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甘棠(1927-2014)
1927年2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50年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毕业,1952年浙江大学化工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52年9月分配至大连工学院任教,1961年调回浙江大学,1978年晋升为教授,1979年至1982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美国能源部摩根城技术中心作访问学者,1983年与中国石化、华东化工学院一起,创建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同时创办了《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并担任主编。1986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14年8月8日于杭州家中逝世,享年88岁。
曾任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工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学会理事,《加拿大化学工程》期刊的国际顾问。

一、求学历程
幼年时在杭州城南的蒙塾读书,因学制改革,转至杭州基督教会学校惠兰小学就读,一年后又转入同教会创办的明德小学五年级,1937年因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停学。不久后又转入杭州基督教会学校明德中学二年级。1938年升入上海租界内华东联合中学就读高一,当时陈甘棠的大哥正好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成绩优异的哥哥在学习和思想上都给予了很大的鼓励。然而高中一个学期后,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内,陈甘棠和大哥、二哥决定辍学回杭。当时二哥即赴浙江内地,后因浙赣战争辗转到达赣州,在原华东联合中学老校长顾惠人先生门下就读高三。陈甘棠并不想就这样放弃求学的梦想,和王世光、陈皓、陈亦知等四人穿越日寇封锁线,期间途径桐庐、衢州、江山、鹰潭、樟树等地,不畏严寒及其他一切困难,直至江西赣州华东联合中学,入高二就读,时年十四岁。陈甘棠来到江西赣州联合中学不到半年,二哥因游泳溺死,母亲悲痛欲绝,而国民党处又积弊深重,于是拟结伴回家。当时日军正在大规模侵占中国,战争局面不断扩大,国民党政府却消极抗战。面对这种形势,自幼就有很强烈的爱国热情的他因不愿就读汉奸办的学校,遂一直在家自学直到1945年日军战败,日寇投降。
1946年,陈甘棠参加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化工系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的入学考试,均被录取。考虑到北方国共双方战争仍旧混乱不堪,遂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当时李寿恒先生主持化工系,教师有周庆祥、邹元羲、朱葆琳、吴文域、王凤扬、丁子上、黄慧芳、谭天恩等。大学期间,陈甘棠专业成绩突出,除学好本专业课程外还选修了化学系、物理系的一些课程,如王葆仁先生的有机化学,当时刚回国不久的王仁东先生的高等力学等,也因此结识不少系外人士。陈甘棠热爱中国传统文学,喜欢研究唐诗宋词,吟诗作赋。此外,他还热爱游泳和网球等体育运动,曾代表浙江大学参加大学生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1950年,因在校成绩优异且善于刻苦钻研,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周庆祥教授。因大三时曾到锦州化工厂进行实习,进行合成汽油的研究,故将合成汽油和不稳定精馏的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研究课题,其毕业论文《双元溶液在等容积残储下的分批精馏》发表在1952年《化工学报》上。硕士其间曾两次被学校 推荐赴苏联留学,但因如实交代了江西赣州华东联合中学期间曾经参加蒋经国所办的夏令营,而未通过华东局审批,遂未能出国。

二、工作历程
1952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当时兼任大连石油所所长及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院长的屈伯川先生因将不再担任科学院所长之职而建议陈甘棠改选志愿去大连工学院任教。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成立于1949年,是学校办学实力最强的院系之一。1952年全国部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等院校的化工学科并入大连工学院。陈甘棠与林纪方先生、应圣康同志一起到大连工学院任教,后林纪方去化工机械,应圣康去苏联留学,而陈甘棠也在一年内历经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后到合成橡胶专业工作,曾担任合成橡胶教研室副主任讲师,负责建设当时保密的合成橡胶专业,身兼重任,带头开设专业课及实验,合编教材《合成橡胶工艺学》,翻译书目《船用热交换的计算》,并为化工部派往苏联的第一、二批合成橡胶技术人员培训二期,为兰州合成橡胶厂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1956年,陈甘棠先生被评为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2年,形势变化,合成橡胶专业改称为重有机合成,成立专业委员会,任专业委员会主任。1959年庐 山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时任大连工学院合成橡胶专业主要负责人的陈甘棠正全身投入到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中,无暇参与政治生活,因而幸免波及。
