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道藩(1923—)
  季道藩,农业教育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棉花遗传育种研究,编写《遗传学基础》,主编《作物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遗传学》、《遗传学实验》等教材,为中国农业科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主持育成陆地棉钱江9号、短季棉浙506、海陆种间杂交组合浙长1号等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季道藩,安徽省凤阳县人,1923年7月9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6岁进私塾读书,7岁入凤阳师范学校附小,每逢星期天及寒暑假仍在私塾读孔孟之书,直到小学毕业。由于家教甚严,使他从小养成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学风。1935年,季道藩考入凤阳中学,1937年刚读完初三第一学期,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学校难以正常开课。1938年2月初日军占领凤阳,为了躲避战火,随同家人徒步流亡后方,历经湖北、湖南,于1939年9月到达四川秀山县石耶乡进入国立第八中学高中一分部就读。当时流亡学校设在农村祠堂里,生活、学习条件非常艰苦,集体睡地板,席地吃饭,大家都在桐油灯下勤学苦读。他身居田野山村,目睹当时农业日趋凋蔽、百姓生活贫困状况,深有感受,不禁萌发日后学农报国的心愿。1942 年7月季道藩高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国会考,被免试保送到当时西迁在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但会考未发榜之前他已在贵阳考取了浙江大学农艺系。
  季道藩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先后听过肖辅、卢守耕、孙逢吉和谈家桢教授讲授的课程,深受这些学者的教诲和熏陶,对遗传学和作物育种学深感兴趣。1946年5月他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留在农艺系任助教。1946年6月随校复员迁返浙江杭州,协助肖辅教授进行生物统计学、作物育种学的教学和棉花科研工作。1950年10月被派往北京农业大学,参加由苏联专家主讲的“进化论研究班”进修。1951年8月返校后任讲师,协助谈家桢教授为农学院学生开设“达尔文主义”课程。1952年8月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1960年又改称为浙江农业大学。在这期间,季道藩担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并主讲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棉作学等课程。1978年8月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1984年起任博士生导师,指导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季道藩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同时,积极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遗传学名词审定会副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他先后在广州、长春、上海等地主持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学教学研讨会,积极开展浙江省遗传学会和中国棉花学会的学术活动。此外,他还兼任《遗传学报》、《遗传》、《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棉花学报》、《中国烟草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编委。季道藩是浙江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七、八届代表。

精编教材 潜心育人
  季道藩曾讲授过达尔文主义、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生物统计学、棉作学、作物育种专题等多门课程。他治学严谨,讲课十分认真,无论是新开课还是老课程,即使讲授由他主编的教材,每次上课前都要查阅资料,补充新内容。他认为课堂是传道授业的场所,必须严肃认真,不容半点马虎。讲课时力求语言规范,板书整齐,表达清楚,循序渐进,主题突出。他要求同学衣着整齐,讲究礼貌,举止端正。因此,听他讲课不仅是学习新的知识,也是品德教育的熏陶。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虽然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但也面临师资断层、教材陈旧等诸多难题。当时担任农学系主任的他,强调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核心,提出年轻教师“教学跟课,科研跟人”的培养方针,即每个年轻教师分配到教研室后,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承担或参加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研室的几门课程都要按计划顺序轮转担任一遍,在全面熟悉所有课程的基础上再分工承担某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年轻教师深入了解整个教研室的教学内容,熟悉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动向。科研工作则选定导师,根据导师的科研方向指导年轻教师逐步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此外,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年青教师的品德修养,提出做学问的“三心”要求,即要虚心、用心和恒心;要求同行之间互相支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经过不懈的努力,一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岗位,成为中国农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季道藩十分注意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建设,并倾注了大量精力。50年代初,根据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他主编了《作物遗传选种及良种繁育》一书,被农业部选为全国农业院校试用教材。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农业遗传学的教学和科研与国际发展差距日益加大。为了使广大农业科研和教学工作者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他于1976至1978年在《遗传与育种》杂志上连续发表了“遗传学基础知识讲座”十二讲,系统讲述遗传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后根据需要,他把这一系统讲座补充改编为《遗传学基础》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1978年,他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遗传学》,该书于1984年修订,多次再版,于1992 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1992年他又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遗传学实验》,与《遗传学》配套成为广泛采用的教材,1996年该书获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二等奖。
