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浙大校友:
1).朱祖祥(1916-1996) 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土壤学家
2)朱祖祥(1927-2015) 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心理学家

土壤学家

朱祖祥(1916-1996)
  朱祖祥,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对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有很深造诣。较早研究了几种主要粘粒矿物类型对阳离子的吸附特性,提出并系统地论证了影响吸附性离子有效度的“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等概念,以后又用养分位和热力学函数关系,分别阐述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和水分的能量概念。还在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土壤化学环境和污染物的转化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由他编著的大学教材《土壤学》被广泛采用。为创建、发展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环境保护系和中国水稻研究所,作出了创业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朱祖祥,1916年10月5日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云山乡(现属余姚市),自幼即随父母迁居当时县治所在地慈城镇(现属宁波市)。父朱清奇,清末秀才,热心乡里公益事业,深孚众望;生四女三子,以朱祖祥最小。
  朱祖祥小学毕业后,在塾馆诵读古文半年,旋跳级插班于宁波私立民强中学,半年后又转读于宁波私立效实中学。效实师资雄厚,办学有方,当时在全浙毕业生会考中,该校成绩常居前列。在效实五年,由于当年老师既严格要求,又因材施教,谆谆善诱,使他对学习科学有进一步的追求,对教育事业开始有向往之心,而且在学习和思维方法上也深有所得,为以后深造打下了基础。
  1934年,朱祖祥毕业于效实中学,当时宁波旅沪同乡会中有识之士为在宁波筹建“四明大学”,募集钜资,设立“四明大学奖学金”,以资助有志于教育事业而又品学兼优的青年,加以培养,作为将来建校的师资储备。朱祖祥以名列浙大农学院录取新生榜首而被授予该项奖学金全额,每年得360—400银元。入学后,他学习成绩一贯优异,因而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资助。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开始西迁,奖学金因无财源而中断,幸由学校组织学生抄写、刻印讲义,推销浙江大学学报等勤工俭学,加上他个人还有连年奖学金的节存余款,可以用来补贴维持生活,直至读完大学。1938年夏,他获农学士学位,并留母校任助教。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浙江大学又被迫从江西不断西迁。大量图书、仪器、药品和必要的教具设备也同时运迁,朱祖祥担负了押运整个农学院仪器、药品等设备的艰辛重任。其间,水陆周转,他或高卧于箱顶激流行舟,或曲蹲于箱背以避逆风。先南下赣州,因战争形势逆转又复北上,绕道湖南再中转仓储于广西阳朔,后待机运抵宜山。此后,当浙江大学安全迁至贵州遵义时,朱祖祥又承担了除农产制造课以外的本系全部实验课、实验室建设,乃至清洁卫生工作。在实验用房、仪器不敷周转时,他就利用晚上或假日为同学安排实验,热心执教,克尽职守。在宜山时,他甚至住宿在仪器药品室里,一人兼理保管、打扫、采购、担水和制备蒸馏水事务,既激励了学生勤奋好学之心,也坚定了他自己献身教育之志。1942年,朱祖祥被提升为讲师。
  1944年冬,朱祖祥经浙江大学农学院推荐,中华农学会选拔和教育部组织考试,以优异成绩被选送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他主修土壤化学,副修先为植物生理学,后转表面化学。整个留学期间,他未享受寒暑假,一年四个学期都注册上学,并选学尽可能多的课程,还利用一切机会在试验场的农业化学室做分析工作。他选修并完成的学分总数,超过博士学位定额30多个,其成绩除第一年因入学迟有两个学分的选修课为B外,其余均为A。留学期间,他还担任过密执安大学中国同学会会长,参加不少社会活动。他仅用3年时间胜利地完成了两篇学位论文,荣获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朱祖祥学成回国前,其系主任和导师特致函浙大,高度评价了朱祖祥的学业水平和科研成就,并赞扬他在该校土壤系研究生中享有的声誉。同时,国内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的农学院都有聘他任教之约,但他决定回归母校。浙江大学师资聘任委员会原拟按资历聘任朱祖祥为副教授,聘委会领导援引了密执安大学的荐函,经改议聘他为农学院教授。这时,他刚过而立之年。
  朱祖祥在40多年教授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和2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接受过由国家教委下达的外籍研究生(包括美国、联邦德国博士研究生)来华进修的指导任务,为提高我国土壤科学水平,壮大力量及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数十年来,朱祖祥发表了60多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著(含合著)。还主编、编写、翻译和校译了大量英、俄、日文的土壤科学专著,已出版的有13种。
  
创办了一个出色的土壤农化系
