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学 吕树本

之江大学
吕树本
设在杭州的原之旺大学是美国教会创办的。她的前身膏英书 院建 立于 ‘1897 年,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差会办的,在此以 前, 还可迫溯到美国基督教北位老舍盖全于 18司5 年在宇披创设 的崇信义事些 (相当于小学),.· -其目的在于蜻彝卢批中圄的基督教 徒。 崇信义塾后来为了扩大影响与发展FE于],867年教迁至杭 州 , 改名育费品塾 , ·在国t韧设于皮 市誓 , 两年后迁至大堪儿巷早 在学生挝人.丁 良 1回0年起, :该校学习程度提高到申增程度,r啦
曰甲午战争后 , 精朝政府改良教育制度, ,a提倡西贺科学,学堂量 渐增加,b_ 育英是塾经美国地长老舍同意s 于 ‘1897 年:lf.蜡刨事高 等教育 , 改名为育英书院A 所剧,育英书院曲建立 , E 应穰是我省
要高等学府之一的之证大学校史的开端. 一、4育英艳院及其发展概况
育英书院在sl~7· 年开办时,分量正科、 预科. 正科掘当于 大挚,学制 6 年;预辛辛相当于中学,学制 5, 茸,校长为美圄长老· 会传敬士襄键生性师但evi 告 J ’r H · Judeo时,教务任为 m国 人萧芝幅油 1900 年,l 惆踵功(梅阁}续佳教务长,, 课程设有英 语、国文、圣经γ代l数‘算术;电掏理、 化学λ 生理‘经挤、历E 等,c, 艘眠员军到 ,10人,
1902 年.育英书院正科学制由 6 年改为 5年,预科战为附
属中学, 学制改为 4年q 在校学生增至 85 人, 1905年秩,襄德 生自美国度假回抗,带来不少实验仪器租设备,如壁克司光机、 无线电报机、发电机引擎、气压表、显微镜等等。由 于学校大力 出持科学知识2 搞科学实验. .·举办姐俗碎学知识讲座,因而提高
了教学质量。为此学生逐年增多 E 至 1’905年,书院部(DP大盘 部)有大学生 35 人,中学部有中学生 80 人@育英书院每年毕业 生只有4至7人,自 1902年至1906年7年中嘈毕业生总共不过 三四非人e 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分布除教会部门外,还有医药嘻教 – 青w 商业、程好 ‘ 带行=海关、 · 邮政等部门,
1906年11·月、 第〕欣校董会由教会代表4;足施教职员代表1 1人理t成~.开会棋决准备将书院扩直为大学,在城外另觅i翩翩i建 校自盘!多方选谛.最后勘定夫和培秦塑山,.~j世头… 带为新校趾, 并以之江为名4 学校陆缉购进tU地660:’余亩。 190曾年,-吴国基 督教南-t<d者会要求参捆合办大学 ,于是南北钱毒、会各派 4 名飞代表 组棋联合,程草舍-快走:共同集资.主要聘襄德盘巨任校长, 1并于同年 撞撞典童教学!那告:大.·幢“曹佛他堂啊(1930年后酣称“慎思:由吼 : 学生宿舍与教职员住宅, ,版时数年. 政C第童提主,,费银 10万余 Jt.,
二、从之江学堂到之注大学
1’911 年,育英书院从杭州市内大塔 JL巷超重郊区戎相塔秦 望 L.I新校舍怀学,井改名为主江学堂,盖因人王令班教 师’(Rev-· E· L· m且tt.on)校校长,有咐外籍教职员·12人, 学 生 117 人 F 其中大学部为 31 人。大学学制为 4 年,中学学制仍 为 4 年。枝叶’设有自助部,且i清靠学生蛙申请批准,号每日 :参加公 益劳动 2小时(如打扫校舍和场地、皇毒化校园,管理图书k 实验
室二、文书蜡写二’协助基建工作挥);I 可以诚免学费μ 这是我‘国勤 王位学的先声。 .- .- ·..” – –~ ·,1,
<19{2,!年;il2月 to1咀主ff,..;正在;忧州谛间的孙中山视事 7′;Z: tt学堂冲陪同曲蒂萨辈都曾雕英士i 翻在1智民政司‘挺屈映光等f
人.. 孙中山|一行受到』I之世学堂全体师生的热拥政迎。政迎合后斗J 孙中山与生校师生的 200.人在费佛性堂前合理王国念。·- ‘,
i 迪期间,校园建设韧具现模/ 学生食童和;就事房都已建成ν 位于秦望山巅的王文气象台也于 1912年薄J£Q 学校着重英语辍 学. ·历史、地理、”逻辑~’. ‘圄文、经济等课程,、嘟选用英语教科 书.英语专修班于 1912年起扣链阐增师岛E学时的翼ffi埠画里于t 天文、生物、’ 化学‘ JL何在 三角、生理、 ,。理、, 悻膏、J基盘及中『 国任书等撮γ仍用l唱主辙蒋书.. ‘ ::·,.;. – 叫1· ;’-,,j之世非堂于 19Ll:4年鼓:辑出主也-大学-~J幢盛增至;t甜味泪?再 余一酣措草IS制,~-lli!晴设事撮却必惨课;斗费施革圈-罔胡膏; 1学生 1喃自倒部插嘴名割草·50也..s\191;5:年,周梅阁醉敬劳民眼i 改 由丁惜串睡任” 19l6, 年屈,L由美国人司桂华林牧师耐V,’.’!: ·Wr,) rren Stn;art~·; 即司桂雷曾在弟).代理校枉。 ;住他主持拉务 下,于业制罕年馨翻起,学制改为.4年, ,IIPIB科-3停; !顿科2 年,新设课疆搞哥哥B困学电 2醺育等缸、 ,世会、学\哲学d;心理学{蜻理! 学等L 国- 191:8.if暑假起’ : ,学生每学年学费现为 00锢 lC.o :,喃堕酷- 教徒的宗教团契活动及传教活动外, 其他课外活动也十分活跃E 如建主各种变学- 体育团体,举行中英文摘讲和辩论比嚷卢布校内 各种!体臂比赛及演由话剧|等4而 自190’9, 年茧崎11.9·年-:HJ年t中,主 扭大学共毕业 68 人0 191·6 竿的毕业生中,高郁达壳、 ,朱孔阳、E 沮烟桥、高辑明等知名人士, 19!0年 11月:之E大掌在撞在美国哥恰比亚特区立棠,从 此实行新=掌制,分文理两科 {;设有天文、生楠、~.:·,位学唱主要k学、7国4 丈飞 英,宜~·?J现代欧测器、 4教曹:’·, 地理、历史.~’.,f生理电 ~~理’、$哲i
学、宗教、社会学等 15个乱原学生工读自助部改组为职业介绍
部, 注重职业教育。 咱设立清寒学生奖学金基金,每年为美金 6000元。中学部逐步强立。这—年完成基建技资项目达 30余万 银元,都克童{大非IL堂兼札拜堂)和蓄水池建成启用,校舍全部 装上电灯e
当时的主证大学与上海等地的美国教会刨事的几所太学一 样,除实行一般大学都采用的学分制外,还推行一种积点制.积 点制规定:学生各课 ;成绩凡在 70-19 分之间者得 1 个积 点骨 80~89分之间者得2个职点, 90分以上者得 3个积点。如在 60-66, 分之间者,成绩l1l.格可以拼搏该课的学分 ,但得不到职 点@如该课 ,fit绩不及楠,不仅拿不到学分 t 还要倒扣 1个职点10
因此,学生应届毕业时,陈应在得或超过规寇的学分总撒外,还 幽拥在得盛醒过规寇的朝点总数。这种职点制,引导学生埋头读 书,单纯追求高分,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发挥专tι
1922年 6, 月、 17· 日,学校在都亮堂举行应届毕业生授凭典 非L f 首次提帝 学士学位,段最 司徒华林邀请官晶名植参拥盛典,
1922 年 2月,校董会通过争取之江成为 -所完全~:学的抉 议。同年暑后司徒华林静校任职, 由美国人费佩德恼。be.rt F · 剧tth)牧师继任校栓,吴维德任教务主任,这时根据美国教会考 察团租校董舍的意见,学拉特别注意事育学科,重视培养教育人 才画
从1920年 至 1925 年 – 各地来之tt大学求学的学生逐年增 加,人数从 68 人增至 148人,到 19126年秩季,在校学生即达 247 人@至 此,之江大学周年毕业的学生共 218 人.其中有挝 人任牧师。毕业生中杰出 的佼佼者,有著名教育家林祖达.
不久,国民革命军进军谢!扭, ·.于 192:7年 2月光复杭州e 学 校曾 一匿耻于先钱之中,学生植少到 90余人,陆辑有学生离校 去参加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 此时外籍职员奉命出最壁上海,艘
务临时 由教务主任吴维德负责。
19’27 年 4 月 南束国民政府成 立后, 教育部颁布了大学院校
登记条例,规定教会学校也必颁向政府登记井按政府的有关规定 办理,申请登记的学校负责人必顽是中国人,校董会中华人应占 多数,宗教课只能列为选l罄课(过去是必修课),参加宗教活动应 蔽出于本式自愿等等- 由于在了这些规定币在 1927’年 8月召开 的一次幢董告上, 世t主费慨德提出辞呈, 校董会决定聘任著名教 育家朱经农为校长 , 费佩穗改 任 副校长 , 校董会并为学校向中 国 政府申请立案「事-向美国南北长远会托事部提·出报告,〈当时 中国的教会大学,障上海的圣约翰武学外,都先后向国民政府申 请登记@)
1928年16月.是圄南北长老会括事部复电竟予拒绝,并以 停发经费相抵制, 由于朱经农革未到校就职视事,经挤上又发生 困靡, a 立案问题一时草里解决 } 桂董会月于 7 月 5日举行会议 , 决定学校暂时停办L所有擎生转至真他学校继续求学, .

三、 复校与政却也江文理学院 :
草扭二位学停鹉半年多后, 之且锢,学会于1929年春盎起复植 运动,’ 向桂董会噩事集课才井积极篝募撞费: }从经济 上蜡予支 持。 5气月底校盖全召开会议;..a是定于当年秩季主直接¥’ 在廉经农校 长来到校视事前,,聘任李培恩为副校长, ,代理校怅职好e 从此按 政由中国人主持, 但大计方针·仍由费圄南北长老金盖全决定,并 委派代表妻加校董舍-
ztt.大学于 1929.萍 9月 14 日正式复校开课.当时金桂;有勇 女学生 855 人,某中大学部新生 2:归入@全校教职员为 89 人, 有教育学系、经济学罩、国文学系、英文学莲、政抬李嘉、, 哲学 系、土木工程学系、 生物学系、数理学系等<..’二 ’
1930 年起,之江大学静止预科捆生10
之证大学自创办以来 z 由于是赣告出贤的,所以散会势力 在 学校占统措地位,井幢方推行崇敬宣传,直E宗教课程列为必修 课,全体学生(很多是非基督教徒)于星期日上午 , 必须做札 窍。这些制度和规定为众多师生所不满,终于在 1930年间发生
了一在抗撞事件。当时不信敬的学生不愿去做丰L.J事,多在向学校 当局要求剧变革告,但校方不仅不同章,应时不融丰L拜者棉被开除
学籍束威吓。一段,札拜刚开始,一群不信教|的学生相坐位上放 着的 u圣盟种租 d赞美诗”撕碎,掷散在空中,然后 一起退出事L 堂。事件发生后,校方握过研究,决定不再强迫平信挚的学虫做 .f:L拜 了。此后信教自由的情况一直得到保持.
由于同 学会的不断敦促 , 校董会在}929 年12: 月召开的会以 上,勉强通过向国民政府申请草案的决议。但是,唱请直靠事并 未植立即批准 o1 193}年春,朱经农国任职辑育部眈辰,辞去校 长职务,校董会正式聘任李培恩为校长二. 这时,根据辙育部l胸指
m,原申请立束的设立入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差会托事部,将 学校移交错现面直人:中华基督髓盘,且会执行委员会接管,又组织 新的董事会(校董有史盘才、吴文商有夏晋麟、曹之竟、邱金 瞌、张信蠕 ~· 晴金华、 _’ftS地林‘朱于L阳‘ 明屈德及梅立德等}负 责管理学校 ,i {t样熙任名誉董事长,.., 校董会由自j霄丁新的学校盟织 大纲,设立理两院·分设国文、 :英文4 政晴、经桥、教育、哲 学屯 吨化 学 、 础理{生物、±]晨五程四个系:;庭除大学班醉)政走 校名为私丘 之且文理学院(Hing Chow Christian CoHege)。 蒂 介石’夫妇曲于同句: 4 月中旬到 之阻视察。经过重新申报,教育部 即于 1’931′ 年7 年核准立案 e 附设高中部也于周年 9 月| 先后经省 教育厅核准立案和教育部棋准备案~: (‘.t越二」年有欠学生 318人,, 教 职员 44·1人e E 拉教育部主束后J学桂每年即棋手辱部撞仪器设蔷持
助费 :8000元或 6000元;事等.
i·l9.32年秋,学生增至”57’9A.~- 大学部为 383 人,教职员增 至 70人,开设谋程这 89种,并试行导师制度, \谋求..iJII教合 于I飞 过期同学能幸要教师,国文革有告中钟山、锥昂、李盘:、郁 达夫、 4夏瑶寨、胡田『甫i 教育晕乎吉黄或金、腊文敏、 , 张文 昌, 锺 济系有胡黠疆 , 土本主程系有靠靠靠‘膺慰葱、 . 顾世棉v 王1寿宝, 他l学罩在4王麓J 数理罪有葛典等;;美籍敏师有l马尔:济J 队菇J勋、 罗天南~..,-:.,- 郭礼眼二夏课勤、- 明恩德等。 re司军非6月 , 复横眉量膏 一届毕业生 ,33人。 1934年增设历史学精系;二’并将哲学、’ 生物着
主系改为辅毫瓦f~经济学亲则分谊会计、费叶有亏·工商管理、 是济理 论 4组J敬育学,’1/J”j帕捕时乡!材勒宵,的研菇和罪司i: 咂学校附近 的l徐村 ff设踉柑夜校 斗腮七、(, .
至 t9a6牢醒:; -大 学生毒草34.人i二勒职虽守,ff人”,国这 一年毕 业生有 81人」 刨1主江有虫,叫来的摇纪录, 这时校董舍入选iji 组, «誉董事提仍为乱样熙;I\董事佳壳费小韧 i :副董事长为盖章 光, 名誉董事宋美龄马王E廷二 特简董事黎巴照寰、事现臻、.i 寿毅 戚,董事有诸重华、陆高谊‘ 跑哲华、, 酣醺E羔、 张信蜡气气?张天 宠、 司主量生等。

