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臣(1915-2016)
(一)
陈锡臣教授于1915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南闸镇缪家村。他自幼寄养在外,8岁回家,到三里外的南闸小学就读,早出晚归。10岁转学到江阴县澄南小学,开始了住读的集体生活。
每当寒暑假,他便回家帮助于些农活,或放牛看谷场,或赶麻能管鸡,常常赤脚,从小就养成了刻苦耐劳的性格。陈锡臣初中毕业于江阴南菁中学,高中考入省立常州中学。这两所都是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中学,对学生要求严格,曾造就了不少革命家和科学家。
陈锡臣在常州中学学习时,深受生物学教师陈逸尘先生的影响,对生物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选读了植物学和动物学,坚定了报考农学院的志向。
1935年,陈锡臣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他从小养成的孜孜不倦的学习习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入学二年,抗日战争爆发,敌机沿沪杭线狂轰滥炸。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按原定计划开学上课,在轰炸声中坚持了三个月,这是对全校师生的个严峻考验,陈锡臣与绝大部分师生一样,经受了考验,临危不惧,艰苦学习,为拯救中华而努力奋斗直到日寇在杭州湾登陆,兵临城下之际,浙大才不得不西迁。陈锡臣随着浙江大学这所著名的“流亡大学”踏上了千里征程浙江大学西迁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发扬的体现。从建德、吉安、泰和、宜山、遵义到湄潭,每到处便安营扎寨,借用简陋民房、庙宇或祠堂、学校抓紧上课。
那怕只有两周授课,一场考试,也是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陈锡臣参加了浙江大学西迁的全过程,在颠沛流离之中孜孜求学、刻苦工作,从而磨炼了他的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家乡的沦陷,断绝了陈锡臣的经济来源,为了维持学习和生活,他参加了工读,在边迁校边读书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刻写蜡纸。他那一手工整清晰的字体,不仅赢得了阅读者的赞誉,更养成了他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在陈锡臣的一生中,凡学习笔记,会议记录、工作日记乃至批示文件,都是笔划工整,既快又准确,见之者无不折服。
浙江大学的“求是”校风中外闻名,浙大的学生在西迁中的艰苦学习也是有口皆碑,尽管学校是在搬迁中教学,在动荡中生活,条件极端困难,仍然严格要求学生。在破祠堂或临时搭的草棚里做的实验,不合格的都要学生抽课外时间重做。晚上只能在昏暗的菜油灯下看书学习。考试成绩不及格的按学则规定严格执行。陈锡臣就在这样艰苦严格的训练下,用颜强的精神,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甲种奖学金,在广西宜山完成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取得了农学学士学位,留校担任助教。
(二)
陈锡臣在“求是”校训的黑陶下,以竺可桢校长的教导:“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行动的准则。深知不但要穷其道理,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竺校长对农学院非常重视,学校迁到哪里,哪里就办农场,哪怕租到几十亩田也要把随校带的良种播下,让它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绪实。在宜山时租了县农场和农民的二、三百亩土地,作为农学院的试验农场。当时陈锡臣分工小麦大田试验。1939年冬,南宁沦陷,桂南告急,浙大于12月迁往贵州。陈锡臣和一位工人,留守宜山;到1940年5月,将小麦、油菜等冬作试验全部收获,脱粒晒于,把全部种子装上校车,晓行夜宿,不离汽车,终于全部运抵贵州湄潭。事实上,浙大的迁移办不仅沿途散播了作物良种,同时还传播了科学知识,并作了大量的抗日救国宣传。
在湄潭,是陈锡臣执教生涯的开端。在贺家祠堂改建的实验室内,在泥墙茅草建成的宿舍里,他度过了五个春秋。在占地二百多亩的牛郎背农场里,他进行小麦栽培和育种的科学研究,并兼任农艺场的管理员,亲建立和管理“作物标本园”。这个标本园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他迁回杭州,在华家池农场重建。虽然经过“大跃进”、十年动乱的几经兴废,但始终在他的关怀下有所发展。他根据“求是”校训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坚持主张青年助教轮流管理标本园,作为熟悉各种作物,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三基本”的重要途径。他要求青年助教从种到收,都要自己动手,观察记载以增加感性认识。事实上,陈锡臣自己的言行为青年教师树立了学习榜样。他虽专攻小麦,但对其它作物也比较熟悉。他极其重视亲自动手,常说:“只叫别人去做,自己没有第手感性认识是决计做不好的。”即使在他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时,也利用假期和下班后的业余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人们总是看见他在实验室和田间为小麦试验记载、考种,儆一般人看起来不用自己去儆做的工作。有人对他说:“你那么忙,还把时间花在这上面于什么,何不休息休息。”他笑呵呵地回答:“你看那钓鱼的人,有时坐上一天钓不上鱼,还是很高兴,并不觉得苦,我这样做也是乐在其中啊!”有趣的是,在他家的小院子里也常常种上些小麦,还定时量量测测,他说:“在一天紧张的工作之后,回家观繁记载麦子的生长变化,这是脑子的轮作’。他就是这样,把自己和事业融为一体。