1961年,杭州台风肆虐,家中房屋墙壁摧毁,且当时家中6人均为老弱妇孺,陈甘棠只好申请调回杭州工作,经大连工学院研究,最终由时任党委副书记杨惠言同志同 意调回杭州浙江大学化工系,先在已成立的塑料专业教研室、不久后又调至新成立的化学工程专业任副主任,当时刘丹同志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侯虞钧先生任化学工程专业 主任。研究重点从蒸馏转至化学反应工程研究,1967年开始与梁玉衡合作长篇连载“化学反应技术基础”于《石油化工》期刊上,推动了我国化学反应工程学科建设,其长 篇连载期刊后来经过整理修订成许多高校精品课程教材《化学反应工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探讨颗粒催化剂的流态化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化工生产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第一副校长刘丹同志为主要对象的几位教育界著名人士均遭到批判,接着化工系王仁东、陈甘棠等人也被批判,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也随之停止,教育受到重大损失,1966~1970 年五届学生未完成学业而分配工作。从1970年冬起至1976年共招收了六届“工农兵”大学生,在“左”的路线指导下,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十年文化大革命历经各种批斗会,经历了五七干校、下乡劳动以及向工农兵学习等,直至文革结束才恢复正常的教学和招生考试秩序。
1978年陈甘棠由讲师直接升为教授,获得国家特殊津贴。1979年,陈甘棠受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在西弗吉尼亚大学讲课一年半,期间编著一本英文讲义教材 《聚合反应工程》深受好评,这在国内外也是第一次进行该课程的授课,此外还指导了摩根城能源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访问学者二人并完成论文。在美国访问期间,他深深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氛围的不同,当时国外一位知名教授竟然带着学生一起来听他的课,令其赞叹不已道,学术研究就应该保持这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回国后也将这种精神传授予其学生。访美期间虽有人劝他留在美国进行讲学和研究,亦不为动,毅然决定回到了挚爱的祖国。1982年回国时还买了当时国内稀缺的电子计算机赠予浙大化工系。
归国后,陈甘棠受中石化副总经理张万欣同志之邀就任中石化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成立以中石化、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及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为主的联合 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跨部门成立的研究所。1985年陈甘棠教授又带头创办了《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科技学术期 刊,刊登化学反应工程领域内的科学研究论文、工程和工艺相结合的应用性论文,其宗旨是反映我国化学反应工程和有关工艺方面的科技成果,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此刊在 1992 年、1996年均被评为化学工业类中文核心期刊,并自 1996年开始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
陈甘棠先生曾历任国家教委学科评定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学会理事,加拿 大《化学工程》国际顾问,浙江省政协委员等职。
1995年退休后,陈甘棠先生对《化学反应工程》前两版进行了整理修订,不断提炼精华,使之系统化、概念化,并于2007年出版第三版,该书目前已经在全国各高校作 为教材推广使用。

三、科研教学成果
陈甘棠先生从教四十余年,在学科建设、科研新领域的开拓、科研人员的培养及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建树。其研究范围广泛,从简入深,层层渐进,先后曾提出不稳定蒸馏的普遍理论、流化床的四区模型、离子型聚合动力学模型和复合床反应技术等,在化学反应工程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还进行多项技术开发并取得成果。
1.大连工学院合成橡胶专业的建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新的研究室,学科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均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橡胶在军事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当时国内尚未有自己研发的合成橡胶合成技术,1954 年大连工学院合成橡胶教研室是第一个建立的合成橡胶教研室。陈甘棠担任教研室副主任,由于当时教研室主任赴苏联培训,陈甘棠一人肩负起了零基础进行学科建设的重任。从翻译编著教材,开设高分子化工、传递过程、合成橡胶工艺学等专业课程到创立合成橡胶实验室,均需要陈甘棠亲自负责。1953-1957 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其中之一便是苏联提供技术和设备建立兰州合成橡胶厂,进行丁苯橡胶的合成。由于缺少技术研究人员,从化工部长春科学院研究所和北京设计院等单位调配两期人员先到大连工学院合成橡胶专业进行培训,再派往苏联进行实习生产。这些人后来成为接收苏联提供的建设兰州合成橡胶厂的骨干,其中有兰州技术委员会主任张万欣,后成为中国石油化工副总经理,当时更多的培训人员后来均成为中国石油化工的核心人员。陈甘棠先生所建立的大连工学院合成橡胶教研所为中国化工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为合成橡胶在中国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但由于受学科背景及教学压力的限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调回浙大工作后又将研究重点转至化学反应工程方向,直至其退休后才又对合成橡胶进行继续研究,获得聚醋酸乙烯及各种胶黏剂,其它超细白炭黑、氯化丁基橡胶和溴化丁基橡胶合成技术等均为我国首创,并已投入生产。