  30年代中期,浙江大学农学院曾在农艺系下设立农化组,规模小,设备少,但报考生源广,成为热门科系,因而独立建系的呼声与日俱增。朱祖祥目睹这一现状,并以其切身感受,于毕业前后配合农化学会向院、校长陈述建系意见,深受嘉许。1939年浙江大学迁至宜山后,经校委会讨论正式成立农化系。在战争烽火中,学校动迁,人心不定,要成立新系谈何容易!当时原有教授均因故他去,新聘教授刚从各处到校。朱祖祥作为系里仅有的2个青年助教之一,在教授们的领导鼓舞下,热情奔放地全力投入建设实验室,开辟试验地,收集文献资料,配合教授备课。不久,这个农化系能齐全地开课,几个实验室日夜开放;4年级学生忙于毕业论文,高年级学生的读书报告会每周必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农化系终于在贵州湄潭城出现。直到抗日胜利,该系已发展成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大系之一迁回杭州华家池。这是老浙江大学历届领导和教师们集体的骄傲。其中朱祖祥是自始至终参与其事的一个创业者,他的拳拳爱国爱系之心没有辜负先辈、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祖祥任浙江大学农化系主任。他决心用过去建系的热情来扩建和充实本系。他特别注重土壤学方面的课程建设,首先是充实专业和加强基础,为此,他延请了几位土壤地理专家来系兼授土壤地理;请国内著名物理化学家来系开物理化学基础课。其次,他认为土壤学作为农学院的共同必修基础课,对各系的教材内容应有所侧重。根据当时浙江大学农学院专业设置情况,他设想开设以土壤发生和肥力为中心的本系“土壤学”;以肥力和作物土宜、土壤管理为中心的“土壤和植物”;以土壤资源利用、规划、保护为中心的“土壤与农业”等课程,以分别适应农学院不同系科的需要,但由于本系初创,在原有土壤学师资队伍中资深的专家教授人数极少,上述设想只好搁置一旁,迄今引以为憾。然而,朱祖祥办学的热切心情,昭然可见。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农化系奉命撤销,停止招生,使该系进入难以维持的低谷。但朱祖祥理解这种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系师资相对集中的优势,他还坚信,浙江农学院终将恢复土化系。因此,在农化系撤销后,朱祖祥一直未应聘去南京农学院和其他邀请单位工作,仍坚持在原校教授普通土壤学,只是利用寒暑假应东北土壤调查团之请,去吉林公主岭筹建土壤分析实验室,编撰分析规范、培训分析科技人员。此后,又应聘兼任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的筹委和研究员,仍利用寒暑假期去东北进行各种专题讲学和工作以及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等。这些任务一方面反映了朱祖祥在土壤科学领域内的渊博知识,另一方面也增长了他本人的办学才干。而他的主旨仍在于锻炼自己,接触实际,积累知识,以利更好地培养青年。
  1955年,中共浙江省委指示重建浙江农学院农土化系,朱祖祥受命组建,他仍一本初衷,充实专业内容,加强基础知识,为此特别从加强土壤野外工作的训练着手,培训青年教师的地学基础知识,聘请有良好基础及广泛实践经验的土壤学教师。由于计划周全、目标明确,工作进展迅速,于1956年秋招收复系后的第一届学生90名,按教学计划开出全部课程。土壤及农业化学两方面的6门专业课,在本系相继开设,并较快地得到充实。毕业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逐步上升。本系首届学生在校期间,充任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1958—1959)的技术骨干;此外,早自50年代后期起,朱祖祥一直接受各方委托,培养土壤化学专门人才,包括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及其他兄弟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生。因此,在江、浙、闽、皖等省曾受过朱祖祥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已成为科技方面的干才或担任重要行政职务。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3次全国青年土壤工作者大会上(分别在南京、沈阳和杭州召开),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表现出色,受到赞誉。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可以反映一个学校、一个系的办学成绩,朱祖祥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尽心竭力编著高质量土壤学教材
  浙江农学院土化系成立后,朱祖祥在肩负行政和讲课的双重任务下,仍率先撰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土壤学新教材,先在本校试用2年后,于195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土壤学》交流讲义名称出版发行,它很快为全国很多农林院校采纳为普通土壤学教科书或主要参考书。同时,以他为主由少数教师参加翻译的贝尔著《土壤化学》(英译中)和《土壤农业化学研究法》(俄译中)相继出版,及时地充实和提高了本系参考教材的质量。1960年,朱祖祥拖着脑膜炎初愈的病躯,夜以继日地编撰出《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分析及研究法》等讲义,亲自讲授并修订文稿,对拓展土化系和招收研究生、留学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专业课好教材。
  1964年,农业部成立“土壤学教材编审委员会”,聘请朱祖祥为主任。1965年由他编写的《土壤学基本原理》(土化系适用)一书(即土壤学工)成稿,并印发征求意见,继因形势变化未能出版。“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举,1977年,农业部在山西重新召开土化专业土壤学教材统编会议,朱祖祥并未出席,但在与会代表推举下,主编之责仍请朱祖祥担任。经积极筹备于1978年1月初在杭州召开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农业院校的10多位著名学者拟定了教材编写提纲和分工编写任务,1年后修改定稿,于1980年试印数千册,以应全国急需;该书在1983年再次修改后由北京农业出版社分上、下二册正式出版,并于1988年经国家教委评定颁给全国优秀教材奖。在本书撰写前后,朱祖祥曾于1978年12月至翌年1月,应邀在陕西武功“土壤水分讲习班”上,系统介绍近代用能量观点研究和阐述土壤水分的方法及其意义,把土壤学中有关水分能量的内容从理论深度上大大提高一步。1980年3—4月,朱祖祥在武汉主持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学教师培训班”,他亲自讲课,并邀请为有关教授专家作专题报告,对提高土壤学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此后不久,在朱祖祥领导下,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举办了两期“土壤化学讲习班”,一次“全国中专土化师资培训班”。这些培训班的举办,对提高土壤学教材撰著水平,也起了相互促进作用。