季道藩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验课和实验农场的建设,关心作物标本区的设置和管理。他认为作物标本区不仅是对农学学生进行“看图识字”式的启蒙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场所,也是年轻教师通过作物标本区的管理加深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栽培技术的认识的有效途径。
  1978年季道藩开始指导研究生,他将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抓研究生课程的选修和读书报告,要求研究生努力学好本专业课程及其相关课程,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助于活跃学术思路,利于深入开展研究工作。读书报告要求硕士生、博士生在查阅不同数量的外文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文献写成综述报告,定期在指导教师参加的全体研究生读书报告课上宣讲,并进行提问和讨论,以提高其外文水平和文献综合、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中期抓研究计划的制订,提出开题报告。在读书报告的基础上,让研究生发现问题,形成研究方向的设想,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方面有所开拓或创新。后期抓论文写作,对提纲拟订、数据整理、资料分析、立论依据、文字表达等各个环节都全力关注,成文后更是字斟句酌地加以推敲,甚至重新改写,每篇论文总要经过3~4次修改才算定稿。季道藩在教学岗位上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受到录用单位的赞许,如今不少已成为工作骨干和学科的带头人。
  季道藩还热心于教师和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1979至1981 年间,他受农业部教育局委托,负责在浙江农业大学举办3期全国中等农校遗传学师资训练班,先后培训学员75名,这些学员大多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他积极参加学校、区、市和省组织的各项农业科学普及活动,经常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讲解农业基础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1956年,季道藩被评为浙江省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并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普及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农业的志向,他编写了少儿科普读物《棉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以及棉花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成为少年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由他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的“棉花”分支,按条目系统地介绍了棉花的起源、进化、分布、分类、形态、生理、遗传、育种、栽培、病虫防治和纤维检验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成为中国棉花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书。最近,由他任副主编并参与编写出版的《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总结了中国棉花品种工作几十年的经验和成就,着重介绍和分析了中国棉花育成品种的系谱渊源,为中国棉花遗传育种文库增添了璀璨夺目的新篇章。

执着追求 不断探索棉花遗传规律
  季道藩很重视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为了扩大推广陆地棉以代替当时广泛种植的亚洲棉,华东农林部曾组织一些专家分赴华东各棉区考察,季道藩随同肖辅教授及浙江省农业厅棉花专家等人,对本省棉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50年代为解决长绒棉供应紧张的问题,他与有关棉花科研单位协作开展了陆地棉和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主持选配了优良的海陆杂种棉“浙长1号”,在金华、慈溪等地推广种植,此项工作1978年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处逆境仍不放弃棉花遗传育种事业,坚持到棉田观察记载。这期间他主持选育了陆地棉新品种钱江9号,在肖山、慈溪等地推广种植,1979年获浙江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四人帮”垮台后,他再度焕发青春,白天忙于教学科研,晚上编写教材、撰写论文以及修改和审阅别人的论文,每年暑假都是在棉田里度过的。他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中的“棉花优异新材料创造”,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委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近年来又主持选育出全生育期在100天以内、适宜麦棉连作的短季棉新品系“浙506”,已在淮北棉区较大面积试种示范初步获得成功,开创了小麦收割后直播特早熟短季棉取得高产的先例。他主持的“野生棉种和栽培棉种的远缘杂交研究”,与协作研究者一起克服了种间杂交不孕性和杂种不实性,从野生二倍体索马里棉和栽培陆地棉品种河南79的杂种后代中选育出产量接近陆地棉、纤维品质优良、比强度高达26克/特克斯的新品系,为棉花育种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于1991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季道藩十分注意棉花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50年代以来,他对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优势、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以及与其亲本配合力的关系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70年代末,他进行棉花色素腺体遗传研究,选育出了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棉铃无色腺体的遗传材料。