来评价的。对于工业生产,如机械制造、机织等,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18年增设应用化学科,第二年又增设电气机械科。这时政府与省议会都有把它改为专门学校之议。以上情况许炳堃先生写有《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创办经过及其影响》一文。
浙江教育比较发达,每年中学毕业生很多。在1915年全国掀起反对哀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及抵制日货运动以后,社会上不断提出“提倡实业”、“工业救国”等口号。而各校部分学生也认为学习实科,将来比较有出路,因此志愿学习工科的逐渐增多;而当时浙江的高等学校只有法政和医专(浙江医科大学的前身)两校,故中学毕业生想学习工科,近则须至上海、南京,远则至天津、北京或东渡日本,各方面都感到有添办工业专门学校的迫切需要,浙江省议会部分议员.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开办以来,成绩较好,校誉亦佳.因此建议将此校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原有甲种工业学校改由工专附设,新招甲种学生,改称甲种讲习班,艺徒改为乙种讲习生;并拟具办法及预算,经省议会通过后咨请政府照案执行。至1920年秋实行升格,设电气机械科和应用化学科(以后改称电机工程科和化学工程科).学制定为4年,预科1年,本科3年。工校既稍有声誉,这年暑又稍值直皖战争,去北方投考的学生,一到天津、北京,即行南返,因此投考浙江工专的学生比较多,志愿电机 科的更多。结果两科共录取100人,另加备取10余人,都是男生,作者就是这年入学的。第二年也将预科分为两种,以入学考试的数学分数为分班的标准:40分以上的入一年制的预科,不到40分的入二年制的预科。
1921年3月27日工校创办10周年纪念,亦即工专成立后的第一年,举行第二次展览会(按:第一次展览会在1913年12 月22至27日举行,观众在2万人以上),会期5日,参观者每天约计万人。本校各工场产品,和与学校有关系的各厂家的产品,都拿到会场陈列,销售很广,使一般观众了解工业教育的重要,以及逐渐改进的趋向。1926年5月1日举行15周年纪念,开第三次展览会。
工专课程设置,与国内其他高等工科学校相仿,主要依照美国工科学院的制度。预科的主要课程有国文、英文、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物理、化学、投影画等课;电机科本科主要课程有德文、积分、物理、制图、机械制造法、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构学、机械材料、电磁学、热力学、锅炉和蒸汽机、蒸汽涡轮、内燃机、水力学及水力机、机械设计、交流理论、电力机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灯照明、电力输送、电气铁道、电机设计、发电厂设计等课;应化科课程主要的有德文、积分、物理、制图、材料及力学、水力学、机构学、有机化学、矿物、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业化学、电工学、电气化学、化工机械、发动机、冶金、应用化学、工艺设计、燃料及工业炉、分析等课。所用课本都是英文版本,在一个省立专门学校内全用外文课本,实不合理,且使英文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上感到困难,但学生们是比较勤学的,学风也较为踏实。
学校开办初期,师资缺乏,教师中电机科主任严观涛和应化学科主任吴钦烈是留美的,其余一部分是留日的。设备除原有机械工场基础较好外,电机和化工设备是不足的。第二年起师资陆续增加,徐守桢来校任教英文、力学等课,陈建功自日本回来校教数学,杨耀德亦回国来校任教。又着手购置电磁测定仪器和电力机械设备,把这两个实验室逐步装置起来,开出实验课程。化工方面利用原有实验室和肥皂、造纸、制革等雏形工场,作为实验之用。为了充实学校图书,学生们曾发起与教师一起组织图书募捐委员会,向校内外募得图书一批。还组织购书委员会,直接向国外购买书籍,得到优待折扣。
工专沿用“诚朴”两字为校训,学生生活比较勤俭朴素,穿着斜纹布的制服,冬天室温不到4℃,不准穿便服。记得有一个冬天早晨,天气很冷,我们到金工场实习,手足冻僵,后来室内温度降至4℃,学校才出布告准穿便服,大家听到这个好消息,齐声欢呼,足见当时管训较为严格。学校膳食由同学自办,组织膳食委员会管理之。