陈锡臣帮助培养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总是满腔热情。他在审阅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译文练习或论文初稿时,一字不漏,除了删、改、添之外,连错误或遗漏的标点符号都予以改正,最后还要以工整的字迹写下综合评价与意见。他看到青年教师和斫究生整理的科研资料条理不清,就常常不声不响地重新整理一遍,使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怀着既惭愧又感激的心情,深切地体验到身教甚于言教的涵义。尽管他担任了副校长等几种领导职务,还f方百计腾出时间组织中年教师学习专业外语,规定每星期六晚上为集中学习的时间,要求参加的教师分段讲解,共同讨论,他亲自辅导。在1983年整整一年里,他除了出差,无论是雷雨交加,还是大雪纷飞,从末缺席。有时下午会议结束很迟,他宁可耽误晚饭,饿着肚子,也准时参加。有的中年教师想请假二次,看到陈先生为了大家这样坚持,也都克服困难不背缺席了。在他的辅导下,当年参加专业英语学习的中年教师,大部分通过了晋升职称的英语考核。
(三)
坚持科学真理的人,往往能同样地表现在政治上。解放前,陈锡臣对国民党血雨腥风的反动统治,残酷迫害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学生的行为,深恶痛绝。而对竺可桢校长的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的民主作风极为钦佩。他亲见竺校长保护爱国学生抗暴的正义行动。在倒孔游行时,为了保护学生安全,燃校长挺身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为营救被捕师生,千方奔走。他逐渐认识到,用功读书,埋头业务未必能救国。抗战胜利浙大迁回杭州后,他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景象更为愤懑。同时受浙大校园蓬勃发展的反内战反饥饿运动和“于子三事件”的教育,渐渐对共产党有了感情,党的地下组织吸收他参加了外围组织“科学时代社”,以宣传科学的名义宣传革命。党的教育、革命的洪流使陈锡臣逐渐由一个爱国学人进步戴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科学家。
1949年,陈锡臣以极大的热忱迎接了解放。他积极参加了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接管工作,在“三反五反”、“思想改造”等系列政洽活动中,自觉接受党的培养教育,不断提高了思想觉悟,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实事求是既是陈锡臣的为人准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表现。1958年大刮浮夸风时,许多地县大放“丰产卫星”。陈锡臣作为省验收小组成员之一,被派到某县去验收。前所未有的丰收鼓舞着他,他们对一块晚稻丰产试验田实测后,估产800厅左右感到非常兴奋。这已是从来没有过的好收成。可是县里管农业的领导,一听就大发雷霆,他嚷道:“我插秧就插了30万株,怎么现在只有十多万穗,其它的到哪里去了?”“你们都是促退派,要整风!”要知道,“促退派”这顶帽子在当时有很重的政治分量,压力是不小的。当时的“喜报”接二连三,什么“妇女试验田亩产四千斤”什么“x×试验田高产千斤。都希望验收组派人员去验收,那怕点个头,表个态也好。而陈锡臣等同志硬是顶着,尽管那位县领导命令招待所星期天不开饭,他们也不屈服,坚决不同意在未经亲自验收的“卫星喜报”上签字。这充分体现了陈锡臣不计利害得失、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工作作风上。
陈锡臣长期身居领导地位,可他从不利用自己工作上的方便,为个人谋取利益。他出差时经常买硬卧,为公家节省旅费。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科研上作出了成绩,育出了良种,从具体工作直至论文的撰写和修改都由他直接指导,并为之付出了心血。可是,当青年教师或学生在论文上列上他的名字时,却被他划掉。他不计个人名利,而关心的是小麦育种和栽培事业能后继有人,关心的是科学和学术的繁荣陈锡臣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辞令,不会交际,与他初交者,总觉他过于严肃。其实凡和他相处过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认真,办事爽利,实事求是,讲究效率。话虽不多,但句句讲到点子上,不论大小行政事务,凡要他办的,他总是亲自去干,送到他办公桌上的文件、报告,他总是及时签发,他最讨厌当面说得很好听,背后不做的人。有事去请示他,他从不说“研究研究”、“考虑考虑”之类的敷衍话,凡是由他决定的事,他总是根据实际情况,照章办理,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他主张是非分明赏罚分明。因此常有人怪他办事“不通融”、“太刻板”,他却一笑了之:“实事求是嘛!”他有宽广的胸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也能对错误的言行开展斗争。“文革”中,他被诬为阶级敌入而遭批斗、坐牛棚。拨乱反正后,他恢复了领导职务,对以前“批斗”过他的同志,不计旧恶,一视同仁地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共同搞好工作。
陈锡臣自1939年浙江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后,1945年升讲师,解放初升任副教授,1957年,教育部批准他为教授。这段路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从1953年起,他历任农学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党委委员、顾问等职,成为经验丰富的农业教育家。他虽专攻小麦,但对其它作物也颇有研究。除了发表许多有关小麦的科研论文外,也发表其它作物的科研论文,成为国内知名的小麦育种和作物栽培专家。他还担任了科协、农学会、作物学会等组织的领导职务,1984年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他了作非常忙,而始终不曾脱离科研与教学工作,且和广大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给人的印象,是那样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忠厚长者”。
2016年3月3日,陈锡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103岁。妻子王梦仙同为江苏江阴人,生于1915年,2016年1月7日去世。
(王兆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