  与土壤学教材建设密切相关的是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土壤标本馆。浙江农业大学的土壤化学实验室、土壤物理实验室、恒温室以及土壤标本陈列馆等,都是在朱祖祥亲自参加、领导下建成的。对土壤标本陈列馆的建立,从标本征集、陈列柜装饰、房舍修建,乃至经费申请等,事无巨细,他无不躬亲。标本馆在80年代前曾被誉为宏大完备的土壤实习馆,亦为来校宾客必到的参观场所。
  教材建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学水平,因此,朱祖祥愿意为之尽心竭力。目前,他虽早已年逾古稀,终日忙于政务,但仍拟着手编撰一本《土壤学》新教材,为我国土壤学科再作奉献。
  
研究、论证了影响养分有效度的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
  朱祖祥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院从事硕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时,发现在密执安沿湖区桃树生长的优劣,同土壤中交换性钾的含量水平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大量的系统分析表明,钾的有效度不是一个单纯的含量水平问题,而是涉及到粘粒矿物种类、交换容量和陪补离子种类等因素。据此,他就以其为主题潜心探索土壤吸附性离子与土壤养分有效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以此为起点,在他的半个世纪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土壤化学理论素养,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被公认为一位学术见解深刻、造诣很深、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土壤学家;尤其是他的土壤化学理论与实践,受到广泛的推崇。
  朱祖祥根据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通过植物(燕麦、桃树)栽培试验,结合粘粒矿物类型,进行了土壤胶体对离子吸附能和交换性阳离子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以及植物从土壤中吸取营养元素状况等方面的测定,系统地证实了土壤胶体上的离子饱和度,以及胶体上与植物营养离子共存的其他吸附离子(特称陪补离子)的状况,同土壤养分有效度密切相关。这就是土壤中离子“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这两种概念可深刻阐明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在美国50—60年代所出版的著名教科书(如1960年和1962年出版的Brady所著的《NatureandPropertiesofSoils》,在第6版及附注(23)指名引文,该书第8版引用了饱和度数据以及粘粒矿物影响的例子;又如,Millar所著的《FundamentalsofSoilScience》1955年版中也曾引用)以及专著论述(如《AdvancesinAgronomy》Vol.Ⅳ.1952,提名引用有10余处)都曾大量引用。
  60年代以来,朱祖祥指导他的研究生从事土壤磷化学、土壤有效养分及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都取得新成果。朱祖祥关于土壤磷的吸持、解吸、固定的化学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论述;关于养分位的表述;关于绿肥耕埋后激起土壤微生物强烈活动而耗失土壤有机质的“起爆效应”(现通称激发效应)的论点以及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等,对研究农田土壤肥力的动态监测,对研制测定养分有效度的方法等方面,有助于拓宽研究的思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土壤和作物营养诊断成果辉煌
  朱祖祥在年轻时期就潜心研究土壤化学速测方法。40年代初他在彭谦教授指导下,成功地研制了土壤反应的粉剂速测法,后又继续研究,使之更加完善。它在指示剂配方上拓宽了适用范围,方法上比当时应用的Truog法有所改进,其要点是先用硫酸钡吸附试剂制成粉剂,再用中性火棉胶把粉剂表面包蔽起来,使反应呈色后不易褪色。在国内这一混合指示剂的配方被较普遍地应用,还曾一度见诸于美国农部《土壤调查手册》中。多年来,他一直未放松化学速测法的探讨。70年代中期,他主持“全国土壤普查·土壤诊断研究协作组”的工作,在湖南长沙同全国10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土壤工作者一道,对土壤和作物营养诊断的化学速测,如氮、磷、钾速测方法及土壤有机质速测法等,进行了系统和大量试验,对所使用的每种方法进行反复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他领衔写了《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速测方法》一书(湖南出版社,1976),曾行销全国,推动了全国各省土壤诊断、作物施肥研究的蓬勃发展。这个时期,浙江农业大学土壤教研组在朱祖祥的建议和具体指导下,对浙江省土壤和植物营养障碍化学诊断技术,作了10项改进,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所研制的“土壤、作物营养速测诊断箱”在全省农村推广应用;他所研制的土壤营养诊断比色卡,则被20几个省、市、自治区大量采用。
  
务实的科技活动家,严于律己的导师