工专学生除小部分是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生投考升学的以外,其中大部分来自各地中学。他们在“五四”(1919)运动时,在中学(旧制)三、四年级肄业,受了新思潮的影响,来工专后,对校中墨守成规,用办甲种工校那一套作风来办工专,不甚满意。1922年许校长出国赴欧美考察,并物色教师,校务由教务主任金培元代理,不久校中发生风潮,同学要求增聘优良教师,改进教学力法,增加实习设备.提高理论知识;当时浙江教育厅厅长马叙伦曾来校调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学潮平息,始行复课。1923年5月许校长回国,以考察欧美高等学校的制度和方法所得的经验.提出办学计划,将本科改为四年制,毕业生优等的授予学士学位。对于前三届同学,校中规定凡各科成绩均在75分以上,总平均分数90 分以上的也授予学士学位;当然合于这个条件的人数是极少的。又将甲乙种工业讲习班改称二年期、三年期职业学校。邀请校内外有关人士为董事,组织董事会,为全校最高议事机构。许又本其推崇欧美的思想,谓对于师资方面,均将聘欧美留学生来校任教。大家听了上述种种措施非常高兴,满以为学校前途发展很有希望;不料自这年十月开始,许一病数月,且至垂危,后虽幸有转机.终以健康关系,辞去校长职务。他从筹备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开始,到辞去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止,先后13年。此时,浙江工业教育,有了一定基础,也培养出一批人才,并对工业生产,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当时继任校长人选,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学生们提出了新任校长应具备的二个条件:l. 品德高尚; 2. 学识渊博的欧美留学生;3. 在社会上有活动能力的。并派代表去见教育厅长张宗祥,陈述对于新校长人选的意见。许在辞呈中就教师中推荐继任人选,有“或兼顾为难,或风裁太峻,或崖岸自高,或资望较浅”等语;最后推荐了徐守桢(字崇简,浙江省高等学校毕业,派赴美国学习冶金),因徐任汉冶萍公司高炉工程师时,每日登铁桥高空作业,从未间断,许校长对他很为钦佩。结果浙江省政当局发表徐崇简继任校长。此后设备逐渐增加,教师也陆续聘到,王琎曾来校任化工科主任一年,电机科教师如鲍国宝、禇凤章不仅教课很好,而且能为学生找实习机会和出路,均为学生所敬仰。部分功课还请上海、南京学校教师如徐名材、徐佩璜、杨杏佛等来校兼课。工专同学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有学问,还要教法好,以后一直到工学院,成为传统。
1924年7月,工专第一班学生毕业。因历年功课繁重,有的跟不上,故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到毕业时电机科只有19人,化工科只有10人。工专既系新办学校,与北洋、南洋(交通大学的前身)等著有声誉的工业学校相比,历史浅得多,毕业生出路几乎全靠私人介绍,主要地靠本地教师;而当时政府各部门和私人企业,门户之见很深,有的单位只肯用某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至于在同一单位,对不同高等学校出来的学生待遇不同是常见之事。学生毕了业,一部分人先行回家等候介绍,职业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大有毕业即失业之感;而且就业之后,待遇往往很差。例如到上海几个公司、厂家去实习.每日只有津贴银币4角;有的工厂所给的工资,除供给膳食外,每月只有10元到20元。虽然环境如此,待遇很差,而毕业同学还能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动手操作和修理机器,取得人家的信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锻炼,使他们以后成为能自己动手,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以至总工程师。至于在高等教育机关以及其他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大都能踏实正作,得到各方面的好评,被认为“浙江工专毕业的学生,比较朴实耐劳”;因此运渐受到同著名工业学校毕业生的同等待遇,并使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以后毕业生组织了毕业生同学会,互相联络,以帮助介绍职业,在工程事业方面求发展,为学校名誉地位而组织同学会的作风,带有严重宗派主义的色彩,是旧社会旧制度必然的产物。
1924年9月江浙地区发生齐卢战争,学校经费停发,至10月中旬才开学。当时国内军阀战争频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帝国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又咄咄逼人,导致了1925年5月上海发生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五卅”惨案。自“五四”运动以后,学生们对于时事.特别是国家大事.颇为重视;校内此时已有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地下组织;因此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历次学生运动中,全校大多数学生能站在杭州学生群众的最前线。