四、六年抗战中的主在
1937年四本惶略军盎喃“七’七胃’芦由桥事蜜市l“八 廿三F 上海事变后, 田机盟常轰炸钱世大桥和闸口i铁路机军修理厂@ 在 空袭警报频传声|中p 秦望山麓依然弦歌不辍,1秋 季开学时有学 堂嚣30人J 数职虽 60余人。 两月后 日军在杭州湾北岸金山E登 陆,杭城告i犁, 11月 15, 日中午, 学校·奉命紧急疏散, 即按预先 决定迁校皖南也模- 这时战局逐渐扩大F 屯混成为第三战区的总 兵擂, 大批伤兵:和军需制资要经电~集散中精-房屋非常紧张,- 过路军队根多 ,学校无法安顿下来办学e E而大家钱’快用完 ,t··学校
也无力量再迁F 不得不于 12月 S 日决定暂时解散,李培E院-l(: 准备去上海咀界复校@ 『 气:
1938年 2月 17 日,之江在上悔租界懵物院路广学会大楼复 桂开学,高新老学生 185人p 教职员 28人,开设课程 66种,并 与当时在上海租界的美国教会大学 P 江、圣约楠、东吴唱盘幢‘ 金幢武大等实轩 6技合作 F 学生可以亘选课程(固费和仪器设备 则因陋就简 ,. 勉力维持教学L 这年秩季开学后, J李培恩赴美进 修:0 年),由’明恩德代理院挺.
之江因原校舍不敢应用 正;:X 为便于与其他 6·按合作办 学,于 193,8年 9月远人南京酶蘸跟太撞 6·楼办公与上操.谊学 期有学生 474 人,教职员 53 人 , 开设攥程 125种旨在在年后增重 138种扣 ,井将生物改为主系,增1设建筑系,1 内地1日生陆续来沪复 学,至 19拥年秩季开学时学生增至 642″人,教职员有 78 人,开 啤达 150余脚,国民政府教育部原蜻的设蔷抖助费等熙、常拨付冒 学校的清靠免费及奖学金继缕办理,1
校董会鉴于学校军科设告,日渐完善;,决定调整院系组辑,恢 复之江大学名义,并由李培恩趁重庆1副教育部申请@当时因处于 战时先行备案 , 于是学校从 1940 年起冒将原来的文‘理学院改 组为文、丽、工三学院e 丈学院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政治、 教育等系;商学院设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银行在会it等系; 学院设土术工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系,著名教 授文学院有谭天凯,林、汉达、韦菇、厦却主焘、马毒里惟毛王遵常、 徐昂等;工学院有廖慰葱、顾世揭咱王寿宝、徐某陈端柄 畸 静、 植、王箴、周正、 E胡帧、邵家麟、杨于成、自在褂华屯王华梅
等;商学院有李培患,胡撞i暖、钟相青‘ 王瑞麟、唐庆增、段名 增、码成复、苦L圭博等回还有美籍教授队克勋屯罗天利、马尔济 等。 1’941年夏季毕业生有 71 人,大部分赴内地就业王作、 秋季 开学时,新IA学生近 1000人。
之在大学在孤岛上梅租界办学,- 至1’941年12月8曰:太平洋 峨争爆最后,日军霞人租界,美籍教师撤走芋,本国敏师多数不 惠国护 E 桂董会皮定学桂暂时停办,计划内迁,至此历时 4 年有
盘。J 这掏间-学校坚持办学,培育.了一批抗日噩国的英才,学校 延聘的教程 ,有不少l是学识渊博、诲人不倦而又具有民族正义感 的学者,给了学生很好的教育和影响,
学校原计制内迁金华复桂 0 1942 年 5月,李培~’1校任和教 务主任(教择最), 圄琢人、 会计张月彪:等取道杭州 ,。 经萧山、绍 兴、诸暨,偷越敌人封锁线到金华后雷正 逢金华处 于战火之中, 于是李培恩决寇班迁幅建部武也学校在邵武借用 |战时协和|大学校 舍复校上课,部分教师先后到边,于 1’942年耿季开学,设有政 治、经济、英.语 、 土木 工瞿等 系 1 . 井和协和大学 E 选 课 程。 t943’年春季开学时有学生’104 犬,都是工商两院 一 年提蜻 生 , ι原有酌|商年额学生则介细重其他大学精撞。同时卢兴筑新校 舍大楼,3 靡,以供教学 、 办公、, 住宿之用@但因那聋地她偏僻, 办学困难,李培恩决定在贵阳在棋设立分校(.l’f学院〉,由李恩良 任主任,世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化学工程、机搪工程等 系, 于 J’.94.3 年秩,醒大重大学新技舍开学,有学生 120 余 λ, 1944 年 6 月,校董会决定部武总校停办,部戴的之江工学 院全部迁黔, -于是贵阳(花模)分校改造5为主江大学工学院。 ·~ 武总校的其他学生 , 转学到长盯的厦门大学惜嚣。在贵阳的主缸 工学院. 师资队伍很强 ,· 还聘有贵州大学、大夏大学‘航空学院 等校的兼职教授。由于教师认真教躁 p 学生勤奋学习,所以取得 了显著的辑学成绩,曾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督 学和美国教会代表 的好评D
1944 年 .12 月韧·, . 日军攻占黔南独山,贵阳告急}师生回 敬h 少数人员随按:迁到重庆a 在校友的热情帮助下 , 之江工学院 与东吴大学法学皖南护枉大学商学院组成联合大学办学@有关之
校政事宜, – 由何惟聪(任秘书民) ,: l王裕凯 f任教务最)、曾敏永 等教授负责 U;,于 1945 年带在重庆复段上课。当时但有土-* I 程、建筑工程两系学生数十人自当年教季捆住,150·λ, ,幢岳扩 充. 不久日本投降 p 三百校联合大学继续办学.至 1946.部春解 散, – 师生联棋复员东归 ,
之江大学自上梅内迁后,自 1户的鞋授|闺与京某大学国静教授 于 1943 非融合办华东联合大学,i 有文、理‘ 工、a 商正 教育 5 个 学院· ’校舍分别惜民主‘育英、·’1崇梅等中学校舍上课。ι
五、战后复校与迎接解敢」
]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华东联合大学即 行 解 散 , Z 巨大学先在上悔复校, ’ 并捆®:→批新生人学,由林扭达任 教务最主持接政’。杏文、工、 商、教育 4个学院,分刑情上海青 年合‘崇德电民主、育英三中学和蘸跟大楼上课,布新旧学生四 五百人。文学院增设新闻系,由储玉坤教挂任系主任。 许广平曾 讲授新政治学酷程,颇受学生的政迎酌
杭州校舍在八年沦陆期间,遭到严重脏坏. ’一时无法草校. 为此 J 学桂通过美国民者会向各界捐募修复基金,l ,it得 12,.691 页美元,盘踞员;积极修复整理校舍 曲 终 于在 1946 年春季复枝, 招收一年最新生 200人进杭州校本部上课.这时 p 李培恩巳率领 重庆的之江工学院师生复员回到上海 ,主持校务,决定~~.”二年 摄学生在盹州λ」-学上课, 三 ‘ 四年辑学生则蛙绩在上晦入学 上 课,之江大学 8年施亡的生插至此结束@
1946- 年秋季,各院系在杭招生,杭州|校本部的 → 、 二年级 蜻旧生增至 680大,上诲的三、四年级老生 194λ, 两处共为 目4 人@之证大学在战后不仅校舍迅速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发 展,这年圣诞节,之怔大学在杭举行建校 101 周年庆视全 一-称
百年按Jxo ’外地校友除在所在地聚会庆视外J 都ii代表来就放靡 一堂,;和中外各界来宾共申-庆贺,盛况:空前,肆庆期间,校友们 发起薯捐 p 为蜂校福在世翻书恼据等。
·J, V : 1948;,年 i7月.. 国民政府自撞育部正式糠雄主 缸 大 学为 包括 文、工、 :商 a-t-学院的编合性大学,校民仍为李培恩国 系科主盘置 有:国文、外语、教育、政治,土本工程咱建筑王程;机械工 程、工商管理、 合计、提行‘国际贸易等系,!,共有学生近 1000 人,触职员 60 人, ‘ 代理文学院揽长顾艘 ,工学院院长摩慰 葱,商学院院长李培恩(兼},秘书长何推聪,教务主任陈世振, 著名本国教捏文学院有王辅凯、王驾吾‘胡士莹、任锚菁、王季 思、余坤珊J 何翘露、严带、懊徽之等, 工学院有周;正、 陈崇 事L;顾t政梅、陈瑞蜿有谭恒、王华梅、应尚才等,商学院有胡罐 疆、殷 |明禄、严仨院 、卢 怀量、安绍 芸、 徐钟挤等 ,-
1’948年冬 , 在之江大学的美籍教职员和香属勤勤回国,, 坦布 文学院代理院长兼英文系主任队克励和政抽系主任罗天利等少数 人留校,
别杭州i解放前夕,之江大学在杭学生有 90垂人,在上海学生 有 162A,共 10闲人。教职员有 113:人, 斗’
六、师生的爱国民主斗争
之枉;大学虽然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 – 所大学,但是在 中国 社会经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琅潮的播荡中,在爱国主义‘民主主 义旗帜和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 r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 ,激发
了爱国民主斗争的精神。
·1919 年的直四爱 国运动 中 旷 杭州 学生首先起来响应的是主 大学生- 他们于 5月 6 日得讯后当晚召开学生大会,决议撤出代 表,联蟠在杭各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行动,在之大学生的椎动
下,杭州各校学生代表于 5 月 9 日开会. . 决走成立抗州学生联合 . 救圄会,鼓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二 之大师生(除外籍教职 员外)不颐学校当局阻挠.于 12 日进城参捆杭州 14 所中等以上 学校学生四00 余人的集会和示威游行,高呼吨外争罔扭,内惩 圄赋阳等口号,并有三四十名学生上街向市民发表功用国货、抵 制日赏的演讲。
19.25 年上海爆发“五册惨案”后唱之大师生群情激愤 , 校友 陈德征(之大预科毕业生,时任上海市教商局民)来校动员后 . 师生不躏按性的阻酶,进城和杭州大中学校师生参加示威榄行e 并组织宣传队,分赴市区街头和农村发表反帝量国宣传菌说自
1931年“凡• -·A”事变后兴起的全国扰E曰救亡大谁潮中 之大师生数改进城参加抗日数国大会和示威游行。 11月22日, 之大学生在市学联号召节, 与酣证大学等校学生t,600余人,宽 服重重困难,乘坐火车到南京请愿 ,, 强烈要求蒋介石答应对日 宣 战,并提供武器由学生组织义勇革开赴抗日前线.回拉后持续罢
课斗争萨坚持 3个月 。
tt.日战争爆发后 , 之江大学于 1938年 2月迁上海租界办
学,经中共tt苏省委据党员来校开展工作,之江大学第一个共产
党支部于 1939年秩建立, 党支部在上级党的领导下,在学校师 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E且扭眼:书会p 培养积 极分子, (2)利用合法形式,参加教会团契响1建立各种社团 ,团 结一切抗日爱国分子,广眨丹展活动,避行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 教育,但)| 勤学勤业,广交朋友 p 发挥群众领袖作用,做好老师 工作。 但)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p 开展适时恰当的斗 争。 (5)根据需要 , 将党的力 量和租极分子输送到兄弟学校、有 关部门和新四军中去也恬)积极慎重地发展党的力量,加强组织
建设. 在之大盘支部的领导和全体党员的努力下,l 不少|师生JA同 情者戚为同路人,有的则走上革命的道路。当之江大学暂迁日军
占领前上梅租界后 p 靠胜利地领导了 广 大量国学生反对学校当局 拙向汪伪政府强挺立案的斗争。 ”学校决寇的迂时接 党组织又动员 了一批进步师生,悻赴新四军抗日握据地向精品扭灌大学 .i~’,他们中 的很多人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戚f是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之江大学于抗日躏争胜利先在土海军校后,师生在重建的中 共主枉大学支部的领导下,租极参拥爱国 民主运动,当 时在上海 学生曲曼圄民幸运动:中,之v扭学生是积极彝拥的l骨于力量主一@ 在 1946:句「嘈6
三人主席圃即曲立江大学教务棒兼教育系 二植佳林视这塑k授主苦著名 曲噩圄L民韭A士陶行知、 e王辑篝组戚- . 舍盾, 震动当局贴出 rtr 倒青年眼子林祖达’前如标语, 1严令通缉γ 撞F党来取了周毒的 保伊措施,并安排他于同年 8月间去醺族区番加革命工作~·’.
就州翩之证大学于 1倒6年捆在六如E培原址复桂后,即ff. 1946年暑假后建起党支部,当时有党虽 2fJ, 多人,二杭则立大的广 大学生,在党支部的领导芋,也租极开展了爱圄民主运: 葫.. 194?年 5 月|全国抱回掀起的?反饥饿、提内战、反迫害”的 斗争中 p 之汪大学沪梅雨地的学生发动了改革技政、&骂才积点制 的罢课斗争@这场斗争遭到省、按 当局的镇压 ,l 他们掘 了大批军 警进入校国,强何解融学生 自治会,迫命学生离校,提早放暑
假。当年 7月 9 学;次年1月,l 进步学生理学。
有71,名共产党人和进步学生被校方开除勒令退 桂方卫以成鳞~.劣在l不昕教诲为名, 勒中38名

1947 年 11 月抗议国民党当局制造于 于三惨嚣的 学生运动 中,立大学生在受到校方的政治高压下,仍有部分幸生参加踊大 的于于三追悼会和声援活动 ,反时当 局的暴行。
这时,中国共产党辅导的中国人民解政战争正在胜利避行, 之江大学井大师生对国民党的统格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满到反 对,进步掌生在地下党支部领导下 , 勤勤·jlJ市 区参加示威潜行。
学校当局竟禁止学生外出,禁止除宗教团契 |以外的任何集告i和结 社擂葫e 许多学生在校园内学唱革命歌曲户排主事现歌舞蹈, t组1飘 护桂活动L准备迎接新时代曲来帖,品 电
七币收回教育主权前后 :
1~9 年 5 月 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腕州.抗日’ ; 李 蜡恩即辞去之汪大学校族职务,离开学校;i, I不久上海解散,位董 会决定:由周正、 J吴其蛋、 F何踵霖、摩慰菇、胡继囔 5-·人组成校 政委员告;主持掌校行政工件,当时学生鳞赞要求政革桂醋, 1电 谓林放盐出任之大校长。 E 不朵,林现这爱电告她师生“希望努力
,户习毛泽东思想,为l人民服务”。 :·1950年7月i.’; 校董会推选黎照 寰任校长-周?正任副校伏,盘时有学生 765 人.,教职员 89 :人自 在就州市军管会直接辅导下.学校按照中央对私立学按来 取“棋极维持,逐步改造,重点帮助” 的方针,- 取消了 H竟义”、 画’三 民主!义『等课程 草 崇敬课列为选 ;捶 }·.·新 fft是耐社啻控展 史飞 时辩证唯辑1主义·骨 和时事政策等政:抽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爱
国主义教育。
~:}950 年秩抗美援朝运动中,省、市领导十分关怀之江大
学,市委宣传部长;俞铝璜咱市青委书记开石和省银机关负责 +部 陈碎、顾德政、俞仲武等均亲临立在大学向师生作动员报告,阐 述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 9 揭露美国的侵略阴谋,散发师生的爱国 主义精神L 圃耐着中国人民和教会学校师生的觉醒,美国政府冻 结中国人民在美国的财产,企图以此来威胁教会学校师生的生 活e 美国敌视中国人民的行径 , 激起了之江大学爱国师生的愤 怒,革命纷发表谈话和宣言, 有 ‘92% 的同学参加 l95,0 年『 飞,
三 ’ 九 H 全市教会学校学生的爱国大曲行,还有 450 余位同学参 力(I街头宣传活动b 当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发H\ ..知识青年a参加军事F部学校”的号召时,有正70多位学生抛弃一切顾虑,报名参 加,最后被批准人伍的有 :26人@
1951年1月 11日, -教膏部根据联务院的决走发布 《关于处
于1月
理接受美国棒酷的教会掌桂旦真他教育机关的指示
· », . .
日在北京召开挫理接受外资津贴的高等学校舍议, 定处理的原则、办法和撞收E伴中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是江大学 的董事提顾事人;i 桂岳事照寰和学生代表曾 E坐出席了会议@ 一 致拥护收回教育主权 .由 中国人民自报. 收回之大教膏主棋的战 定Ji 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热翻拥护-
tll51 年 2 月开学以后,许多同孝表示要热爱祖国 \ :服从祖 国l陶需要斗士:-工程系有盟各学 生, 响应国寡的号召参二加精榷 工程.广大学生在爱国主义脚帆下梢除;了原来的就徙与菲教徒的 对立,提高于党团员在同学中的威信. . 学生会的王作也罹跃起聚 了.这年暑假全校 117 名毕业生第 一 ~.全部服从国家的统一分 配 ,走上睡设新中国的岗位- 解就韧期,之植大学只有中共党员 5人z 曾|巨生任党支部书 记,党组织挺有公开, 1’948 年 8 月,之汪大学发展了日名青年 团员, 1951 年上半年团员发展到近 100 人,建豆丁团总支,曾 品生兼任团支部书记, 1951 年 3 月,上级调林新民来之大任政 治课教员,井任之大党支部书记,同时公开了党支部口 这期间,学校在正副校桂掣照寰、 周正领导F, 尉校系机构 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将文学院政为文理学院 , 周正兼院长.设有 中国文学系(系主任王娱醺)、外国文学系(系主任吴真玉)、教育 系(~.主任张文吕)、数理系(系主任周正兼)a 将商学院改为财金 学院,胡继暖任院任,设有会计学系l ,(系主任卢怀道}、财金学 系(系主任宗植心)、企业管理学系(系主任蔡竟平)、贸易学 系(荼主任胡寄菌)自工学院院t是仍l为廖慰草嘈设有土本 工程学 系(系主任李思良)、机据工程学系 {系主任陈近朱}、建筑工程学 系(系主任酶植)。代理教务长为钱钟样,副数务长为何翘森,代 理总务长为张盘孙囚体育主任为张强部哥’ 1951 年里直椭证省人民政i府根据收回教育主权的民定,派 立-教厅刘丹等人到之在大学办理接收于缕, 1951 年下半年 , 主大开展了基督教 l“三自
了广大师生对共严早党和章哥申:固的棉噩占
1952 年 1月 b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障系调整的规
定,·:决定成立浙江师ti学院,时浙大文学院与之大文理学院掬基 础,院址设在之江大学,将之大酣睡学院另行单强成立翻E财经 学院〈半年眉并入上海财是学院〉,将之大工学院士本工程霸、机 械工程 二 草并人浙在大学,建筑 工 程系并人士海同济大 学..: 1’952:年月 5 日,浙江师罹学1院与浙汪财经学|院即在之大原 址E武宣告成立,至此,之江大学终结 τ姐的历史使命,‘
(选自《浙江教育史志资料》 1989年第二辑, ’提删节)