  为了繁荣中国的科学事业,推进学术活动,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水平,朱祖祥在全国科技战线上承担了多项职务,主要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评议组成员(一、二届),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一、二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兼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水稻研究所理事会副理事长(曾任第一任所长),中国农学会理事,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浙江省农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朱祖祥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具有高度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时,他的爱人同在美国,许多朋友、同事和老师都劝他留在那里工作,尽管那里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优越,但他首先考虑的是祖国和祖国的土壤科学事业,毅然回国。1949年江南行将解放,美国友人曾拟寄两张机票邀他们夫妇去美国做研究工作,他谢绝邀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当时在国内应做的工作中去。50年代初,他因患严重胃溃疡,时作剧痛,但他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仍坚持工作。在课堂上他忍痛坚持站立讲课,下课后带着满面冷汗回到办公室,有时一手压腹倒伏于书桌上,稍事休息后又继续工作。他在实验中因用力过度曾两次胃出血而不气馁。事业第一,工作至上,是他严格遵守的准则。他治学严谨,尽管学识渊博,仍精心备课,一丝不苟。教学中特别强调“三基”,即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科学实验基本技能。他敦厚淳朴,平易近人,对年轻一代无论是学生或教师总是满腔热情,循循善诱,但又严格,从不草率;对学生的缺点则坦诚指出,毫不含糊;解答疑难问题则务求准确,查考有据。
  70年代后期以来,朱祖祥指导许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持多项科研,继续编写土壤学教材,还兼任着许多公职。1979年以来,他担任过或正担任着: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教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农百·土壤卷》编委会主任,《国际热带农业》(International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在印度出版的英文期刊)特约编委等职。他还多次率领代表团赴美国、印度、联邦德国、菲律宾、英国等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和进行考察活动。他与国际同行专家有广泛的联系,同美国、英国、联邦德国的几所大学及科研机构谈判,达成或签订了学术和培训协议,积极促进国际间校际、所际的合作关系。
  朱祖祥在创建和发展中国水稻研究所方面有杰出贡献。中国稻米总产量居世界之冠,水稻种植历史久,分布广,品种资源丰富,杂交稻、矮秆育种等为世界瞩目。但长期来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稻作专业研究机构。为组织、协调和发展我国的稻作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农业部决定建立中国水稻研究所。朱祖祥以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威望和广泛联系,在争取新所选址浙江杭州,争取世界银行专项长期无息巨额贷款,以及率团访问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签订与该所的长期科技合作协议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信息联系与传递,参与谈判和决策协调的作用。作为中国水稻研究所筹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现为该所副理事长),朱祖祥不仅再一次竭尽了他对科学事业的奉献和创业、开拓改革的事业 心,而且还高瞻远瞩地倡导优良的学风和重视引进智力,引 进资金,促进国际合作。
作者:胡景赓

简 历
1916年10月5日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38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留母校任农化系助教。
1942—1945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讲师。
1945—1948年 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46年获硕士 学位,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1952 任浙江大学农化系主任、校务委员。
1952—1966年 历任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主任、教务负责 人。在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兼任研究员、筹备委 员(1953—1960年)。
1978年至今 历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博士研究生 导师。
1979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研 究员;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 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土 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80年至今 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协副主 席、名誉主席。
1983年至今 历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主 要 论 著
1 Peng C,Chu T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Powdery Iidicator for Rapid an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Soil Reaction. (美)《Soil Science》,1945 57:367—369.