这次惨案发生,学生们非常愤慨,自动停课,参加杭州市学生会,担任主席团;参加公团联合会.成为其组织成员之一;又组织话剧团,外出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募捐支援罢工工人;对此等爱国反帝活动,全体同学都热烈参加。高工学生钱启忠参加宣传队,于6月间乘轮船赴绍兴途中,竟激昂悲愤蹈江而死,全校师生不胜痛悼。后来虽受反动统治的压迫,有个别学生被捕,但学生们不稍畏怯,仍是继续英勇的斗争。惟学校行政当局,态度保守。1926年10月间,学生们为了配合响应北伐军的到来,反对军阀孙传芳,支援当时浙江省长夏超的起义独立,于10月18日参加市民大会时,发起了名为革新校务的政治性风潮,反对校长和许多教职员,封闭学校各处所。工校历年风潮,以这次为最大。因为当时夏超态度动摇有些举棋不定,校中几位进步学生就把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的招牌去挂在省长衙门前,以求坚定夏超的态度。不料夏超起义以后,其军队在嘉兴一战,就被孙传芳军队所击溃,孙部宋梅村又回到杭州。学校继续开学,反动行政当局竟开除闹风潮的学生40余人,专门部高级生就都不回校上课。不到一月,北伐军逼近杭州,钱塘江南岸各地发生战事,学校又复散学。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到达杭州后,校长徐守桢辞职,校务无人负责,由在校同学组织复课促进会,以谋学校之恢复。4月底新任校长李熙谋(字振吾,在美国留学时己受许炳堃约聘,回国后又受交大之聘,兼浙江工专教授和训育主任,以后离职)到校, 5月初始行复课,被开除的同学回校,进步力量更加发展,全校成立学生会.此后在杭州反帝、反封建的各项学生运动中,学生会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1927年5月,国民党浙江省务委员会通过设立浙江大学研究院计划案;并议决设浙江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筹备处。后米因研究院规模较大,需费较多,由筹备委员会议决暂缓设立,提先筹办大学;同时国民党中央决定浙江试行大学区制,并定名为第三中山大学。7月任蒋梦麟为校长。8月l日改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聘李熙谋为院长,在原有电机工程科和化学工程科外,增设土木工程科及预科。原有附设的五年期、三年期职业学校改为高级工科及初级工科职业学校。1928年4月,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7月1日加“国立”两字。这年暑假即有大学工学院第一届毕业生。1930年改科称学系,即现在浙江大学的电机、化工等系。
浙江工专自1920年成立,至1927年改组,共有7年的历史,其作用不仅使浙江的工业教育提高了一步,同时使浙江的高等教育更有生气,电机工程科在国内是较早设立的一个。化学工程科是国内最早的一个,以后改组为浙江大学工学院,加以扩充,以至解放后经过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1957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又增设理科专业,成为多科性理工的浙江大学,更加扩大和充实。工专同学毕了4届,计电机科60人,化工科24人,共计84人。
至于附设高级工科职业学校,自1928年6月起改名为附设高级工科中学,增设土木科;附设初级工科职业学校则改为工场艺徒班。1929年7月高工应化科停办,其余电机、机械、土木、染织四科仍继续办理。大学本部以附设高级工科(同时还附设农科)中学,需费不少,有碍大学本身的发展,拟于1930年起将其全部停办,,当浙江省教育厅以本省实业教育本不发达,并无省立工科中学,如新设一校,工场和实验室设备也不是一时所能办得起来,认为浙大有继续附设高级工科中学的必要,因决定将附设高工,改为省立,仍委托浙江大学代办,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工科中学”,继续招生。1935年8月起又改称“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高工迁至萧山的浙大湘湖农场上课,至11月战事形势逼近杭州,高工随大学自湘湖迁至建德,正在筹划复课之际,教育厅以经费困难,命将高工遣散,以后就此停办了。自1911年浙江开办中等工业学堂以来,至高工停办为止,共有26年多的历史,中间虽经多次更改名称和隶属,但仍保持工校的原有传统,统称为杭工,培养出不少的中等工业技术人材。
〔作者系原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科学生,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本文撰于1963年5月1日。)

《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有2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