2.不稳定蒸馏的普遍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不稳定蒸馏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关于滞料问题的研究。不稳定蒸馏亦可称为分批蒸馏理论,因连续精馏各点组分恒定,较易解析清楚;而分批蒸馏时,逐点成份不断地变化,故称为不稳定蒸馏。塔板上的液体称为残储(Holdup)一般忽略不计,但在分批蒸馏时不可忽略,亦随进程而变动,故此工作可以弥补当时蒸馏理论非动态性之不足之处,蒸馏虽为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之一,但理论研究已较为成熟,故转向开拓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领域。
3.颗粒催化剂流态化研究
1962年陈甘棠调回到浙大后,先在已成立的塑料专业教研室不久后调至新成立的化学工程教研室。研究重点从蒸馏转至化学反应工程,探讨颗粒催化剂流态化对催化剂颗粒相界面传递、微孔中的扩散、催化剂扩大制备时各阶段操作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结构的影响,化学反应工程中一大主要问题是通过相际间传递才能进行异相反应,而催化剂粒子就是一重大问题。与固定床相比较,流化床反应除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反应与固定床中一样外,流态化的固体颗粒的运动、气泡的形成和变化等对催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提出了气固流化床的四区模型,即流化床中存在气泡区、泡晕区、上流区与下流区,其大小可以根据操作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变动,这样就为最复杂的鼓泡床流态化提供了最全面的解析,其它诸如稀相流化或散状流化等都可简化而解决。
由于化学反应工程的复杂性,许多体系的顺利运转多靠经验,如未经过中间试验即进行建厂生产,则往往会由于放大问题而发生事故。齐鲁石化公司亦因流态化的聚乙烯爆聚结块而引发的事故亦属此类。当时陈甘棠先生正受邀赴韩国进行建厂,后因该国经济风暴而归。齐鲁事故引发了他对中间试验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中间试验是建厂放大的关键,并因此在浙江大学联合所建立许多大型装置进行试验。由此转入研究深层次的学术问题及过程中的中间试验放大问题领域。
4.氯乙烯合成反应技术的研究
氯乙烯合成原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在非均相催化放热反应中如何有效地携走反应热,使整个反应在最有利的温度和浓度下进行,并在获得高选择性的同时,力求达到高的单程转化率以充分发挥全部催化剂的能力。氯乙烯合成采用的催化剂为剧毒化合物氯化汞这种触媒,放热很高,在流化床中容易发生返混而使催化剂效率降低。而采用流化床和固定床联合的复合床技术即可解决该问题。该技术当时已经完成中试试验,但因“文化大革命”而未能进一步发展。
5.离子型聚合的统一机理
陈甘棠不仅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深入研究,同时研究方向也涉及到聚合反应工程领域。基于理论研究,提出了离子型聚合统一机理,这是对离子型聚合的一种统一模型,不论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不论是离子对或自由离子,不论为何引发为何终止,均可纳入这统一模型中,用以进行聚合反应速率、平均聚合度、分子量分布、离子型共聚合的计算。这也是陈甘棠在聚合反应工程中的贡献之一,该理论后来被收录在《聚合反应工程基础》一书中。
6.多相流及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的研究
由于研究的逐步深入,陈甘棠意识到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需深入基础才能获得突破,而多相流及物理化学流体力学正是化学反应工程方兴未艾的领域,故1981年回国后进入多相流及物理化学流体力学领域,对微观混合和宏观混合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了高速频闪彩色显微摄影技术,拍摄了微米级流体微元,建立了微观混合的片状理论及混合反应的统一理论,首次发现并分析了有新相析出体系的颗粒度的临界现象等,并因此应邀访问韩国。1986年,陈甘棠先生号召成立全国多相流检测技术研究会,作为第一届会议的召集人,该会议后来扩展到国际多相流检测会议,目前该会已成为中国计量学会的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并继续运作中。
7.研究队伍培养
1983年由浙江大学和中石化集团公司联合成立浙江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陈甘棠担任第一任所长,带领一支学历、职称组成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进行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作为科研队伍壮大的储备力量。在人才培养方面,陈甘棠善于运用多层次、多模式的培养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长江后浪推前浪,他所培养的博士生中现今大部分都成为了联合所新一批的研究教学骨干,其中阳永荣、李希、陈丰秋、陈纪忠、陈志荣、胡晓萍、蒋新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主的新的一支研究队伍已经成为了化学反应工程研究领域的主力军,此外还有陈建峰、孙光林、范镇等国内外杰出人才,科研事业后继有人。
8.《化学反应工程》教材编订
多年来,陈甘棠先生一直致力于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1967 年开始与梁玉衡合作长篇连载“化学反应技术基础”于《石油化工》期刊上,1981年经过整理修订成《化学反应工程》第一版出版作为高校教材在国内推广使用,高校课程体系的完善使得国内化学反应工程学科体系已大体形成,理论研究也渐趋完善,促进了这一学科在我国化工界的确立。1989年在征求各方对第一版意见的基础上,做出改编,出版第二版。1995 年退休后,陈甘棠先生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对理论知识的反复琢磨,对《化学反应工程》前两版进行了整理修订,不断提炼精华,使之系统化、概念化,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做出较大改动,对均相反应过程做了删改,重点充实了非均相反应过程,对聚合反应过程作了调整,增加生化反应过程,并于 2007 年出版第三版,该书作为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已经在全国各高校作为教材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