他撰写的综述论文“棉花腺体的遗传和育种”已被中国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广泛参考和引用。他要求被指导的博士生在科研选题上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一位博士生论文《栽培棉种间四元杂种F1及其回交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根据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提出鉴定棉花种间杂种的方法,在国内外首次获得了由四个栽培棉种合成的四元杂种,为进一步创造棉花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材料。他悉心指导的另一博士论文《澳洲野生棉生物学特性及其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遗传转育研究》,通过对不同棉种的子叶色素腺体形态建成的组织切片观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棉花色素腺体在发育过程中的“色素腺体原”新概念;用陆地棉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与澳洲野生棉种进行杂交,成功地获得了具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种间杂种后代,初步明确了5个澳洲野生棉种这一性状的遗传特点,并提出了用陆地棉色素腺体单节显性品系作为陆地棉亲本来转育澳洲野生棉这一特殊性状的新方法。
  目前,季道藩年事已高,但仍然一年到头忙碌于课堂、大田、温室和实验室之间,孜孜不倦地从事农业教学和棉花遗传育种研究。他就是这样默默地、执着地奉献着自己,为发展社会主义祖国的农业科教事业不断地追求和探索。
(许馥华 祝水金)

简历
1923年7月9日 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
1939-1942年7月 就读于国立第八中学高中第一分部。
1942-1946年7月 就读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学士学位。
1946-1950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教。
1950-1951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进化论研究班进修。
1951-1978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
1978-1984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系主任。
1984年8月至今 任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
1 季道藩,童克忠.中美棉嫁接教养之结果.中国农业研究,1951,2(2):141~155
2 肖辅,季道藩等译.树种选种学及森林良种繁育原理Ⅰ.遗传学(俄文,A.C.雅柏洛科夫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3 季道藩.棉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
4 季道藩.辅助授粉对棉籽发育及其后代生活力的影响.浙江农学院学报,1957,2(1):23~42
5 肖辅,季道藩,刘祖洞译.植物界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果(英文,C.达尔文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6 季道藩等主编.作物遗传选种及良种繁育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7 季道藩,许馥华.棉花花器和棉铃性状的鉴定及其相关性研究.浙江农业科学,1962(7):315~319
8 季道藩,许馥华.海岛棉和陆地棉杂种优势的研究.见: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编.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77~185
9 季道藩.遗传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第一版),1984(第二版)
10 季道藩,许馥华.棉花叶绿素缺失的细胞质遗传.遗传,1979(5):15~19
11 季道藩.棉花腺体的遗传与育种.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0,6(1):31~46
12 季道藩.遗传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3 季道藩.棉花遗传研究进展.孟德尔逝世10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69~180
14 季道藩,曾广文,朱军.四个栽培棉种的种仁油分和氨基酸分析.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5,11(3):257~262
15 季道藩,朱军.陆地棉品种间杂种的种仁油分和氨基酸成分的遗传分析.作物学报,1988,14(1):1~6
16 季道藩.棉属染色体组研究的进展.棉花育种基础研究论文集.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8~18
17 季道藩.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棉花”分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8 郑泗军,季道藩,许馥华.陆地棉野生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的初步分析.作物品种资源,1989(2):20~22
19 宋平,季道藩,许馥华.二倍体栽培棉种草棉和亚洲棉的核型比较研究.作物学报,1991,17(2):102~106
20 季道藩.遗传学实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1 季道藩.棉花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展望.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成立大会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30~36
22 王志宁,季道藩,许馥华.栽培棉种间四元杂种F1群体内形态性状与染色体组成的分离.浙江农业学报,1993,51(1):20~25
23 季道藩.中国棉花种子营养品质研究的进展.新疆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4~20
24 季道藩,许馥华,洪彩霞,吴吉祥.短季棉新品系浙506的选育.中国棉花,1995,22(10):41
25 祝水金,季道藩,汪若海.五个澳洲野生棉种色素腺体和棉酚性状研究.棉花学报,1997,9(2):84~89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作物卷 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9.12. 第172-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