怀念我的父亲洪式闾

怀念我的父亲洪式闾
洪黎民
父亲早年研究病理学,还在大学时代,就着手《病理学总
论》、《病理学各论》等著作。后从德国留学归来,注意到医学研究
要为保障民众健康着想,选择了扑灭寄生虫病为终身努力的目
标。他27岁在北平医科大学任教授兼校长期间,倡议把寄生虫
学从病理学中分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父亲一生从事科学研究面比较广,其目的在解决实际中需
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一待上手,就非常专心致志。为了改良前人
对虫卵的计数法,曾废寝忘食地反复试验,直至豁然领悟,从而
发明了有名的“钩虫卵定量计数法”,解决了防治钩虫病的基础
技术问题,现仍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他在浙江省萧山研究姜片
虫,亲自到湘湖现场蹲点,Et以继夜地进行虫体大小形态异同的
比较,结果否定了前人认为姜片虫有多种的传统观点,从而引起
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抗日战争前,父亲在杭州时,应郑亦同先生之聘,兼任南通
大学医科主任,一段时期曾从事疟原虫的研究,深入嵊泗列岛等
农村实地调查,发现多种动物寄生原虫寄生于人体,并发表了
《疟疾原虫能在人类血中营有性生殖么?》等多篇论文。晚年时,
曾对我说过:他的“疟原虫在人体内有性生殖的假说,总有一天
会被论证清楚的”。并希望有更多的医学与生物学工作者从事寄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 第58辑 浙江近代医卫名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48页

布雷先生与浙江高等学堂

布雷先生与浙江高等学堂
阮毅成
两周以前,接到传记文学社来函,邀请参加今天举行的陈布雷先生专题座谈,就将布雷先生自著的《回忆录》与徐咏平兄所写的《陈布雷先生传》,又重读了一遍。对这位素所钦敬的长者,觉其声音笑貌,不仅萦回脑际,且完全如在目前。
关于先君苟伯(性存)公与布雷先生的长兄屺怀先生,在满清末年,同任浙江省谘议局议员,及北伐以后,同任浙江省政府委员,两次同事,暨我与布雷先生昆仲交往的情形,我曾在《传记文学》月刊写过一篇记陈训恩先生的专文,并已辑入传记文学社出版我所著的《彼岸》一书,不思复述。惟布雷先生于清末,在浙江高等学堂肄业,良师益友,使其奠定日后学术与文章的基础,愿就此补充说明之。

浙江高等学堂之筹设
满清末年,提倡新学,各省纷设书院。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农历四月,杭州设求是书院。光绪二十七年(一九O一)十月,浙江巡抚廖寿丰,就求是创设官立大学堂,以浙江省石门县(后改名桐乡县)人劳乃宣为监督。校址在蒲场巷,经费每年银二万七千两。校舍为新建的当时所谓二楼砖造洋房,学级为高等预备科,学额为一百二十人。不收学费,膳费每人每月两元四角,由学生自缴。后再改名为浙江高等学堂,由吴雷川(震春)先生任监督。吴,杭州人,世居学官巷,北伐统一以后,任北平燕京大学校长。

张葆灵推介陈布雷应考
布雷先生于满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自宁波府中学退学,拟投考高等学堂预科,但该校不收插班生,须请求特许,方能应考。事为张葆灵(世杓)先生所闻,为作书分致该校教务长等推介,经雷川先生亲自延见,命题授试,获得录取。布雷先生在其回忆录中,谓:“半年来流荡不定之生活,至此得有归宿,深感葆灵先生介绍之力。”张,宁波人。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元月,国民革命军初入浙,组设浙江省财政委员会,五月,改为政务委员会,张与先君皆奉派为两委员会委员。故我于趋庭时,得获拜见。七月,成立正式省政府,先君留任,张解职,返至故乡种桔。我读布雷先生回忆录后,始知其与张先生之渊源,但张却从未提及往事。我每次谒见布雷先生,他必以张之近况如何为询,至为关切。我最后一次见到张先生,已在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五月二十三日晚,我因公到石浦。他闻我至,特至十里外,步行而来,年已逾七十矣。对我谈地方建设与民间疾苦,至午夜二时。我转述布雷先生关怀之意,张谓:“他忙于国事,我无事扰他。只为言老夫犹能健步,乡居尚安,即可矣。”

布雷先生两任浙江教育厅长
布雷先生在浙江高等学堂肄业时,教师阵容,达一时之盛。如范效文(耀雯)、陈佩忍、沈士远、沈尹默、张阆声(宗祥)先生等,皆为饱学之士,并乐与学生接近,且常以鼓吹革命之刊物,密示同学。故学生往往倡言光复汉物,驱逐胡虏,毫无顾忌。范,杭州人,民国初年,任杭县劝学所所长,在水亭址孔庙办公。我小学毕业时,各校在劝学所联合举行典礼,由范授凭。张,一字冷僧,海宁人,北京政府任为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人误以为五四运动时被打倒之卖国贼章宗祥,通电拒绝,后知为同名之误,又再去电欢迎。布雷先生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曾两长浙省教育厅,遂与乃师有先后同官之雅。至陈、沈三先生文名之广,毋庸多介。

对其恩师邵裴子终身不忘
布雷先生在浙江高等学堂肄业时,所受影响最大之教师,为邵裴子(长光)先生。邵初授英文,继任教务长。布雷先生于满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在高等学堂正科毕业,以请病假扣分,只得第四名,未有学校特颁之奖品,同学咸为不平。布雷先生在回忆录中谓: “邵先生招余往,慰勉备至。谓教师及学校,均以远大期尔,勿介介于等第名次而自馁。邵先生且谓余非不利予考试者,然学问贵有真实之造诣,尔天资不居人下。而沈潜不足。宜随时自策,无负诸师之望。邵师平日遇余最严,在同级中对余最不假以辞色。至是,乃知其望余之切,终身感之不能忘。”布雷先生对邵先生,确属终身不忘,每次见到我,必嘱我回浙后,代为问候。如有来信,亦必书“裴予师前叱名问安”。但邵先生与我来往虽多,抗战时期,几每周必见,却从未提及布雷先生。我每告以布雷先生问候之意,他总是微笑地说:“他太客气了。
民国十八年(一九兰九),浙江省在全国中首先成立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由省政府遴选,报请行政院核定,国民政府公布。我提名邵先生担任,并多次当选驻会委员。我又商浙省财政厅聘邵为浙江地方银行董事,邵先生事先均未知也。战时省府,播迁不遑,邵始终随同迁徙,多所献替。胜利以后,省参议员改由各县市参议会选举,地方银行改为省银行,董监事由省参议会选举,邵无法蝉联,生活不继。旅沪之浙省某前辈函我,谓: “贤者饥渴,有司之责也。”邵先生不得已,乃将其多年所藏英文书籍,出售于国立浙江大学,藉以换米。此批书籍,购于清末,历经大战,在英美已多绝版,而战时存于杭州,幸未被劫。及布雷先生逝世,邵先生来我处,老泪纵横,谓: “他一死,国事前途可知矣。”

布雷先生浙高的同学
布雷先生在浙江高等学堂,颇得交友之乐,在其回忆录中,多有记载。当其得特许考插班时,郑晓沧(宗海)先生亦同时经申请插班入学。郑,海宁人,为我国名教育家,首将《小妇人》一书译成中文,风行宇内,曾任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浙江大学教务长、龙泉分校主任。布雷先生第一次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约其任秘书兼第一科科长。我与郑先生来往颇多,抗战初期,郑防空袭,我招待其住缙云县仙都乡。我所创办之卫生所成立,为乡间第一次有科学医药设备。我请其参加开幕典礼,他撰联为贺: “欲共斯民登寿域,始知此地是仙都。”我来台后,承杨忠道君见告,谓: “民国三十一年秋,自永嘉赴龙泉,入浙江大学分校。因战时交通阻梗,以致注册时间已过,当谒见郑先生,特准补办。今日得略有成就,皆郑先生当年之赐也。”杨现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为国际间知名之数学家。郑先生当年以特许插班受惠,转而嘉惠下一代青年,为国家造就人才,与布雷先生平时乐于提携后进,皆为能不忘其本者。抗战胜利后,郑先生访美返杭,张书旗兄托其带赠我自绘花卉一幅,极佳。他卜居西湖罗苑,推窗而望,全湖在目。我常去访谒,作竟夕之谈。我在京在沪,布雷先生每嘱回杭后,代候郑先生。布雷先生在回忆录中,亦提及满清宣统二年,浙江考选官费生十名,赴欧美留学,其中有施少明(仁荣)先生。施,余姚县人,后为我夫妇之英文业师。他已考取留美,因家人不愿其远行作罢。他历在杭州各中等以上学校教课,我初习法文,亦施所授。抗战期间,逝于皖南,方在中年。布雷先生曾多次与我谈及其在高等学堂时之同学,对郑先生之毕生从事教育,至表敬佩;对施先生之放弃官费留学机会,则每表惋惜。

由浙高到浙大
民国成立,浙江高等学堂停办。蒲场巷校址先后为浙江巡按使署及浙江省长公署使用。迨民国十六年,浙江省政府成立,改设于杭州梅花碑之满清时代织造衙门,蒲场巷高等学堂原址,乃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所在地,此为国民政府当时采取大学区制之措施,兼司全省教育行政。由蒋梦麟先生以省府委员兼任校长;刘大白先生任秘书长,聘邵裴子到校任教。自民元以来,浙省高等教育,至此已中断十六年之久,始得在省内有国立大学。民国十七年,国府废大学区制,将省教育行政交还省府,复设教育厅,布雷先生任首任厅长。蒋(梦麟)先生亦曾在浙江高等学堂肄业,与布雷先生亦为同学。
大学区制既废,第三中山大学乃改为国立浙江大学,仍由蒋先生任校长,不久由程天放继任,邵先生继续任教。杭州市政府将蒲场巷改名为大学路,南自清泰路起,北延长至报国寺。凡大学路以东地区,直至城墙,咸划为浙大范围,为杭州市内之大学城。浙江省立图书馆,后亦设于大学路,而将原有西湖庋藏四库全书之文澜阁馆址改为分馆。抗战前一年,省立图书馆举办浙江全省文物展览,盛极一时。任馆长并主持展览者为陈叔谅(训慈)兄,布雷先生之介弟也。
(选自台湾浙江大学校友会印行的《国立浙江大学》上册)

