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星,高级工程师。江苏泰兴人。1954年毕业于江苏省泰兴中学。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冶金铸造专业。曾任核工业部核燃料厂分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核燃料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参加组织核部件的研制。创造了我国铀金属铸造的独特工艺,解决了核部件浇注时出现的气泡问题。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时被人们誉为活着的“罗健夫”。《工人日报》曾以《活着的罗健夫》报道了他的事迹,国防部长张爱萍曾题词赞扬。

张同星,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调入中核四○四厂第四分厂,先后担任班长、车间主任、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务,在国家核工业科研第一线工作20余年。
20世纪60年代初,张同星带领铸造组的同志进行了数百次模拟试验,创造出“提模浇注”新方法,将一台外国进口的高真空感应炉成功改造成为我国核工业第一台生产核部件的专用炉。1964年,张同星和同事们经过上万次的试验,生产出合格核部件,保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1966年,张同星带领大家突破工艺难关,完成了试制新型核燃料的任务。1975年,试制成功新型核产品,标志着我国核工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张同星因积劳成疾,于1983年不幸去世,年仅50岁。
张同星在核部件研制生产中先后取得16项重大的科研、革新成果,有两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发展中国核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

张同星,江苏泰兴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分配至沈阳重型机械厂工作,1959年调入二机部隶属的四。阴厂第 四分厂,先后担任班长、车间主任、总工程师、 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务,他在核部件研制生产 中先后取得了16项重大的科研、革新成果.直接 负责和参加的科研项目中有两项获全国科学大会 奖二他多次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组织的嘉奖 和表彰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被国 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张同星在核工业科研生产一线工作20多年. 他始终秉承+事、Ik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 细融八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刻苦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攻克解决了一系 列重大技术难题,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 大贡献,成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
2t)世纪60年代初,我国核部件开始研制时. 正值经济凼难时期: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停止提供设计资料和设备,绐研制工作带来了极 大困难。在无图纸、无工艺、无设备的情况下, 张同星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和 外文卡片.并带领铸造组的同志在十分简陋的实 验室,进行了儿百次真空融化浇注模拟试验,摸 索工艺数据,大胆改造浇注工艺,创造出“提模 浇注”新方法.将一台外国进口的高真空感应炉 改造成为我国核工业第一台既安全、又可靠的生 产核部件的专用炉。
1964年,张同星带领他的同事们,废寝忘 食,日夜奋战,经过上万次的试验.创造出“定 向凝固慢冷工艺”,攻克“气泡关”,生产出合 格核部件,为保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 贡献;1966年担任车间主任的张同星.带领大家 经过上千次的科研实验.突破镀层工艺难关,研 制成功简便适用的特殊装置.完成了试制新型鼓 燃料的任务,为我国新的威力更大的钚材料的应 用做出了贡献;1975年,作为分厂副总工程师, 亲自动手设计加工特殊新型核产品加工小室,建 成简易试制生产线.摸索出试制条件,生产出一 批又一批合格产品,这种核产品的试制成功,标 志着我国核工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事核材料研制生产是一项放射性强.危 险系数大的工作。20余年间,张同星不顾个人安 危,总是一马当先,率先垂范,亲临现场指挥操 作,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凶长年忘我工作,张 同星同志积劳成疾,于1982年身患胃癌住院。在 病重期间,他仍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搏斗.进行 科学研究.争分夺秒地收集汇总了上万字的技术 资料,总结整理了多年从事核部件生产研制的宝 贵经验.在核材料试制1=作的紧张阶段,他不顾 病痛,返刨生产岗位,从早到晚忘我地工作,直 至完成任务.才同意回北京治疗 1 983年11月 16H,张同星因病情恶化,不幸去世。四。四厂 党组织按照他生前遗嘱,将其骨灰撒在了他创业 攻关的戈壁难上.张同星实现了他“安下心、扎 下根、戈壁滩上献青春,献了青春现终身”的誓 言。
聂荣臻同志为张同星亲笔题词: “向知汉 分子的优秀代表张同星同志学习。”张爱萍同 志评价张同星;“张同星是继蒋筑英、罗健夫后 又一个对祖国科研事业具有献身精神的科技工作 者,是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我国工人 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防科 工委、中国核工业部及甘肃省委等均做出向张周 星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工人日报》 《甘肃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宣 传张同星的模范事迹张同星已经成为当代知识 分子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