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 (1907~1986)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21至1929年就学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在威斯康辛大学英语系学习,并于1930年获学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英语系,1931年获硕士学位。1931至1934年入美国耶鲁大学英语系学习,并于1934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
1934年,陈嘉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并不留恋美国的富裕生活,他热爱祖国,返回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回国后,他毅然拒绝了高官厚禄,选择了为祖国培养人才的教育岗位,同年秋,由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吴安介绍,前往武汉大学外文系任教授。1935年6月,经华盖建筑师陈植推荐,去浙江大学外文系任教授,并兼该系系主任。
1939年秋,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陈福田聘回母校——西南联大外文系任教。1942年夏,因爱人黄友葵在重庆国立音乐院任救,于是转至中央大学执教。后来因无法兼职,1943年7月又回西南联大。陈嘉在1943年冬至1945年春兼任了译员训练班教员;1945年春至1946年夏,在中法大学文史系主任邵循正的介绍下,又任中法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中法大学迁北京)。1945年秋,又兼任昆明西方语文专科学校教授(该校成立两个月即停办);1946年春夏,经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校长水天同聘请,兼任该校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爱人在南京国立音乐院.经范存忠教授介绍,又入中央大学外文系任教授,并兼该系系主任,直至解放。同时,在1946年9月至1952年接受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吴贻芳之聘请,兼任该院教授。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他在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罗良铸聘请下,又去那里任教授(该校后来并入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
全同解放前夕,陈嘉看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不愿去台湾,并同进步师生起,守护学校,坚决跟共产党走,把自已的命运同新中国联系托一起,迎采了新中国的诞生。
解放后,陈嘉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1951年10月至1952年2月,前往皖北太和县参加了两期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之后,对祖国的前途认识更加清楚。1950年至1956年在担任南京大学工会教委、主席期间,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党的教育,1951年他加入九三学社。随着政治觉悟不断提高,陈嘉热爱党的朴素感情上升为立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自觉性,于1956年3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勤奋工作,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1986年6月23日下午2时30分,陈嘉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终难80岁。
解放以来,陈嘉一直任教于南京大学外文系,他在教学科研中曾任南京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外文系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等教学科研行政职务;担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江苏分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外国文学研究》顾问,《译林》编委,全国教育部外语教学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外国文学评议组组长,国务院学术审议委员会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等社会各学术团体的职务;还先后任过南京大学工会主席,南京市教育工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工会筹委会常务委员,南京市工会联合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第4、5届委员,九三学社南京分社委员等社会公职。
陈嘉在美学习期间,努力攻读英美文学,尤其着重英诗、莎士比亚及欧美戏剧研究,回国后继续这方面的工作。著有《英国文学史》上、下册,写有《英国二十世纪戏剧家毛姆的戏剧论评》、《英国十九世纪诗人威廉·莫列士早期诗歌》、《狄更斯的〈双城记〉》等。还发表研究莎土比亚的论文《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略谈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