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史纪要

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史纪要
王国松
浙江的工业教育开始在1910年即清宣统二年,由巡抚增韫专案奏准,并聘许炳堃为监督,在杭州蒲场巷(现称大学路) 报国寺,就已经停办的铜元局房屋和机器,筹建浙江中等工
业学堂。1911年3月1正式开课,设机械、染织(以后分为机织、染色)两科,并附设艺徒班。
这年11月5日杭州光复,学校停课数月,至翌年4月复课。1913年学校改称浙江公立(以后改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几年内陆续添建校舍,增加图书设备,办理认真,管教很严,颇得社会人士的好评。这在旧社会当然是以纯技术观点来评价的。对于工业生产,如机械制造、机织等,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18年增设应用化学科,第二年又增设电气机械科。这时政府与省议会都有把它改为专门学校之议。以上情况许炳堃先生写有《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创办经过及其影响》一文。
浙江教育比较发达,每年中学毕业生很多。在1915年全国掀起反对哀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及抵制日货运动以后,社会上不断提出“提倡实业”、“工业救国”等口号。而各校部分学生也认为学习实科,将来比较有出路,因此志愿学习工科的逐渐增多;而当时浙江的高等学校只有法政和医专(浙江医科大学的前身)两校,故中学毕业生想学习工科,近则须至上海、南京,远则至天津、北京或东渡日本,各方面都感到有添办工业专门学校的迫切需要,浙江省议会部分议员.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开办以来,成绩较好,校誉亦佳.因此建议将此校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原有甲种工业学校改由工专附设,新招甲种学生,改称甲种讲习班,艺徒改为乙种讲习生;并拟具办法及预算,经省议会通过后咨请政府照案执行。至1920年秋实行升格,设电气机械科和应用化学科(以后改称电机工程科和化学工程科).学制定为4年,预科1年,本科3年。工校既稍有声誉,这年暑又稍值直皖战争,去北方投考的学生,一到天津、北京,即行南返,因此投考浙江工专的学生比较多,志愿电机 科的更多。结果两科共录取100人,另加备取10余人,都是男生,作者就是这年入学的。第二年也将预科分为两种,以入学考试的数学分数为分班的标准:40分以上的入一年制的预科,不到40分的入二年制的预科。
1921年3月27日工校创办10周年纪念,亦即工专成立后的第一年,举行第二次展览会(按:第一次展览会在1913年12 月22至27日举行,观众在2万人以上),会期5日,参观者每天约计万人。本校各工场产品,和与学校有关系的各厂家的产品,都拿到会场陈列,销售很广,使一般观众了解工业教育的重要,以及逐渐改进的趋向。1926年5月1日举行15周年纪念,开第三次展览会。
工专课程设置,与国内其他高等工科学校相仿,主要依照美国工科学院的制度。预科的主要课程有国文、英文、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物理、化学、投影画等课;电机科本科主要课程有德文、积分、物理、制图、机械制造法、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构学、机械材料、电磁学、热力学、锅炉和蒸汽机、蒸汽涡轮、内燃机、水力学及水力机、机械设计、交流理论、电力机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灯照明、电力输送、电气铁道、电机设计、发电厂设计等课;应化科课程主要的有德文、积分、物理、制图、材料及力学、水力学、机构学、有机化学、矿物、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业化学、电工学、电气化学、化工机械、发动机、冶金、应用化学、工艺设计、燃料及工业炉、分析等课。所用课本都是英文版本,在一个省立专门学校内全用外文课本,实不合理,且使英文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上感到困难,但学生们是比较勤学的,学风也较为踏实。
学校开办初期,师资缺乏,教师中电机科主任严观涛和应化学科主任吴钦烈是留美的,其余一部分是留日的。设备除原有机械工场基础较好外,电机和化工设备是不足的。第二年起师资陆续增加,徐守桢来校任教英文、力学等课,陈建功自日本回来校教数学,杨耀德亦回国来校任教。又着手购置电磁测定仪器和电力机械设备,把这两个实验室逐步装置起来,开出实验课程。化工方面利用原有实验室和肥皂、造纸、制革等雏形工场,作为实验之用。为了充实学校图书,学生们曾发起与教师一起组织图书募捐委员会,向校内外募得图书一批。还组织购书委员会,直接向国外购买书籍,得到优待折扣。
工专沿用“诚朴”两字为校训,学生生活比较勤俭朴素,穿着斜纹布的制服,冬天室温不到4℃,不准穿便服。记得有一个冬天早晨,天气很冷,我们到金工场实习,手足冻僵,后来室内温度降至4℃,学校才出布告准穿便服,大家听到这个好消息,齐声欢呼,足见当时管训较为严格。学校膳食由同学自办,组织膳食委员会管理之。
工专学生除小部分是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生投考升学的以外,其中大部分来自各地中学。他们在“五四”(1919)运动时,在中学(旧制)三、四年级肄业,受了新思潮的影响,来工专后,对校中墨守成规,用办甲种工校那一套作风来办工专,不甚满意。1922年许校长出国赴欧美考察,并物色教师,校务由教务主任金培元代理,不久校中发生风潮,同学要求增聘优良教师,改进教学力法,增加实习设备.提高理论知识;当时浙江教育厅厅长马叙伦曾来校调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学潮平息,始行复课。1923年5月许校长回国,以考察欧美高等学校的制度和方法所得的经验.提出办学计划,将本科改为四年制,毕业生优等的授予学士学位。对于前三届同学,校中规定凡各科成绩均在75分以上,总平均分数90 分以上的也授予学士学位;当然合于这个条件的人数是极少的。又将甲乙种工业讲习班改称二年期、三年期职业学校。邀请校内外有关人士为董事,组织董事会,为全校最高议事机构。许又本其推崇欧美的思想,谓对于师资方面,均将聘欧美留学生来校任教。大家听了上述种种措施非常高兴,满以为学校前途发展很有希望;不料自这年十月开始,许一病数月,且至垂危,后虽幸有转机.终以健康关系,辞去校长职务。他从筹备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开始,到辞去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止,先后13年。此时,浙江工业教育,有了一定基础,也培养出一批人才,并对工业生产,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当时继任校长人选,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学生们提出了新任校长应具备的二个条件:l. 品德高尚; 2. 学识渊博的欧美留学生;3. 在社会上有活动能力的。并派代表去见教育厅长张宗祥,陈述对于新校长人选的意见。许在辞呈中就教师中推荐继任人选,有“或兼顾为难,或风裁太峻,或崖岸自高,或资望较浅”等语;最后推荐了徐守桢(字崇简,浙江省高等学校毕业,派赴美国学习冶金),因徐任汉冶萍公司高炉工程师时,每日登铁桥高空作业,从未间断,许校长对他很为钦佩。结果浙江省政当局发表徐崇简继任校长。此后设备逐渐增加,教师也陆续聘到,王琎曾来校任化工科主任一年,电机科教师如鲍国宝、禇凤章不仅教课很好,而且能为学生找实习机会和出路,均为学生所敬仰。部分功课还请上海、南京学校教师如徐名材、徐佩璜、杨杏佛等来校兼课。工专同学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有学问,还要教法好,以后一直到工学院,成为传统。
1924年7月,工专第一班学生毕业。因历年功课繁重,有的跟不上,故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到毕业时电机科只有19人,化工科只有10人。工专既系新办学校,与北洋、南洋(交通大学的前身)等著有声誉的工业学校相比,历史浅得多,毕业生出路几乎全靠私人介绍,主要地靠本地教师;而当时政府各部门和私人企业,门户之见很深,有的单位只肯用某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至于在同一单位,对不同高等学校出来的学生待遇不同是常见之事。学生毕了业,一部分人先行回家等候介绍,职业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大有毕业即失业之感;而且就业之后,待遇往往很差。例如到上海几个公司、厂家去实习.每日只有津贴银币4角;有的工厂所给的工资,除供给膳食外,每月只有10元到20元。虽然环境如此,待遇很差,而毕业同学还能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动手操作和修理机器,取得人家的信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锻炼,使他们以后成为能自己动手,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以至总工程师。至于在高等教育机关以及其他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大都能踏实正作,得到各方面的好评,被认为“浙江工专毕业的学生,比较朴实耐劳”;因此运渐受到同著名工业学校毕业生的同等待遇,并使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以后毕业生组织了毕业生同学会,互相联络,以帮助介绍职业,在工程事业方面求发展,为学校名誉地位而组织同学会的作风,带有严重宗派主义的色彩,是旧社会旧制度必然的产物。
1924年9月江浙地区发生齐卢战争,学校经费停发,至10月中旬才开学。当时国内军阀战争频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帝国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又咄咄逼人,导致了1925年5月上海发生反对美、日帝国主义的“五卅”惨案。自“五四”运动以后,学生们对于时事.特别是国家大事.颇为重视;校内此时已有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地下组织;因此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历次学生运动中,全校大多数学生能站在杭州学生群众的最前线。这次惨案发生,学生们非常愤慨,自动停课,参加杭州市学生会,担任主席团;参加公团联合会.成为其组织成员之一;又组织话剧团,外出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募捐支援罢工工人;对此等爱国反帝活动,全体同学都热烈参加。高工学生钱启忠参加宣传队,于6月间乘轮船赴绍兴途中,竟激昂悲愤蹈江而死,全校师生不胜痛悼。后来虽受反动统治的压迫,有个别学生被捕,但学生们不稍畏怯,仍是继续英勇的斗争。惟学校行政气局,态度保守。1926年10月间,学生们为了配合响应北伐军的到来,反对军阀孙传芳,支援当时浙江省长夏超的起义独立,于10月18日参加市民大会.发起了名为等新校务的政治性风潮,反对校长和许多教职员,封闭学校各处所,工校历年风潮,以这次为最大。因为当时夏超态度动摇有些举棋不定,校中几位进步学生就把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的招牌去挂在省长衙门前,以求坚定夏超的态度。不料夏超起义以后,其军队在嘉兴一战,就被孙传芳军队所击溃,孙部宋梅村又回到杭州。学校继续开学,反动行政当局竟开除闹风潮的学生40余人,专门部高级生就都不回校上课。不到一月,北伐军将到杭州,钱塘江南岸各地发生战事,学校又复散学。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到达浙江后,校长徐守桢辞职,校务无人负责,由在校同学组织复课促进会,以谋学校之恢复。4月底新任校长李熙谋(字振吾,在美国留学时已由许炳堃约聘,回国后又受交大之聘,兼浙江工专教授和训育主任,以后离职)到校, 5月初始行复课,被开除的同学回校,进步力量更加发展,全校成立学生会.此后在杭州反帝、反封建的各项学生起动中. 部起在很大的作用。
1927年5月,国民党浙江省务委员会通过设立浙江大学研究院计划案;并议决设浙江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筹备处。后米因研究院规模较大,需费较多,由筹备委员会议决暂缓设立,提先筹办大学;同时国民党中央决定浙江试行大学区制,并定名为第三中山大学。7月任蒋梦麟为校长。8月l日改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聘李熙谋为院长,在原有电机工程科和化学工程科外,增设土木工程科及预科。原有附设的五年期、三年期职业学校改为高级工科及初级工科职业学校。1928年4月,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7月1日加“国立”两字。这年暑假即有大学工学院第一届毕业生。1930年改科称学系,即现在浙江大学的电机、化工等系。
浙江工专自1920年成立,至1927年改组,共有7年的历史,其作用不仅使浙江的工业教育提高了一步,同时使浙江的高等教育更有生气,电机工程科在国内是较早设立的一个。化学工程科是国内最早的一个,以后改组为浙江大学工学院,加以扩充,以至解放后经过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1957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又增设理科专业,成为多科性理工的浙江大学,更加扩大和充实。工专同学毕了4届,计电机科60人,化工科24人,共计84人。
至于附设高级工科职业学校,自1928年6月起改名为附设高级工科中学,增设土木科;附设初级工科职业学校则改为工场艺徒班。1929年7月高工应化科停办,其余电机、机械、土木、染织四科仍继续办理。大学本部以附设高级工科(同时还附设农科)中学,需费不少,有碍大学本身的发展,拟于1930年起将其全部停办,,当浙江省教育厅以本省实业教育本不发达,并无省立工科中学,如新设一校,工场和实验室设备也不是一时所能办得起来,认为浙大有继续附设高级工科中学的必要,因决定将附设高工,改为省立,仍委托浙江大学代办,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工科中学”,继续招生。1935年8月起又改称“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高工迁至萧山的浙大湘湖农场上课,至11月战事形势逼近杭州,高工随大学自湘湖迁至建德,正在筹划复课之际,教育厅以经费困难,命将高工遣散,以后就此停办了。自1911年浙江开办中等工业学堂以来,至高工停办为止,共有26年多的历史,中间虽经多次更改名称和隶属,但仍保持工校的原有传统,统称为杭工,培养出不少的中等工业技术人材。
〔作者系原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科学生,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本文撰于1963年5月1日。)

重建林社记 张宗祥

重建林社记 张宗祥

  清光绪二十三年丙申,浙江衢州府知府林公启调知杭州。当是时,上距甲午之役二年,海军尽歼,订约马关,爱国之士,皆思所以振弱雪耻之道,扫积弊,求实学;然科举未废,学校未设,终无以启发民智,转移风尚也。公至杭,以兴学为急务。丙申,驱普慈寺不法僧众,设求是书院于蒲场巷,厥后递嬗为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即今浙江大学之始基也。设蚕学馆于金沙港,省立蚕丝职业学校,实由此馆演变以成。戊戌驱圆通寺不法僧众,设养正书塾于大方伯,后改杭州府中学堂,又改省立第一中学,今校址,为树范中学,而省立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两校,实权舆于养正。其创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也,普慈寺僧,结浙省京官,欲以阻之,公不为动;圆通寺地居市中,西人觊觎之,扬言将达总署,必得此地,公以去就争,更不为动。延名师讲致用之学,避学校之名,而有其实,盖虑遭忌,不得行其志,故委曲以迁就之也。其创蚕馆也,公以为蚕丝为浙大利而蚕种缫制均不知法,出口日减,乃聘日本专家任教师,讲授研讨,又分俸厚其膏火,以助诸生。不一二年,苏皖赣闽争购新种,相与效法。自公创此三学,名人辈出,讫于今,两浙文化循流溯源,此为星宿积石矣。戊戌政变后,西后秉政,时事日亟,公遂郁郁以殁,杭人士相率乞留葬公骸于西湖孤山西麓,墓前建平屋三楹以祀公,而以啸桐高先生配享。啸桐先生者,佐公兴学者也。抗战军兴,十余年来,祠宇倾圮;治蚕丝者佥曰:此不独吾浙蚕丝之先哲,实为全国蚕丝赖以革新之元勋,曷可以不祀?职教育者佥曰:此吾浙教育开山之祖也,曷可以不祀?然数集资,而数遇挫折。公元一九五一年春,始卒其工,为楼三楹,宏于旧宇;经费蚕丝各业为多,而祭扫之职,则年以公私立学校各一承之。宗祥未冠,受公及高先生之知最深,今五十余年矣,报国之愿,愧不如欧阳文忠,可以告元献于地下,犹幸白首得随诸君子之后,归拜墓下,又获睹新祠之落成,安敢不纪?方今人民政府尊重工农,崇尚科学,缫织蚕桑之利,将日进而无穷,公之灵亦可慰矣!公讳启,福建侯官人,丙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为陕西督学,转御史,出守衢州,其卒于杭也,年六十有二。高先生讳凤歧,福建长乐人,壬午举人,后以荐举权广西梧州府知府,又荐御史,不用,卒年五十有二。门生海宁张宗祥记。

浙江文史资料目录

【作 者】朱向农 主编;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10
【ISBN号】7-213-02547-3
【内容提要】本书收录了1962至2002年浙江省各地市的文史资料,涉及近现代军事、科技、学术、医卫名人史料,工商经济史料,民间艺术与地方资源史料等。
【参考文献格式】朱向农主编;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浙江文史资料目录 1962-2002.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10.

第1辑
第2辑
第3辑
第4辑
第5辑
第6辑
第7辑
第8辑
第9辑
第10辑
第11辑
第12辑
第13辑
第14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
第15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二)
第16辑
第17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三)
第18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四)
第19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五)
第20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六)
第21辑
第22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七)
第23辑 蒋介石史料
第24辑
第25辑
第26辑
第27辑 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续辑
第28辑
第29辑
第30辑 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三辑
第31辑 浙江百年大事记(1840—1945)
第32辑 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辑
第33辑 浙江籍资本家的兴起
第34辑 天涯赤子情:港台和海外学人忆浙大
第35辑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
第36辑 陈英士
第37辑 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
第38辑 蒋介石家世
第39辑 宁波帮企业家的崛起
第40辑 一代宗师竺可桢
第41辑 风雨忆同舟——浙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史料专辑
第42辑 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1840—1949)
第43辑 浙江近代学术名人
第44辑 浙江籍海外和港澳人物录
第45辑 浙江近代著名学校和教育家
第46辑 浙江近代金融业和金融家
第47辑
第48辑 浙江近现代人物录
第49辑 浙江近代科技名人
第50辑 肝胆常相照——浙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史料
第51辑 许寿裳纪念集
第52辑 余杭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第53辑 台州历史文化专辑第54辑 话说浙江
第54辑 话说浙江
第55辑 报国情深——归侨侨眷在浙江
第56辑 铁证——侵华日军在浙江暴行纪实
第57辑 东瀛沉冤——日本关东大地震惨杀华工案
第58辑 浙江近代医卫名人
第59辑 东南佛地 盛世重光 ——浙江近现代佛教史料
第60辑 小商品 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者回忆
第61辑 老报人忆《东南日报》
第62辑 浙江农村改革纪实
第63辑 浙江院士风采录
第64辑 史海钩沉
第65辑 都有一颗中国心——浙籍华侨华人风采录(欧洲篇)
第66辑 风雨同舟五十年: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历史回顾
第67辑 戏苑春晖 浙江戏曲改革纪实
第68辑 文物之邦显辉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纪实
第69辑 党的光辉照征程 为创建新浙江奋斗纪实
第70辑 民国轶事摭拾
第71辑 明珠璀璨——浙江省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纪实
第72辑 明珠璀璨 浙江省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纪实
第73辑
第74辑 史海拾珍
第75辑
第76辑 陈仪军政生涯
第77辑 浙江名人故居
特辑


返回顶部

第1辑
辛亥革命后军阀统治时期的浙江政局 李净通(1)
关于“齐卢之战” 项雄霄(17)
“齐卢之战”的原因 李净通(24)
“齐卢之战”与上海弭兵会议 庄禹梅(27)
孙传芳的“秋操” 项雄霄(30)
宁海战争回忆录 朱其爙(34)
回忆夏超的独立 杜伟(40)
浙军第三师回忆录 章鸿春(52)
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反对三届省议会宣言 (61)
《浙江新潮》的回忆 倪维熊(64)
施存统的“非孝”文与浙江第一师范的反封建斗争 姜丹书(69)
补钞文澜阁《四库全书》史实 张宗祥(75)
戊戌前后浙江兴学纪要与林启对教育的贡献 郑晓沧(95)
重建林社记 张宗祥(118)
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创办经过及其影响(附机织传习所) 许炳堃(120)
杭州电厂的回顾 金锦章等(125)
宁波的“外人居留地” 倪维熊(136)
温州的建关与建埠 黄伯蕴(14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两年工作总结报告 (145)
浙江解放前五十年间自然灾害情况概述 政协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157)


返回顶部

第2辑
浙江军事纪要 项雄霄(1)
浙江拒款保路运动的群众斗争及其他 沈瓞民(27)
浙江铁路风潮中美帝的侵略野心 李净通(45)
甬曹段铁路的沿革 史理斋(52)
宁波“清党”刑审亲历记 庄禹梅(57)
长兴“清党”前后的一段经历 赵得三(69)
北伐前后浙江国民党活动的点滴回忆 江天一(73)
张人杰与浙江“清党”二三事 温延龄(76)
杭州“清党”前夕印象记 董介如(80)
宁波“清党”见闻 金臻庠(81)
查人伟被捕经过 韩镜侬(83)
浙江改组派鳞爪 董介如(85)
七七碑和汪逆像 宋崇厚(87)
无名氏骂贼诗 宋崇厚(88)
我所知道的朱家骅 杜伟(89)
阮毅成学步朱家骅 郭子韶(100)
郑文礼与浙江旧司法界 金沛仁(105)
鲁涤平在浙江 左佩(117)
蒋介石与帮会的关系 项雄霄(123)
蒋介石在奉化拼凑选票内幕 毛翼虎(126)
《东南日报》、《正报》和前《浙江日报》简述 郭子韶(129)
宁波《四明日报》始末 乌一蝶(145)
《浙东公报》 卢国黼(149)
浙江紫阳书院简述 孙孟晋(150)
在一次“抗日谈判”的会议上 张达生(156)
抗战期间浙江省政的几点见闻 于龙(160)
八年沦陷话杭县 何祖培(172)
绍兴沦陷见闻 曾寿昌(186)
征稿简约 (193)


返回顶部

第3辑
杭州胡庆余堂企业史 胡庆余堂制药厂等(1)
浙江CC的派系纷争 杜伟等(28)
蒋经国的青年军在嘉兴及其起义失败经过 李馥承(44)
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在嘉兴的“应变”与阴谋活动 李馥承(65)
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迁逃定海后的见闻 毛翼虎(73)
北伐前后追随蒋介石的片段回忆 马文车遗稿(77)
蒋介石与奉化溪口武岭学校 张明镐等(86)
蒋介石迷信风水,追求龙穴坟地写实 刘劲持(101)
蒋介石在甬逃亡情况点滴 显宗(103)
蒋介石爪牙在奉化征收田亩附加捐的风波 孙表卿(104)
刘珍年部队洗劫泰顺纪实 苏超然(106)
贺扬灵在浙西 曾子唯(107)
回忆“天目山”贺扬灵的种种罪行 方秉性(111)
美国间谍盗窃浙江公路图的实证 董介如(127)
美帝国主义分子把持的甬江女中 马孟宗(130)
英帝国主义“英雄”梅籐更在杭州 崔志干等(134)
记辛亥年上柏王世昭义民军大血案 何思诚(154)
余姚盐民斗争亲历记 屠居秀(173)
附录
本辑订正补充 (192)


