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戈旦(1923年3月一 )
江苏无锡人。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1年9月至1958年1月留学苏联,曾分别就读于喀山化工学院、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莫斯科动力学院。回国后,先后在五〇四厂、八一四厂工作,历任值班主任、副总工艺师、主任工程师和八一四厂科技委副主任。
1960年参与八一四厂的选址工作,并代表生产厂工艺人员与设计院共同商定工艺设计的主要原则,提出一些重大改进建议,提高了主工艺生产效 率。1971年筹建了工厂工艺实验室,组织修编了大量技术规程,制定重要操作方案,参与实施主设备的技术改造等,为工厂顺利施工、安装及调试投产做出成绩。所参与的科研项目中有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3项获国防科工委和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校译苏联专家带来的全部技术资料
1958年,华戈旦刚回到祖国,就立即投入五〇四厂的紧张筹建工作中。他参与工厂的施工设计,培训首批工艺设计的技术干部、首批运行工艺人员,负责投产前的技术准备、资料校译、规程编制,参加组织启动投产、工艺运行管理…… 他这个“喝过洋墨水”的专家,带领工厂的“土”专家日夜攻关。
1960年前后,中苏关系恶化了。苏联专家一批一批地撤走,釜底抽薪的威胁,使这个工厂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国外有人预言:过不了几年,工厂设备将成为一堆废铜烂铁。
华戈旦是个事业上的有心人,他深知,相关技术资料对于五〇四厂建设发展,就像血液对于人体那样重要。为此,早在研究所实习期间,他就翻译和校译了大量技术资料。苏联专家撤走后,又与其他同志一道校译了专家带来的全部技术资料, 累计600余万字,其中他个人就校译了近150万字。
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更是一笔无法以金钱衡量的巨大财富。它对我国技术干部迅速掌握生产工艺, 使工厂迅速顺利投产,及早取得合格产品,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资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我国核燃料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解决了设备安装、热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华戈旦领导的规程编写小组,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斗, 组织编制、审核了生产工艺的全部主要规程和170余份化工生产规程,组织编写、审核并参与实施了工艺运行的各期启动方案、启动议定书和各种试验方案,还与其他同志一起解决了设备安装、热处理和调整启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一次,白天安装的设备无法抽至真空, 如待到天明,那设备只能拆下返修,造成时间上、经济上难以估量的损失。深夜, 灯光下, 华戈旦和另一同志,仔细研究了设备结构可能的薄弱环节, 找到了症结,攻克了难关。就这样, 他们夜以继日, 反复推敲, 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不断试验,摸索前进,迎接着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早晨。
1964年6月14日,五〇四厂终于一次启动投产成功了。华戈旦激动不已,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他给刚出世的小儿子取名为华启。
不久新的使命接踵而至,华戈旦被五〇四厂二套新厂筹备处征召,开始新的创业历程。
他往返奔波,不厌其烦地记录着山形地貌、水文风土,为新厂选址。厂址选定后,作为生产厂代表之一,他同设计单位就工艺设计中的主要原则和重大改进项目进行协商,他参加审查生产厂的初步设计方案,组织编写生产大纲,筹建工艺实验室等等。
1970年9月,工厂又一次启动投产成功!这在我国核工业事业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这里面包含着华戈旦的一份辛劳。
“我不怕得罪人,就怕得罪工作”
他常常讲:“我不怕得罪人,就怕得罪工作。”
与人私交,华戈旦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虚怀若谷,但在工作上,他丁是丁、卯是卯,难容半点敷衍。
凡涉及工艺生产技术问题,他几乎洞若观火。他对各种设备结构性能等都了如指掌。在他的业务档案上记载着:1970 年, 他负责筹建工艺实验室,从设计、土建,到主辅设备选型,安装,直至建成,为厂开展各项工艺试验奠定了良好基础。1975 年, 他负责工艺运行的日常管理,领导了规程的修编,组织编写并审核转换方案等,还参加了组织实施及总结,为新厂连年稳产高产贡献了一份光和热。
在他作为主研人员参加的技改和科研项目里, 一项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四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华戈旦像一颗闪光的铺路石,为后继者前行填洼补坑;又像一块炽炭,散发着光和热,为事业增加着亮度,为别人增添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