2 Chu TS.Some Chemical Studies of Soil in Relation to Satisfactory and Unsatisfactory Growth of Peach Trees.(美)Quarterly Journal of Michigan Agri,1946.
3 Chu TS,Turk LM.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 Degree 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 (美)Mis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 No. 214,1948.
4 朱祖祥,俞震稼,周鸣铮.土壤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5 朱祖祥,袁可能.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土壤反应混合指示剂在使用 上的探讨.土壤学报,1956,4(1).
6 朱祖祥.合成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试验初报.浙江农业科学,1961 (1).
7 朱祖祥.影响磷矿粉肥效的土壤化学因素.浙江农业科学,1962 (12).
8 朱祖祥.从绿肥的起爆效应探讨它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 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3(3).
9 朱祖祥.再论绿肥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 科学,1964(1).
10 熊毅,朱祖祥(主编).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5.
11 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料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 1965,1—33.
12 朱祖祥等.早稻缺磷发僵的化学诊断.土壤,1974(创刊号):9—13.
13 朱祖祥,洪顺山.从磷酸盐位探讨土壤中磷的固定机制及其有效度 问题.土壤学报.1979,16(2):94—109.
14 朱祖祥.土壤磷酸盐位的理论与应用.土壤学报,1979,16(2):190 —202.
15 朱祖祥.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其意义.土壤学进展,1979(创刊 号):1—21.
16 朱祖祥(主编).土壤学(土化专业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17 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 Potential Phosphate Sortivity Value from Langmuir Eg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hosphate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
18 王光火,朱祖祥.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一解吸特性比 较.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7,13(2):129—136.
19 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砷的吸附和转化及其与水稻生长的关系.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3):345—352.
20 王光火,朱祖祥.土壤和高岭石与磷酸根反应动力学.浙江农业大 学学报,1988,14(4):364—370.
21 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环境中砷污染防治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 学报,1988,14(4):371—375.
22 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磷酸离子在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机制的初 步探讨.土壤通报,1988(5):211—212.
23 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土壤溶液pH与磷酸根吸附的关系.土壤, 1988(6):305—309.
24 何振立,朱祖祥等.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及其与土壤供磷指标之间 的关系.土壤学报,1988,25(4):371—404.
25 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1. Hysteresis of Sorption and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 456—469.
26 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2. Effect of pH on Phosphate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9,15(4):441 —448.
27 谢正苗,朱祖祥.土壤中二氧化锰对As(Ⅲ)的氧化及其意义.环境 化学,1989,8(2):1—6.
28 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 Kineties of Phosphate Desorption from Variable-charge Soils.Transactions of 14th ICSS Vol. Ⅱ:P. 331—332,1990,Kyoto,Japan.
29 王光火,朱祖祥.pH对土壤吸持磷酸根的影响及其原因.土壤学 报,1991,28(1):1—6.
30 谢正苗,朱祖祥.不同土壤中不同价态砷对水稻毒害临界值的研 究.中国环境科学,1991(2):105—108.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朱祖祥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土壤卷 一.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第383-398页.

心理学家

朱祖祥(1927年11月15日-2015年1月17日)
男,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27年11月20日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县,1948年考入浙江大学教育系,195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浙江师范学院讲师、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5年1月17日上午10时15分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89岁。
曾担任杭州大学心理系系副主任、主任、工业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专业实验室负责人。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委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主任,中国人类工效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认知工效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浙江省心理学会第四、五届副理事长、理事长,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分卷副主编,《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学探新》杂志名誉主编,《心理学报》编委等。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终身成就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多次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