返回顶部

第4辑
抗战时期日寇对浙江蚕丝统制和掠夺的概况 徐淡人(1)
嘉兴地区蚕丝史料片段 董巽观(12)
民社党在浙江的内幕 张乃恭(16)
策反周佛海和接洽受降的一段经历及其他 章鸿春(31)
抗战胜利前后黄绍竑与美蒋特务和汉奸的勾搭 郑琴隐(41)
浙江两级师范和第一师范校史志要 郑晓沧(45)
我所知道的经亨颐 姜丹书遗稿(74)
记浙江第一师范学生对反动教育当局的斗争 汪志青(81)
“五四运动”在宁波 宁波市政协文史组(91)
回忆温州学生的“五四运动” 王中权(103)
联高——杭高学生运动简史 王冥鸿(109)
解放前夕杭州市小学教师的生活片断 朱建屏(124)
国民党统治时期浙江省财政厅见闻 张履政(131)
国民党金衢师管区办理兵役回忆 何 滨(141)
开化征兵黑幕亲历记 汪振国(149)
黑幕重重话征兵 许汝康(159)
温州“庄强华米案”的回忆 张明东(161)
收回宁波天主堂“白水权”的经过 倪维熊(169)
补充与订正 王文熙等(175)


返回顶部

第5辑
蒋介石空军重要训练基地——笕桥中央航空学校 陈栖霞等(1)
我所知道的浙江三青团内幕 郑琴隐(25)
浙江的“中国青年励志会” 何永德(48)
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的建立和演变 应占先(56)
宁属各县政工队概况 蔡竹屏(82)
黄绍竑与CC争夺浙江战时青年训练团的经过 应占先(91)
关于浙江抗敌自卫团的回忆 魏思诚(100)
战时温州的形形色色 何祖培(113)
战时浙西几点见闻 方秉性(121)
战时长兴山区见闻录 赵得三(127)
汪伪政权在浙省主办的“清乡” 金湛卢(134)
蒋坚忍二三事 蔡竹屏(147)
姚北农民捣毁鸦片捐局 徐顺潮(155)
上虞夏盖湖农民的反霸武装暴动 曾寿昌等(158)
临海农民抗拒土地陈报的斗争 周 涛(161)
华侨邹辉清开辟三门湾的创议及其流产 朱仲华(165)
回忆“重整道德运动” 蔡文浩(168)
我的留美回忆录 朱庭祜(178)
庚款第一批派遣留美学生的简况 罗惠侨(183)
关于文史资料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189)


返回顶部

第6辑
国民党空军进犯延安前后 唐中和(1)
汪伪巨奸各派内哄见闻 何国涛(23)
汪伪“全国商业统制委员会” 金湛卢(57)
浙江和杭州敌伪组织的形形色色 何致平等(74)
汪伪浙江警务处 王观涛(95)
日寇铁蹄下的杭州 张 泓(106)
关于杭州沦陷时期的几点回忆 徐曙岑(118)
杭州沦陷时期金融业概况 邬复本(121)
敌伪在杭州利用佛教的几点情况 尘空(128)
日本特务芝原平三郎在宁波 吕瑞棠(130)
国民党政府惩治汉奸的真相和对敌伪产业处理的见闻 何国涛(139)
太虚在浙江 大悲(165)
流氓头子金廷荪 宁波市政协文史工作组(170)
关于进一步加强北洋政府时期史料征集工作的意见 (183)


返回顶部

第7辑
宁波癸丑独立记沈瓞民(1)
癸丑劝告宁波取消独立的经过 金汤侯(12)
浙江部分省议员要求都督朱瑞宣告独立的经过 许炳堃(16)
附录一 省议员莫永贞……


返回顶部

第8辑
杭州第一棉纺织印染厂七十年来的变迁 许 超(1)
经营百好炼乳厂的回忆 吴百亨(36)
浙江民信局始末侧记 陶拱宸(71)
浙人反对意商谋占浙省煤矿纪实 沈瓞民(100)
湖州公益缫丝厂简史 邱寿铭(106)
临海赤霞煤矿公司始末 朱幼甡(111)
帝国主义控制下的浙海关见闻 陈善颐(115)
宁波“大英钦命领事署”内幕 周钦文(131)
杭州拱宸桥日本租界划界交涉经过 陈善颐(142)
国民党统治下浙江的粮食管理与田赋征实 魏思诚(146)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教史料征集提纲(草稿) (180)


返回顶部

第9辑
浙江地方银行始末 洪品成(1)
杭州纬成公司史略 沈九如(40)
杭州名扇王星记 胡慎康(58)
孝丰的一座封建堡垒——从善后局到林业生产运输合作社 方秉性(71)
杭州木材业的内幕 陈瑞芝(90)
旧时代的杭州商会 程心锦(121)
金润泉生平概述 程居源(152)


返回顶部

第10辑
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史纪要 王国松(1)
浙江医药专门学校简史 程浩等(9)
黄绍竑第二次主浙与地方势力的争夺和勾结 应占先(40)
浙江省临时参议会的形形色色 卢炳普(65)
宣铁吾在浙江的罪恶活动 郑琴隐(79)
洪门在浙江 蒋成言(98)
洪门在浙江活动的补充 樊崧甫(120)
清邦及其在杭州 章微寒(123)
都锦生丝织厂的回忆 宋永基(129)
绍剧近代史实片断 沈季刚(144)
一个在杭州的日本老间谍 陆聿绳(164)
记杭州一次全国武术比赛会 曾寿昌(172)
浙南游击纵队的美术活动 夏子颐(177)

返回顶部

第11辑
宁波早期的学生革命运动 王安卿(1)
于子三被杀害真相 章微寒(10)
记浙江第一次考选欧美留学生 沈瓞民(19)
黄宾虹二三事 王伯敏(26)
浙东茶业剥削简史 陈一鸥(34)
浙江的火腿行业 金士辉(66)
北伐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东征纪要 章 培(88)
马文车在东阳竞选“国大代表”记 张乃恭(103)
毛森策划台州“反共救国团”的出现与消灭 汪振国(117)
竺鸣涛的贪婪与残酷 汪 煜(129)
“浙江省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和“浙江省图书杂志审查处” 房宇园(141)
湖州云巢纯阳宫道教的封建迷信活动 丘寿铭(157)
杭州三次打米店风潮及钟渭泉案 薛载安等(170)
温州古老国药店叶同仁发迹史 杨明潜(193)
关于开展征集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 (206)


返回顶部

第12辑
西安事变前后 何柱国(1)
西安事变亲历记 汪日章(15)
抗日时期鄞西地区武装斗争的一些回忆 毛 尹(32)
蚕学馆——中国第一所纺织学校 朱新予等(51)
辛亥革命前后浙江选举轶闻 张任天(58)
蒋鼎文其人其事 文 史(62)
浙江汉奸省长丁默邨 黄庆中(80)
任芝卿与衢州教案 翁楚望等(93)
回忆宁波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倪德昭(113)
赴美考察基督教青年会记 倪德昭(132)
宁波资本主义工商业简史 原宁波市政协文史工作组(137)
民生药厂创办前后 孙延年(153)
牛春明与太极拳 顾启欧(173)
湖州羽毛扇 邱寿铭等(188)
订正与勘误 (191)
关于广泛征集、编写革命史料工作意见 (193)


返回顶部

第13辑
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 余龙贵(1)
杨子华同志谈萧山农运 (6)
宁波的“五四”运动 严式轮(8)
浙江“五四”运动的片断史料汇编 (20)
大革命时期的宁波工人运动和“四一二”事变 王安卿(33)
回忆绍兴女师的学生运动 汪曼之(46)
记“五卅”运动在奉化驱逐县官沈秉诚 毛 尹(54)
抗战时期的浙江大学 祝文白(57)
湘湖师范创立五十周年回忆 汪赞源等(64)
早期的浙江法政学堂 章鸿烈(76)
科场回忆录 陈甲林(87)
我所了解的盖叫天先生 沈祖安(99)
辛亥革命期间中日友谊佳话 余德荪(115)
国民党浙江反省院 于 渊(116)
蒋介石一九二七年下野返浙点滴 章 培(134)
浙江三青团部分情况 林 泽(140)
两任浙江保安处长的俞济时 汪 煜(155)
沈鸿烈破坏浙东革命根据地罪恶措施大略 林 泽(168)
国民党浙江省暨杭州市党部的“应变”会议 房宇园等(171)
杭州市参议会见闻 程心锦等(178)
绍兴“道友部队”的啸聚与消灭 宋子俊(195)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勘误表 (207)


返回顶部

第14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
忆宁波建党初期 王任叔(1)
宣中华同志战斗的一生 潘念之(9)
张秋人烈士事略 陈修良(17)
一九二七年下半年的奉化党组织 严式轮(25)
挺进师三年游击战争 余龙贵(30)
忆刘英同志 林辉山(52)
闽浙临时省委找到党中央经过 黄先河(69)
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和组织工作会议 林辉山(86)
抗战初期诸暨党组织恢复活动 张 光(90)
慈北战时服务大队 慈溪县委党史小组(99)
记抗日时期的凤湖中学 陈文舟(117)
深山里的一朵红花 林真如(123)
纪念李敏烈士殉难卅五周年 毛 尹(136)
胜利狱 黄 明(145)
陈爱中烈士自传 (170)
冯和兰烈士和狱中寄语 (173)
记肖东同志 杨 光(176)
编后记 (184)


返回顶部

第15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二)
大革命时期浙江的反对国民党右派斗争 潘念之(1)
回忆大革命前后的宁波党团活动情况 史 永(18)
纪念杨眉山烈士 冯永叔(29)
忆子兴 戚秀媛(35)
忆裘古怀同志 周闪耀(40)
抗日时期浙东党片断回忆 杨思一(48)
回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 邱清华(51)
记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 周申生(60)
抗战初期的兰溪政工队 唐向青(70)
抗日战争在余上(上 张 光(75)
从浦东到浙东 黄 明(98)
抗日时期的四明交通总站 翁惠珍(109)
浙西战斗生活片断 李成浩(113)
爱国民主教授费巩烈士事迹介绍 王玉如等(127)
于子三被杀害事件的始末 陈业荣(137)
朱敏烈士短暂、光辉的一生 肖 强(175)
坚持时期的浙东报刊工作 乐子型等(184)
难忘的会见 王去病(193)


第16辑 我起义前后 张俊升(1)
策动分水起义 项 雷(5)
张难先主浙见闻 骆正葵(24)
民丰、华丰两造纸厂简史 金志朗等(35)
杭州名剪张小泉百年史 张祖盈等(68)
宁波烟厂工业的沧桑 宁波市政协文史工作组(83)
浙江省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 朱庭祜(101)
追忆马一浮先生 龚慈受(105)
抗日战争时期碧湖临时联合中学简史 吴克刚(110)
忆二十年代的春晖中学 斯而中(119)
浙江图书馆史略 徐敏惠(127)
中医学家曹炳章事略 沈季刚等(134)
浙江解放前的中医教育 林乾良(143)
杭州凤凰寺与回民生活 丁瑞华(154)
解放前杭州律师业一斑 骆正葵(165)
我在蒋介石侍从室的点滴回忆 汪日章(172)
浙江解放前夜的陈仪 杜 伟(181)
我所知道的汤恩伯 诸葛容(190)


第17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三)
沙文求烈士传略 史 永(1)
汪子望烈士事略 潘念之(10)
董子兴同志狱中日记 戚秀媛供稿(14)
裘古怀烈士遗书二封 (22)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记“四一二”以后的宁波 周闪耀(24)
奉化暴动 陈修良(29)
记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龙 跃(32)
浙南岗头村革命简史 曾成文(41)
忆林夫兼记浙南往事 连 珍(45)
我在江南、浙江工作接触到的陈毅同志 何克希(54)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涉外事件 顾春林(66)
定海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简述 陈子方等(77)
东方小学 周丕振(97)
抗日战争在余上(中) 张 光(109)
一九四○年嵊县党组织情况及“六三”斗争 杨源时(127)
过河不忘搭桥人——回忆上虞爱国民主人士杜婉容女士二三事 金乃坚(147)
余上特派员制的建立及其他 寿静涛(152)
我在海上工委一段回忆 洪舒江(156)
为炊事员祝寿 楼春阳(164)
四明青山埋忠骨——忆黄明烈士 张 明(170)
强攻泰顺城 巧歼增援敌 蔡存辉(187)
从鸡鸣社到金肖报——解放战争时期路西地区敌后宣传工作回忆 杨 光(193)


第18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四)
北伐前夕宁波学生“拥经亨颐”的斗争 周闪耀(1)
附 录
《四中解散后告宁波青年》 (7)
记述张秋人烈士被捕牺牲前后 许文谟(11)
张秋人烈士狱中二三事 于 渊 (15)
八七会议后卓兰芳同志在兰溪领导农民暴动 童文仙(20)
《浙江省委扩大会议关于浙江CY目前工作任务决议案》 中共宁波地委党校提供(25)
《浙江省委芳字通告第九号济难工作计划》 中共宁波地委党校提供(38)
怀念崔晓立烈士 (43)
胡华同志来信 (43)
回忆爸爸崔晓立烈士 崔红军等(44)
回忆崔晓立烈士在狱中 骆耕漠(55)
回忆崔晓立同志兼述“我等书店”的开设与被封 江闻道(59)
回忆红十三军第二师师长郑秾同志 徐 行(63)
一九三三年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的产生与被破坏 陈振麟(70)
忆挺进师第二纵队坚持浙西南的革命斗争 宣恩金(72)
第一次省党代会记详 龙 跃(108)
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的保卫工作 廖义融(116)
“老三纵”在姚北的斗争 黄 明(121)
乐清虹桥起义 周丕振(140)
抗日时期的金华特委 陈雨笠(157)
怀念王国勋同志 何克希(174)
从青训班到抗大——小知识分子初获改造 张 光(177)
抗战初期慈东统战工作 严式轮(19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畲族人民的革命斗争 王克旺(216)
广泛征集文史资料启事 (227)
来信更正 (229)


第19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五) 浙江革命青年运动专辑
难忘的无产阶级革命献身者——纪念曾任江浙区共青团委书记的徐玮烈士 骆耕漠(1)
关于徐玮同志的若干事迹 史 永(24)
徐玮烈士在国民大学 陈修良(27)
早期共青团领导人卓恺泽烈士 卓华山等(29)
卓恺泽烈士遗书 (42)
陆定一同志给卓恺泽之子华山的信 (43)
宁波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王鲲烈士 胡章生(46)
蓓蕾年华映血波——忆青年革命诗人殷夫 张雪痕(61)
火一样的青春——记青年女烈士胡焦琴 白岩整理(66)
“赤脚大仙”柴水香同志 鲍浙潮(73)
共青团农委樊仲甫烈士 鲍浙潮(76)
樊仲甫烈士在狱中的斗争 张雪痕(78)
宣中华的“杀宣统”一文 陈功懋(82)
“灯塔”歌声永不泯——忆党的好儿女宣华芳同志 杨 光(84)
山鹰高翔——纪念徐婴同志 葛维裘等(92)
生得英勇 死得光荣——忆青年共产党员赵如翰烈士 张 光(99)
林勃烈士和独立中队 余 瑾(108)
一个提着白匪头颅去当红军的少先队员 周长胜(113)
当我参加儿童团的时候 陈 阜(118)
少年儿童团在抗日救亡斗争中成长 韩心一等(124)
宁波青运的先锋——启明和培英女校 金翊群(130)
党的一个联络机关——嵊县坎流小学党支部 柏 生(138)
临海青运的摇篮——乙丑读书社 陈鹤亭(147)
抗日青年在天台县政工队的斗争 张子敬等(160)
“五四”洪流中的温州 王建辉整理(174)
沙文汉同志战斗的一生 陈修良(184)
文史动态:浙江在京革命老同志撰写回忆录 (223)


第20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六)
周恩来同志一九三九年浙江之行 龙 跃(1)
回忆刘英烈士 刘 先(7)
地下省委机关迁丽水的前后 王德三(22)
回忆前地下省委在丽水 郑加顺(26)
刘英同志被捕前后 丁魁梅(29)
浙江省委机关在丽水 杜永康(32)
大革命时期浙江革命运动的点滴回忆 童志沂等(38)
回忆大革命时期中共江山地下党的活动 何 炯(55)
早期诸暨党的一些情况 金城等(66)
浙南红军为民除害——严惩杀人魔王楼钟声 黄先河(84)
抗战初期的余姚政工队 陆学斌等(91)
附 录
原政工队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名单 (110)
回忆抗战初期余姚的妇女工作 柳 林(123)
镇海抗日救亡运动和反汉奸傅筱庵的斗争 毛 尹(123)
回忆陈晓云烈士 徐荜辉(134)
为印“抗币”巧运富士纸和刻图章 苏 艺(149)
大闹乐清城 周丕振(152)
北撤日记片断 顾春林(160)
吴兴莫蓉之战——记双林地下党迎接主力东进 蔡敬贤(167)
智取湖头庙 杨 光(180)
钢铁英雄周翊康 肖强等(189)
橘乡的黎明——回忆黄岩解放 蔡康春(195)
杭州的解放——完整接管伪市政府 余森文(212)
关于抗战初期诸暨统战工作一些情况的补充和更正 毕平非(217)


第21辑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义 戴不凡(1)
西湖博览会纪事 张任天(9)
忆潘天寿 冯蔼然(24)
记蒋百里二三事 蒋授谦(32)
沈定一其人 陈功懋(36)
我所知道的许绍棣 房宇园(48)
回忆吴兴县“清党”前后 温永之(69)
我在松阳起义前后 祝更生(77)
我在浙南平阳起义的回忆 洪 彪(87)
对洪彪《我在浙南平阳起义的回忆》一文的补充意见 郑海啸等(96)
国民党统治时期浙江省的历任县长 茹管廷(102)
国民党统治时期浙江省民政厅见闻 茹管廷(117)
《中国儿童时报》记略 田锡安等(132)
忆抗战时期创刊的《宁波日报》 郑正民等(142)
记大港头“浙江省铁工厂” 胡四兴等(153)
义乌的“敲糖帮” 胡 琦(161)
我推销“洋油”十年 陆柳亭(177)
国民党的所谓“军民合作站” 何永德(179)
记浙闽海匪 陈于滨等(186)
杭州沦陷八年小记 钟毓龙(192)
杭州沦陷时期群丑录 陈鼎文(199)
浙江省裁厘经过和厘金局内幕 陈善颐(219)
来函更正 (235)


第22辑 浙江革命史料特辑(七)
浙江代表团奔赴延安参加“七大”记略 刘 先(1)
浙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和第一次反顽自卫战斗的胜利 张任伟(9)
回忆金萧支队的战斗历程 钟发宗(17)
重回四明山 刘发清(50)
浙南地区人民百折不挠红旗不倒 黄先河(71)
天台在抗战前的十年地下斗争 袁佐文等(89)
抗日战争时期浙西武装斗争的回忆 郎玉麟(108)
从“两条半枪闹革命”到闽浙赣皖边根据地 余龙贵(146)
台湾少年团在浙江 夏 云(173)
怀念朱镜我烈士 江闻道(192)
跟随张麒麟同志战斗的日子 陈成昌(197)
关于陈小平同志 马 青(205)
三百坛绍兴老酒 白 岩(208)
来信更正 (211)


第23辑 蒋介石史料 我在蒋介石身边的时候 宓 熙(1)
蒋介石的故乡 唐瑞福等(42)
解开蒋母王采玉身世之谜 何国涛(62)
戴笠与军统局 章微寒(79)
我所知道的戴笠 黄康永(152)
胡宗南其人 张 新(171)


第24辑 浙江丝绸史纪要 求良儒等(1)
最早创办的一批机器缫丝厂 陈善颐(53)
杭州蒋广昌绸庄发迹史 胡慎康(58)
浙江茶叶史略 刘河洲(69)
龙井茶史话 郑志新等(81)
绍兴的日铸茶 胡宅梵(88)
浙江渔业史料述要 曾寿昌(91)
宁波水产 范延铭(103)
专商引岸时期的两浙盐务 董巽观等(109)
《稻品》笺 (明)黄省曾撰(140)
绍兴老酒 陈觉民(153)
浙江矿业行政史料 吕章法(165)
我所知道的长兴煤矿 陈里仁(173)
浙江瓷器史话 越 人(191)
余姚窑 黄天钟(205)
浙江林业小史 吴锦荣(213)
浙江柑橘栽培历史的考证 郭 枢(217)
台州“绷子”的起源 陈若翰(222)
宁席产销小史 徐缙卿(226)
湖笔史话 张小珠(231)
余姚金丝草帽 姜枝先(235)
温州绒线绣花 于鸿基(239)


第25辑 浙江家乡戏剧活动漫忆 戴不凡(1)
我的艺术生涯 王传淞(77)
我的老师竺素娥 王文娟(107)
姚水娟的艺术道路 樊迪民(樊篱)(136)
忆越剧故乡嵊县和姚水娟 范瑞娟(161)
绍剧概述 沈祖安(172)
婺剧初探 谭德伟(206)
周越先和《雪里梅》 夏 林(219)
瓯剧史略 叶大兵(224)
甬剧今昔 李微等(255)
姚剧的诞生 姜枝先(262)
睦剧介绍 施振眉等(265)
杭剧小史 莫 高(275)


第26辑 追念我的父亲邵荃麟同志 邵小琴(1)
忆事怀人话浙江 严北溟(38)
从旧营垒到永生的路 沈国英(51)
革命武术家陈文征 顾启欧等(66)
武术春秋 金 鼎(82)
回忆抗战前浙江的武术运动 陈天申(89)
“八一四空战”的回忆 唐中和(94)
我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鸿梁(98)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沈本千(118)
艺术大师李叔同 钦 文(124)
李叔同披剃前夕的手笔 姜书凯(129)
杭州旗营与八旗子弟生活 张廷栋(133)
我所知道的绍兴师爷 朱仲华(148)
绍兴师爷的兴衰 陈觉民(153)
绍兴锡箔 金汤侯(160)
国民党统治时期浙江省的历任县长名单补正 (179)


第27辑 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续辑 伯父徐锡麟轶事 徐学圣等(1)
秋瑾被害前后的秋家 秋 高(11)
秋瑾灵柩坟墓遭难记 秋 沄(15)
记我的祖母——章太炎夫人汤国梨 章念驰(18)
陈其美事略 黄元秀(45)
我所知道的陈其美 张任天(53)
光复南京之役的敢死队长叶仰高 王心白(61)
光复会又一女杰尹维峻 裘振纲(64)
朱瑞诱杀姚勇忱 虞元伯(73)
王金发、姚勇忱之死 黄元秀(75)
汪旦庵制炸弹以身殉国 汪曼之(76)
魏兰与陶成章 阙良庆(79)
忆光复会王文庆 张任天(85)
秋瑾忘年交蒋六山 蒋聿修(91)
附 录
秋瑾赠蒋鹿珊言志诗 (96)
宁波光复前后的陈屺怀 赵志勤(97)
忆求我山人庄嵩甫 朱仲华(108)
辛亥革命浙军攻克南京纪实 吕公望(110)
辛亥革命亲历记 来伟良等(119)
光复会点滴回忆 陈 魏(129)
《民报》在日本遭封禁始末 陶冶公(134)
同盟会的暗杀活动 陶冶公(141)
辛亥革命以后十六年的浙江政局 李净通(147)
光复会党人录 陈觉民辑(159)


第28辑 “五口通商”后宁波港的变迁 陈德义(1)
我国最古的藏书楼——天一阁 骆兆平等(11)
台湾去来前后 毛翼虎(25)
戴笠劫夺毛公鼎记忆 沙孟海(43)
华侨巨子吴锦堂 童玉民(45)
吴锦堂先生二三事 王泰栋(53)
先父何燮侯事略 何荣穆(59)
怀念郑晓沧老师 陈修良(66)
爱国老人王子余 晨 朵(69)
郭静唐和余姚战时政治工作队 林 泽(86)
忆朱祥甫老先生为革命壮烈牺牲 杨 光(101)
晚清遗老夏震武面面观 夏家鼐(107)
三味书屋与寿镜吾先生 寿耕梅(121)
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浙江日报》 林芷茵(124)
胡健中和《东南日报》 王遂今(135)
解放前杭州十三家报纸及其他 郭子韶(153)
回忆浙江图书馆的两个进步刊物 翁植耘(163)
抗战初期的新知书店浙江分店 朱 希(173)
解放前杭州电影商业 易克健(180)
杭州天主教堂历史 钟毓龙(191)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史略 朱孔阳(194)


第29辑 我采访蒋介石 徐铸成(1)
我任蒋介石监印官追忆 姜辅成(5)
我所知道的钱大钧 顾执中(17)
中英空军情报合作亲历记 邱沈钧(22)
爆破钱江大桥 李文骥(37)
周恩来同志绍兴省亲记 宋子亢(41)
狱中结识方志敏 胡逸民(57)
护送吴山民上四明山 毛 英(70)
一个革命家庭的母亲——陈龄 沙孟海(75)
鲁迅先生琐事 许伯年(79)
与郁达夫的交往 严北溟(82)
我的丈夫曹聚仁 王春翠(86)
知名爱国人士范寿康教授 毛翼虎(98)
史学家何炳松 赵镜元(109)
化学研究先驱者钟观光 蒋维乔(119)
之江大学 张文昌(123)
忆母校复旦大学 朱仲华(131)
西涧草堂藏书纪略 蒋启霆(143)
沈家桢和陈式太极拳 邵柏舟(149)
湖州王一品笔庄 费在山(157)


第30辑 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三辑 秋瑾留学日本史实重要补正 章念驰(1)
秋瑾夫家——湖南王氏家世调查 陈德和(26)
还他“磊落妩媚”真面目——序王金发史料 刘 金(30)
莽男儿 镜中观奕客(37)
孙中山与王金发 沈鹏年(107)
章太炎与王金发 章 导(122)
沈瓞民回忆王金发 沈延国(125)
有关先父王金发的一些琐事 王克华(133)
王金发侦破宋教仁被刺案始末 王励军(137)
王金发创办竞雄女校 王焱华(140)
在王金发的部队里 龙 恭(142)
附 录
袁世凯政府档案材料 (146)


第31辑 浙江百年大事记(1840—1945) 小引 (1)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浙江(一八四○年——一八四六年) (1)
二、太平天国时期的浙江(一八四七年——一八六五年) (19)
三、洋务运动和中法、中日战争时期的浙江(一八六六年——一八九五年) (41)
四、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浙江(一八九六年——一九○一年) (73)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一九○二——一九一二年) (89)
六、反军阀斗争和新文化运动在浙江(一九一三年——一九二○年) (125)
七、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浙江(一九二一年——一九二六年) (157)
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浙江(一九二七年——一九三六年) (201)
九、抗日战争时期的浙江(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五年) (255)


第32辑 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辑 孙中山与浙江
孙中山在杭州的演说 (1)
孙中山在绍兴的演说 (7)
孙中山在宁波的演说 (9)
孙中山与光复会 郑云山(13)
中华两英杰——孙中山与章太炎 章念驰(31)
孙中山与蔡元培的真挚友谊 胡国枢(53)
孙中山与秋瑾 晨 朵(64)
追随孙中山的陈其美 姚 辉(72)
蒋介石为什么能接近孙中山 杨树标(92)
孙中山致焦易堂等的几封未发表过的信 (110)
关于孙中山致焦易堂几封信的说明 编 者(113)
从孙中山致焦易堂的几封信说起 汪振国等(115)
我有幸多次得见孙中山先生 朱仲华(122)
在宋庆龄名誉主席身边工作的难忘岁月 张 珏(134)
法国著名小说家比埃·米尔对孙中山先生的回
记 林文铮(143)
替孙中山先生当卫士时的回忆 宓 熙(145)
孙中山杭州之行 汪振国(149)
孙中山《普陀山志奇》 徐静波(156)
孙中山海宁观潮 许逸云等(161)
中山行 蔡省三等(168)
忆黄埔军校成立以后 黄铁民(176)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活动追
记 江天一(195)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发生在萧山的一出闹剧 钟伯庸(210)


第33辑 浙江籍资本家的兴起 “红顶商人”胡光墉(雪岩)兴衰史 黄萍荪等(1)
“四象八牛”——南浔丝商十二家族 林黎元(29)
第一个在沪创办丝厂的民族资本家黄佐卿 李惠民(57)
近代浙江丝绸业民族资本的发生与发展 求良儒(62)
汤寿潜和浙江铁路 王遂今(87)
虞洽卿事略 孙筹成等(104)
虞洽卿在家乡所办的事业 戴余方(129)
虞洽卿其人其事 周采泉等(132)
记宋汉章自叙生平二三事 朱冶青(144)
关于宋汉章 余姚县政协文史组(148)
李馥荪与浙江实业银行 秦天孙(152)
记金融家李馥荪 王季深(163)
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陈朵如 沈鸣山(173)
交通银行实权人物——钱新之 张平夫(179)
我所知道的秦润卿 周采泉(184)
浙江帮金融家在上海 陆 康(193)


返回顶部

第34辑 天涯赤子情:港台和海外学人忆浙大
浙江潮 张其昀
我与浙大史地系 张其昀
浙大前身之回忆 朱宗良
普济寺与报国寺——浙大校址考略 宋晞
大学路老浙大点滴 韦人骝
笕桥时期的农学院 朱学曾
笕桥忆旧 汪仲毅
回忆与怀念 施昭仁
浙大生活杂录 王省吾
我与浙大 王积青
求学浙大始末 周有篯
浙大与航校争夺篮球冠军大战 李永炤
随校西迁记——从杭州到湄潭 蔡致谟
哒哒啼——从龙泉到遵义 潘柏西
青岩怀旧录 张棨
在万山丛中的浙大 方豪
忆湄潭 郑家骏
湄潭轶事 孙逢吉
抗日战争中的浙大学生 阚家蓂
那欢乐的一年——永兴场生活摭拾 阚家蓂
流亡岁月 万古人生 宋晞
追忆“回声歌咏队” 曹景熹
石家堡雀战——浙大生活拾零 潘柏西
梵天宫之乐 方根寿
胜利前后 贵州杭州 杨开雄
竺可桢 宋晞
怀念故校长竺可桢先生 马国均
北美校友怀念竺校长 马国均
参加竺可桢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的追忆 马国均
怀念竺校长 刘奎斗
郭校长和几位教授 周洪本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敬悼晓峰先师 阚家蓂
苏步青老师八十大庆 熊全治
我对王国松先生的怀念 赵曾珏
王师国松与我 钮其如
海外追思王师国松二三事 钮因迈
怀念王国松院长 叶楷
怀念院长李熙谋先生 王昌孙
终身难忘的老师 沈紫峰
敬悼吾师费巩先生 阚家蓂
我的四哥黄翼教授 黄琢齐
怀念黄翼教授 沈有乾
智者的早逝——怀念张荫麟老师 张效乾
青岩、遵义忆师门 林子勋
难忘的两位教授 范敬平
卢守耕教授青山不老 汤冠雄
祝梁庆椿老师八秩大寿 高德根
春风化雨与研究创新——业师陆年青先生 邹道清 杨开雄
悼周厚复教授 郦坤厚
浙大的“虫人” 汪仲毅
浙大“恩婿”萧庆云博士 孙振堃
怀念并肩作战打游击的九位同学 刘奎斗
悼黄授书学长 熊全治
许邦友学长的平生志业 曹竹轩
扬名国际的郑家骏学长 张效乾
记褚应瑞学长 谭火
台湾糖业界的浙大校友 朱学曾
回忆与大陆校友欢聚 谢汶
祝愿母校前途无量 冯绍昌
愿如梁上燕 年年常相见 徐守渊
捐赠母校小型电脑 曹竹轩
十年辛苦不寻常——记冯绍昌会长 曹竹轩
浙大北美校友会第十届年会纪要 姚慧英
匹城校友欢聚记 谢思尊
太平日子——在浙大台湾校友会年会上的讲话 黄尊生
有朋自校友年会来 龚弼
南加校友盛会多 王参元
春节团聚叙香园 王参元
参加浙大北美校友会一九八二年年会的感想 吴恪元
洛杉矶浙大校友分会 范运南
贵阳遵义之行 谢觉民
校友诗词
国立浙江大学北美校友会会章
北美浙大校友会会歌
国立浙江大学台湾校友会章程
浙江大学北美校友会历届理事会成员各分会负责人一览表
浙江大学台湾校友会历届干事会成员与工作分配一览表
浙大香港校友会成立

返回顶部

第35辑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的历史概况 叶炳南(3)
周副主席来到浙江抗日前哨 骆耕漠等(18)
为国共两党在浙江实现第二次合作做出重大……


返回顶部

第36辑 陈英士
重评陈英士 胡国枢(1)
陈其美与善长典 陈梅龙(24)
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其美 姚 辉(28)
陈英士与中华革命党 莫永明(43)
陈其美与护国战争 朱馥生(56)
陈英士的死及其反响 戴学稷等(63)
“陶案”重议 姚 辉(74)
孙中山与陈其美 赵矢元(84)
陈其美与黄兴 萧致治(93)
陈其美与于右任 张应超(102)
陈英士与沈缦云的友谊 沈云荪(108)
陈英士与章太炎 章念驰(116)
陈其美与蒋介石的关系 杨树标(124)
陈英士与王金发 王小安等(132)
陈其美与民初游民社会 朱宗震(141)
陈英士与帮会的关系 周育民(153)
陈其美与江浙资产阶级 王遂今(161)
上海光复前后陈其美的经济活动 汪仁泽(173)
《大陆报》有关陈其美与上海起义的一则史料 陈匡时(185)
诗四首 戴盟等(187)
《沪军都督》序 郑逸梅(189)
缅怀陈英士和他的胞弟陈蔼士 张蓉蓉(191)
怀念姑父陈其美烈士 姚宏甫(196)
陈英士先生振兴湖州的宿愿已变为现实 李承威(199)
陈英士学术讨论会纪要 (204)


返回顶部

第37辑 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
先兄畏垒杂忆 陈训慈(1)
我的父亲陈布雷 陈 过(27)
我的舅父陈布雷 翁泽永(50)
陈布雷传略 宋 晞(81)
一个文人——陈布雷 张治中(105)
记陈训恩先生(节录) 阮毅成(110)
布雷先生与浙江高等学堂 阮毅成(114)
蒋介石与陈布雷 汪日章(120)
关于陈布雷的点滴回忆 何祖培(123)
缅怀旧雨忆当年——记陈布雷 张任天(129)
陈布雷与浙江教育文化事业 赵季俞(136)
重诉生平 程沧波(147)
一个可悲的新闻记者 王芸生(153)
西湖小莲庄访布雷 黄萍荪(155)
陈布雷自杀经过 陶永标(161)
悼念布雷先生 蒋君章(176)
名岂文章著——陈布雷其人其文述评 杨树标(182)

返回顶部

第38辑 蒋介石家世
解开蒋母王采玉身世之谜何国涛(1)
蒋介石的故乡 唐瑞福等(18)
我与蒋家婆媳曾生活在一起 陈志坚(35)
蒋介石的外婆家——葛竹毛炳岳(……


返回顶部

第39辑 宁波帮企业家的崛起
“宁波商帮”的形成及其特色 林树建(1)
上海的“宁波帮” 陈立仪(24)
宁波旅沪同乡会 董启俊(40)
在天津的“宁波帮” 张章翔(51)
为“宁波帮”开路的严信厚 沈雨梧(65)
“五金大王”叶澄衷 朱文炜(72)
叶澄衷及其办学事迹 周克任(77)
朱葆三的一生 陆志濂(80)
汉口头号商人宋炜臣简历 武 志(94)
镇海柏墅方氏家族史 汪仁泽(95)
两度主持上海总商会的方椒伯 (103)
中国化学工业社创办人方液仙 (109)
镇海小港李氏家族史略 王遂今(123)
“企业大王”刘鸿生 陆志濂(132)
颜料买办周宗良 卢书锠(157)
长袖善舞的黄楚九 谈玉林(166)
抗日殉身的爱国企业家项松茂 汪仁泽(177)
赵家蕃、赵家艺兄弟 陈觉民(192)
大中华橡胶厂创办人余芝卿 汪仁泽(195)
三友实业社与陈万运、沈九成 陆志濂等(201)
中国国货公司与李康年 沈雨梧(212)
创办民丰、华丰造纸厂的竺梅先 竺培农等(217)
重振民丰、华丰造纸厂的金润庠 金志朗(231)
俞佐庭——从宁波商会会长到上海市总商会主委 宋紫云(239)
俞佐宸小传 陈惠炳(247)
蒉延芳——热心救济事业的爱国实业家 汪仁泽(249)
致力民主运动的盛丕华 汪仁泽(256)
“宁波帮”是在什么条件下崛起的 王遂今(266)
孙中山论宁波和宁波人 (39)
美领事眼中的宁波轧花厂 (50)
“宁波帮”机器工人和木工 (131)
“宁波帮”中的银行家 (246)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第41辑 风雨忆同舟——浙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史料专辑
一位可敬的国民党左派人士——王京岐事略 周希灿(1)
为第二次国共合作鞠躬尽瘁的张淮(怀)南先生 赵一(6)
怀念张怀南(冲)先生(节录) 〔台湾〕朱开来(17)
怀念父亲骆清华 骆锡耀(25)
邵力子先生家世与前期经历 朱仲华(34)
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沈钧儒的光辉业绩 王林涛(46)
萍踪随缘录——忆我的外公胡愈之 胡孟崮(51)
为爱国民主事业奋斗一生的马叙伦 周建人等(66)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周建人与故乡绍兴 何信恩(76)
回忆先父章乃器一些往事 章翼军(87)
爱国民主英勇战士施复亮 王水湘等(93)
对陈叔通手札的若干注释 范尧峰(109)
杭州的梅花与陈叔通的《百梅图》 张新(114)
马寅初先生与故乡 尹文欣等(116)
热爱祖国的工商业家——回忆我的父亲包达三 包启环(121)
回忆何燮侯伯父 何逊菊(127)
我所知道的吴山民 杜承钧(136)
宋云彬其人其事 曹湘渠(146)
农工民主党浙江省组织创始人蔡一鸣 徐勉(157)
追思李士豪一生 陈浪(170)
回忆和唐巽泽先生合作的日子 舒文(179)
怀念唐巽泽 周平英(186)
爱国知识分子坎坷的一生——回忆陈礼节同志 厉矞华(193)
回忆吴化文 林世英(207)
郭静唐生平事略 姜枝先(220)
走向黎明前后 何志斌(230)
沙孟海先生的一些往事 陈修良(258)


返回顶部

第42辑 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1840—1949)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3)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


返回顶部

第43辑 浙江近代学术名人
蔡元培在翰林院 高平叔(1)
附录一
新发现的蔡元培文稿 绍兴鲁迅纪念馆(17)
附录二
关于蔡元培中举资料 陈德和(21)
杜亚泉先生遗事 蔡元培(24)
追悼杜亚泉先生 《东方杂志》编辑部(27)
杜亚泉——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 杜耿孙(31)
钱智修与《东方杂志》 周希灿(40)
刘大白先生之生平 陈觉民(44)
军事理论家蒋百里 许逸云(64)
回忆我们的父亲——钱玄同 钱秉雄等(91)
一代宗师钱玄同 王振中(104)
我和飘萍共同生活的七年 祝文秀(111)
邵飘萍一些史料的探索 方汉奇(116)
范文澜家世 晨朵(127)
俞曲园事略 陈景超(131)
俞曲园二三事 俞林昌(134)
曲园先生和俞楼 苕人(137)
陈屺怀先生行状 沙孟海(142)
学者从政的典范——回忆陈屺怀先生 〔台湾〕阮毅成(146)
朱起凤与《辞通》 陈觉民(155)
复性书院与马一浮先生 丁敬涵(162)
六十余载翰墨情深——记马一浮、谢无量二先生的友谊 汤彦森等(176)
回忆我敬爱的祖父叶左文 叶彦谦(181)
八十二岁自述 〔台湾〕陈大齐(188)
我的父亲陈大齐 陈绍蕃(199)
史地学家张其昀先生 〔台湾〕宋晞(202)
著作等身的经济学家周宪文 钱国屏(215)
罗振玉对文化学术的贡献 桑阳(222)
大学问家王国维 许逸云(227)
记吴昌硕先生(提纲) 诸乐三(238)
回忆吴昌硕 刘海粟(243)
父亲张宗祥 张珏 (246)
父亲的文字生涯 张珏(260)
近世学者余绍宋先生 朱馥生(273)


返回顶部

第44辑 浙江籍海外和港澳人物录
马临(1)马蒙(1)马大任(1)马骏、马友友(2)马时侠(3)王文汉(3)王贞治(4)王省吾(5)王剑伟(6)王泰生(……


返回顶部

第45辑 浙江近代著名学校和教育家
一、学校
求是书院之创设与其学风及学生生活情形 钱均夫(1)
浙江蚕学馆…………………………………………………朱新予等(6)
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洪永权(12)
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王国松(17)
浙江医药专门学校……………………程浩 姚善湔 张振夏(25)
浙江大学………………………………………根据校史整理(40)
国立艺专………………………………………根据校史整理(61)
之江大学…………………………………………………吕树本(75)
英士大学…………………………………………………施姬周(91)
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董舒林(97)
省立杭州初级中学……………………………………倪连德(109)
省立杭州女子中学……………………根据校庆纪念刊整理(111)
杭州师范………………………………………根据校史整理(i24)
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汪赞源 陈定顺(129)
省立嘉兴中学…………………………………根据校史整理(137)
省立湖州中学…………………………………………褥琦i亚(142)
省立宁波中学…………………………………根据校史整理(146)
省立绍兴中学…………………………………根据校史整理(152)
省立严州中学校史…………………………………鲍艨(1581
二、教育家
林启对近代浙江教育的贡献(节录)……………………郑晓沧(220)
孙诒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童富勇(238)
锦堂学校创办人一吴作镆……………………………张延明(249)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胡国枢(254)
缅怀岳父蔡元培先生与杭州艺专……………………林文铮(268)
热心兴办宁波地方教育的陈屺怀…………陈训慈 赵志勤(276)
“与时俱进”的教育家一经亨颐……………………张彬(281)
怀念浙大创始人之一邵裴子先生…………蔡继贤 郑厚同(294)
教育家俞子夷先生…………………………施毓英 孔庆廉(298)
著名教育家马叙伦……………………………………………柏生(311)
当代儒宗一蒋梦麟………………………………………应坚志(321)
充满爱心的夏丐尊先生………………………………商金林(330)
金嵘轩先生为国育才业绩纪实………………………黄来t史(33s)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张彬(345)
陶行知与浙江的生活教育实践………………………富勇(358)
怀念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先生………………………王正平(365)
著名教育家郑晓沧先生………………………………韦俊世(372)
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陈秀云(384)
朱家骅和教育事业……………………………………严在宽(392)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潘懋元(402)
忠诚于祖国教育事业的范寿康………………………胡家t(412)
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张天乐(421)
我的回忆………………………………………………………蔡堡(428)
教育家崔东伯…………………………………………………周曼殊(437)
先父王国松教授生平事略……………………………王筱雯(444)

返回顶部

第46辑 浙江近代金融业和金融家
回忆浙江实业银行与李馥荪及其他 孔绶蘅(1)
浙江兴业银行兴衰史 尚其亮等(41)
叶揆初传 盛慕杰(58)
附录
十老上书 (64)
我的父亲蒋抑卮 蒋世承(66)
徐寄庼事略 柳弓(75)
徐新六传 汪仁泽(78)
四明商业储蓄银行简介 遂今(82)
金润泉与杭州中国银行 吴瑞章等(84)
杭州中国银行与浙赣铁路的兴建 谈建军(99)
张忍甫与旧杭州“中央银行” 潘益民(108)
浙江地方银行始末 洪品成(111)
徐桴的一生 汪煜(135)
徐青甫与他的《经济革命救国论》 沈凯章(139)
旧浙江的银行 孙庆辰等(147)
浙江钱庄的兴衰 王恭敏(154)
附录
解放前全省和杭州市钱庄分布情况 孙庆辰(161)
宁波钱庄的起源和发展 王恭敏(164)
钱业领袖秦润卿 汪仁泽(176)
浙江近代金融概要 盛慕杰(196)


返回顶部

第47辑
《临平史闻札辑》序 孙晓村(1)
六十年交往——怀念孙晓村同志 冯和法(3)
记孙晓村 吴大琨(15)
陈训慈先生与浙江大学 〔台湾〕宋晞(19)
怀念舅父陈叔谅先生 翁泽永(25)
求良儒二三事 林泽(36)
求良儒和文史研究工作 王遂今(39)
风雨忆故人—— 回忆老友徐志摩和陆小曼 刘海粟(41)
郁达夫和王映霞的悲剧 〔台湾〕胡健中(51)
回首当年忆故交——读《悲剧》一文怀旧 王映霞(56)
章锡琛与鲁迅 绍兴鲁迅纪念馆(59)
柔石结交鲁迅以后 王艾村(62)
我和邵洵美 盛佩玉(70)
被遗忘的老编辑——章克标 高健行(84)
浙江的人才问题(附夏衍同志的两封信) 缪进鸿(91)
寿吾师张阆声先生 陈布雷(95)
冯君木冯都良父子遗事 沙孟海(98)
回忆江希明教授 毛树坚(110)
一生尽瘁为教育的赵冕 茅仲英等(116)
先师叶熙春轶事 陈绵川等(123)
吴鼎昌钱新之列传 徐铸成(127)
红顶商人胡雪岩有后 胡筱梅(148)
都锦生织锦艺术有传人 倪好善(150)
陈仪起义被害经过——毛森海外撰文回忆 华山 (157)
赵四小姐轶事 章微寒(163)
三任杭州市长的周象贤 〔台湾〕阮毅成(168)
抗战初期的战地服务队 萧崑(182)
文化战士陈向平 钱式微(187)
严北溟与浙江救亡运动 宋子亢(197)
《民族日报》始末 卞初阳(203)
战时天目山的文学作者群 张白怀(220)
抗战时期浙西浙东两行署的面貌 林泽(230)
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侵华日军在浙江犯下的滔天罪行 孙序裳等(250)
抗美援朝医疗队在朝鲜 黄德赡(258)
朝鲜纪事——志愿手术队、护士队生活片断 黄仙华等(264)
记一幕猴戏 张宗祥(271)
帮助蔡锷脱离虎口的浙江志士 胡国枢(280)
《可爱的中国》又一送稿人 方正(283)
诸暨籍民国将领录 陈侃章等(287)


返回顶部

第48辑 浙江近现代人物录
丁丙(1)
丁谦(1)
丁士源(1)
丁任生(2)
丁是娥(2)
丁振麟(2)
丁辅之(3)
丁鹤年(3)
力扬(3)
三毛(4)
于再(4)
马……


返回顶部

第49辑 浙江近代科技名人
我国现代数学的播种人——姜立夫 潘善庚(1)
我的大哥陈建功教授 陈建琳(5)
数学教育五十年 苏步青(13)
回忆苏步青老师在浙大数学系 白正国(26)
学算六十年 陈省身(33)
老一辈高能物理学家何增禄 何德康(44)
我国高能物理学先驱——赵忠尧 蔡漪澜等(52)
日月璧合风雨同舟——记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钱学敏(64)
钱学森与杭州 朱向农(80)
中国原子核科学发展的片段回忆 钱三强(86)
中国的原子弹之父——记钱三强 王春江(102)
缅怀先父——王琎教授 王启东等(115)
八十春秋赤子路——记有机化学家汪猷 叶永烈(124)
罗宗洛教授的一生 黄美溪(139)
一代宗师永垂范——卓越的生物学家朱洗 陈松泠等(153)
忆恩师童第周教授 严绍颐(170)
我的老师贝时璋教授 王复振(183)
中国遗传科学奠基人——谈家桢教授 杨竹亭(188)
林业科学的一代师表——梁希教授生平 张楚宝(206)
杰出的林学前辈——记我的父亲陈嵘 陈振树(227)
德高望重的农学家金善宝 史鎻达等(242)
“今世大禹”宋希尚 周希灿(262)
“当代茶圣”吴觉农 冯和法(273)


返回顶部

第50辑 肝胆常相照——浙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史料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组织历史概况(3)
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组织历史概况(33)
中国民主建国会浙江组织历……


返回顶部

第51辑 许寿裳纪念集
怀思 许世瑮(1)
鲁迅与先父寿裳公 许世瑮(5)
父亲许寿裳生活杂忆 许世玮(12)
记叔父许寿裳的几件小事 许世琬(31)
回忆四爷爷许寿裳 范瑾(许勉文)等(33)
怀念许寿裳伯伯 蔡睟盎(37)
关于许寿裳先生给先祖父蔡元培的几封信 蔡朝晖(46)
忆许季茀先生 高平叔(54)
悼忆许寿裳师 袁珂(57)
朴实淡雅勤慎恒学——回忆姨父许寿裳先生 张启宗(65)
许寿裳先生杂忆 沈家骏(83)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君子——记第一位中文系主任许寿裳先生 张玉欣(92)
许寿裳的生平与著作简述——《许寿裳文录》编后记 林辰(103)
许寿裳传略——近代教育先进传略续集稿 周邦道(113)
许季茀先生的追忆 杨云萍(116)
追忆许寿裳先生 连震东(120)
怀许季黻师(六首) 李国瑜(122)
关于许寿裳先生 景宋(124)
悼念许寿裳先生 郑士镕(128)
追念许寿裳先生 憬之(130)
我所敬的许寿裳先生 景宋(135)
许寿裳先生之死 姚隼(143)
许寿裳先生在台湾 贺霖(149)
许寿裳先生 孙伏园(157)
哀悼许季茀先生 吴世昌(161)
许寿裳先生传初稿 李季谷(167)
白头犹是一婴儿 谢似颜(174)
许季茀先生纪念 李霁野(180)
许先生最后的背影 黄得时(183)
对于许寿裳先生的感谢与悼念 林辰(185)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许老师 叶庆炳等(190)
追思 台静农(193)
追念许季茀先生 杨乃藩(197)
纪念许先生 戴君仁(201)
悼许季茀先生 苏渊雷(204)
哭许季茀 张宗祥(207)
先君许寿裳年谱 许世瑛(208)
许寿裳世系简表 裘士雄(241)
诗 (242)
文 (247)
书信 (258)


返回顶部

第52辑 余杭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我父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始末 杨濬(1)
我所知道的外祖父杨乃武 章友菊(25)
我的曾祖父杨乃武一二事 杨南薰(30)
忆小白菜的一张字条 郑祖芬(32)
杨乃武四代家谱简考 俞金生(33)
杨乃武故居余杭镇澄清巷 唐亦振(34)
杨乃武之死 金建中(35)
杨乃武墓碑寻觅记 俞金生(36)
小白菜的出生地——毕家塘 叶华醒(38)
昭雪归来后的小白菜 群文(39)
记慧定坟塔——小白菜墓 唐亦振(41)
记准提庵产业碑 俞金生(43)
葛小大的墓址 俞金生(44)
仓前镇爱仁堂药店与“钱宝生” 吕宗祥(44)
杨毕冤案中的余杭知县刘锡彤 张兆丰(46)
有多少官吏在“杨案”中革职? 俞金生(49)
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昭雪原因浅探 李雪华(50)
察冤抑于囹圄——试析《申报》在杨乃武案中的作用 徐运嘉(59)
杨乃武冤狱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形象 张运铿(71)
公案文学的绝好素材——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 〔香港〕张国风(82)
评弹《杨乃武》的创作与流传 徐绿霞等(90)
同治十三年九月都察院御史广寿等奏折 (95)
浙江余杭杨詹氏二次叩阍原呈 (96)
光绪元年四月辛卯谕旨 (100)
光绪元年十月己卯谕旨 (100)
光绪元年十月辛巳谕旨 (101)
光绪元年十月癸巳谕旨 (101)
光绪元年十一月胡瑞澜奏复 (101)
光绪元年十一月给事中边宝泉奏折 (104)
刑部奉旨驳议奏折 (105)
浙江绅士递都察院公呈 (106)
光绪二年二月都察院御史景廉奏折 (110)
光绪二年二月胡瑞澜奏折 (111)
光绪二年八月杨昌濬奏折 (114)
光绪二年十二月杨昌濬奏折 (115)
光绪二年十二月壬寅谕旨 (116)
光绪二年十二月王昕奏折 (116)
光绪三年二月刑部定案奏折 (117)
光绪三年二月壬寅谕旨 (126)
《清史稿》(摘录) (127)
《清史列传》(摘录) (127)
《翁文恭公日记》(选录) 翁同龢(128)
《赵缦堂日记》(选录) 李慈铭(132)
《杨乃武与被诬杀人案》 徐珂(139)


返回顶部

第53辑 台州历史文化专辑
加强历史文化研究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陈幸均(1)
振兴台州 拓展地方人文历史研究 杨森等(3)
谈谈历史小人物的研究 郑学檬(8)
加强台州地方历史人物的研究 徐连达(11)
散论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 齐陈骏(15)
近代台州研究小议 陈匡时(19)
漫谈地方史的研究 陈学文(21)
唐农民领袖袁晁生平活动之评析 叶哲明(29)
戴复古评传 张耘梅等(44)
陶宗仪著作评述 郑人瑞(56)
方孝孺初论 徐三见(70)
天台山文化新脉——许杰、王以仁与陆蠡概论 张艺声(89)
论叶文玲小说的三维世界 李正才(110)
《通鉴纲目》和赵师渊 严振非(121)
先秦、秦汉台州古史述评 叶哲明(123)
台州历史地理述论 杨森等(138)
逋翁亭前的刍议 方山(151)
台州山水与唐朝诗人 胡正武(153)
张小山散曲咏台州 贾文(167)
台州胜迹诗联探析 陈志信等(173)
台州文化特色初探 连晓鸣(187)
朱洗教育思想探析 邵全建(195)
近代台州新式私立中学的兴起及其特色 王位龙等(206)
王阳明排斥禅宗契入天台宗之研究 曾其海(219)
《西游记》与天台山佛道文化 周琦(237)
台州基督教传入及其现状研究 丁锡贤(240)
古代章安及其海上航运兴衰之探析 叶哲明(249)
台州海上交通史钩沉 丁及(264)
古代台州陶瓷文化 金祖明(278)
天台山国清寺盛衰考 任林豪(288)
郑虔名画流向日本台湾探略 王晚霞(301)


返回顶部

第54辑 话说浙江
古越先民与华夏文明(1)
“小人物”发现“大文化”(5)
西施生死之谜(8)严子陵与钓鱼台(11)
“生子当如孙仲谋”(14)
浙江山水与谢……


返回顶部

第55辑 报国情深——归侨侨眷在浙江
学习 工作 奉献——记王承绪教授的经历片断 万行健(1)
为祖国而拼搏——记尤里卡勋章获得者史悠彰 余洪生(11)
塞北归燕 吕敏申(24)
不懈追求 大胆创新——记吕维雪教授 余洪生(36)
拳拳赤子心 悠悠报国情——记高级工程师李强 陈仙芝(44)
献身祖国农业科技事业 李嵩(51)
乐为祖国育新人 李贤鹏(55)
奉献在祖国的海洋——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教授 陈荣发(63)
我的事业在家乡 杨孝筑(72)
为国争光 邹思久(79)
我是中国人 陈孝才(90)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厂长陈励君 余洪生(97)
情系祖国——记高级工程师陈鸿章 张明生(111)
勇于开拓的带头人郑小明教授 韦俊世等(116)
兰江之畔是我家 林瑜(122)
年华无悔 情系田野 周述尹(131)
心愿 小草(137)
祖国——我力量的源泉 周保堂(145)
救死扶伤是我的神圣职责 施文忠(150)
为了这片热土——记著名昆虫学家胡萃教授 叶恭银(155)
献身于祖国水电建设事业 郭文敏(160)
人生在于奋斗和奉献 黄幸纾(168)
我的事业在祖国——记彭淑牖教授 范敏明(175)
祖国与事业息息相关 韩世钧(178)
交织着艰辛与欢乐的几十年 董坤年(185)
愿为祖国添光彩 濮阳楠(190)


返回顶部

第56辑 铁证——侵华日军在浙江暴行纪实
嘉善人民向日本记者控诉侵华日军暴行何焕(3)
湖州人民难忘血海深仇 温幸之等(6)
铁蹄下的血泪家史——日本侵华战争……


返回顶部

第57辑 东瀛沉冤——日本关东大地震惨杀华工案
二十年代温处山农东渡日本谋生概况 章志诚(1)
爱国志士王希天与共济会 仓心言(13)
关东大地震时对旅日华工的屠杀 言心立(20)
王希天君小史 谢介眉(31)
揭开王希天“失踪”之谜 苏 虹(71)
抗议与交涉 章志诚(84)
王兆澄脱险记 苏 虹(124)
寻碑记 徐中业(128)
孙宗尧与希天医院 孙贵田等(132)
募建“吉林义士王希天君纪念碑”发起人王亦文 徐中业(138)
沉冤昭雪前后 黄胜仁(144)
关东大地震 屠杀中国人(节选) [日]仁木富美子等(183)
大地震时的中国人大屠杀——中国工人和王希天为何被杀(节选) [日]仁木富美子等(211)
关东大地震与王希天事件(节选) [日]田原洋等(246)
将军的遗言——远藤三郎日记(节选) [日]宫武刚等(285)
一个士兵的日记 顾琏译(298)
大地震时诸事件的研究 [日]今井清一等(298)
秋雨中的竹林背后 [日]斋藤秋男等(305)
中国人被害者姓名一览表 (322)


返回顶部

第58辑 浙江近代医卫名人
近代医林泰斗何廉臣 陈天祥(1)
浙东名医范文虎 张念祖(13)
中医革新的先驱裘吉生 裘诗路(21)
中医学家曹炳章 沈季刚等(39)
一代名医施今墨 刘南燕(46)
忆先夫叶熙春 程婷英 (59)
丹溪学派传人——陈无咎 陈仲芳(78)
回忆父亲史沛棠中医师 史奎钧(83)
桔井泉香余厚泽——记中医药学大师叶桔泉 吴新华等(89)
先父魏长春传略 魏睦森等(102)
儒医世家 八代传人——国际东方医学总会理事长奚复一 王景瑜等(119)
我国合成西药的创始人——张辅忠 项隆周等(125)
父亲的遗教 珍贵的遗产——回忆父亲张鋆教授 张初鸿等(130)
他为祖国的卫生事业贡献了一生——忆公共卫生专家金宝善先生 杜孝贤(137)
怀念我的父亲洪式闾 洪黎民(148)
医学先师 德厚流光——著名病理学家谷镜汧教授 谷伯起(155)
中国外科学的先驱——沈克非 颜志渊(164)
怀念著名生理学家朱壬葆先生 叶垂余(174)
呕心沥血 壮心不已——记著名儿科专家厉矞华 陈 军(179)
忆华玉——胸腔外科专家石华玉的一生 郜爱琴(191)
身怀绝技一把刀——记著名外科专家裘法祖 远 见(205)
断手再植创奇勋——外科医师陈中伟的业绩 叶永烈(211)
1929年反对废止中医中药的斗争 郑琴隐(220)
杭州广济医院、广济医校与英人梅滕更 孙序裳(236)
任莘畊与宁波华美医院 范爱侍(238)


返回顶部

第59辑 东南佛地 盛世重光 ——浙江近现代佛教史料
党的宗教政策使千年古刹重现光彩(代序) 杨子林(1)
解放初期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的修复 萧巨生(1)
“文革”初期封存灵隐寺亲历记 顾春林(13)
古刹新貌——改革开放后的杭州灵隐寺 滕建明等(17)
净慈寺概况 李祖荣(26)
普陀山六十年变迁亲历记 王德明(31)
普陀盛典——普陀山佛像开光与方丈升座法会 王本铎(38)
宗风远播话天童 甘 禾(45)
千年古刹阿育王寺 沈 思(48)
闹寺丛林七塔寺 利 生(54)
古刹重光 台宗弘阐——天台国清寺大整修纪实 丁天魁(57)
幽溪古刹的重兴——记天台山高明寺 朱封鳌等(65)
天台下方广寺五百罗汉道场重光 齐名治(74)
新昌大佛寺 新昌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77)
劫后重光的大佛寺 沈忠善(86)
梵音波光江心寺 朱 郁(89)
谛闲法师传略 黄大康(92)
中兴国清讲寺的可兴法师 可明法师等(96)
寂山和尚小传 徐祖光(99)
圆瑛法师在天童 沈 思(106)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弘一法师等(109)
弘一法师在温州 苏 虹(117)
现代台宗大德兴慈 许尚枢(123)
静权法师 盛则纯(126)
太虚法师 绾 生(130)
大悲法师轶事两则 滕建明等(140)
海灯法师在天台山 可明法师等(144)
回忆我的叔父——尘空法师 王孔炎(150)
记普陀山方丈——妙善长老 言均君(157)
爱国弘教的诗僧木鱼禅师 朱馥生(179)
我所认识的月西法师 张秉全(192)
唯觉法师传略 利生等(198)
忆迎接班禅大师莅杭 萧巨生(200)
我的回忆 俞昶熙(203)
参加日本曹洞宗梅花流创立四十周年纪念奉诵大会纪实 广修法师(211)
记中韩两国佛教天台宗的友好交往 张柏洲(220)
中日佛教天台宗当代友好交往录 (223)


返回顶部

第60辑 小商品 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者回忆 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 谢高华等(1)
我参与市场开放的前后 傅桂山等(22)
创办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回忆 杨守信(29)
市场初期情况回忆 叶荣贵等(34)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和发展 陈正兴(40)
我为扩建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言献策 徐至昌等(53)
春秋十载话市场 周关福(57)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管理 陈正兴(69)
奉献商城 服务市场 何樟兴等(83)
“富民书记”的自述 潘茂法等(101)
小商品市场的先行者 冯爱倩等(109)
鸡毛沃黄土 货郎育商城 朱关龙(121)
由“鸡毛换糖”起步 龚辉潮等(130)
我与市场的不解之缘 黄昌根等(142)
我的生意经 金益洪等(150)
经商办厂 带领大家富 施文建等(157)
市场是我施展身手之地 何海美等(165)
苦竹鞭头出好笋 陈洪才(177)
从“拨浪鼓”到“大哥大” 宗承英等(190)
辛酸的道路 吴承先等(197)
诚实经商天地宽 叶美芳等(203)
一花引来百花开 郑礼龙等(213)
经商不易 做人更难 杨仲清等(220)
义乌市场与我的经商之路 楼香云(225)
我是怎样做起生意来的 卢 浩(232)
情系市场——我的经商之路 龚瑞芳(239)
商海潮头话今昔 孟海谊等(248)
从“淘沙工”到“袜子大王” 李樟潮等(252)
我的经商生涯 龚牛兰(259)
“试试看”走出的致富路 龚新民等(267)
甩开膀子闯天下 楼航卫等(273)
要做好生意 先要做好人 滕永伟等(278)
从木匠到联托运人 楼耀忠(282)
联托运——我“航海之船” 郑小毛等(287)
欲办托运 先兴市场 王苏莲(292)
义乌的“敲糖帮” 胡 琦(196)
廿三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 马彩才(309)
我写《“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一文的前前后后 杨守春(314)


第61辑

老报人忆《东南日报》 忆在《东南日报》任职期间的经历 何永德(1)
九五老人道内情 严芝芳(22)
再忆胡健中和《东南日报》 王遂今(43)
由剧人而成报人 蔡 极(54)
在《东南日报》的日子里 蔡力行(66)
忆在《东南日报》资料室的五年经历 王燕浪(71)
记《东南日报》南平版 陈石安(76)
南平《东南日报》小忆 钱今昔(80)
南平旧事琐忆 蒋文杰(84)
赴台采访日军受降典礼见闻 蔡 极(88)
我和桑榆 董鼎山(93)
我任总笔半年:为和平而呼吁 胡秋原(95)
杂忆《东南日报》和报社同仁 蔡振扬(97)
我所知道的《东南日报》 汪远涵(106)
我在《东南日报》上写的文章 沈达夫(115)
《东南日报》往事杂忆 谢 狱(118)
编丽水通讯版的回忆 梁荻云(131)
往事如烟忆“东南” 周 冷(134)
记在《东南日报》的二三事 钟沛璋(143)
资料室与副刊 冯国祥(147)
前度刘郎今又来 方福仁(151)
精干的编辑部 戴戈之(157)
我当过六天编辑 桑雅忠(163)
杭州版电讯室略忆 周文祥(165)
当练习记者的三个月 任明耀(167)
在杭州版最后的几个月 倪国宏(170)
对《东南日报》的几点回忆 陈 中(173)
评说杭州版 胡久绪(180)
我所认识的胡健中 赵浩生(184)
我与胡健中及《东南日报》 穆逸群(190)
胡健中先生——我最感念的长者 陈石安(197)
我记忆中的胡健中 柴绍武(200)
忆许绍棣二三事 郭子韶(209)
我所知道的刘湘女 项孔言(211)
忆刘湘女和金瑞本 胡久绪(217)
忆曾为《东南日报》作出过贡献的几位报人 杜绍文(222)
“青灯摇影一身长” ——忆陈向平 陈友琴(225)
我与向平在金华的峥嵘岁月 钱谷风(228)
从胡健中的用人说到余绍宋编《金石书画》 朱馥生(241)
从查良镛、钟沛璋通信叙旧 汪远涵 (246)
我读《东南日报》 何扬鸣(249)
东南日报小史 胡健中(309)


第62辑

浙江农村改革纪实 农村改革的最初探索——忆浙江永嘉包产到户
案始末 李云河(1)
附文:生产组和社员都应该包工包产 何 成(24)
一篇短文引起的风波 燕 凌(27)
《浙江日报》在全国首次发表“包产到户”专文的前前后后 吴有德(36)
忆永嘉包产到户事件 李桂茂(45)
50年代末发生在金华地区的一场争论 宋铭赋(54)
关于50年代末台州农村“包工到户”的回忆 邢传欣等(58)
我与包产到户 陈新宇(60)
附文:陈新宇六次致信《人民日报》 《读者来信》(68)
《半社会主义论》、《怎么办》出台的前前后后 冯志来(77)
杨木水的包产到户上书和马寅初的专访调查 杨木水等(87)
金华农村改革大潮回眸 厉德馨(98)
附文:同上海同济大学六位老师的谈话 厉德馨(113)
金华县农村改革的片断回忆 许育轨(136)
浦江农村改革的试点与推广 宋铭赋(142)
湖州市区的农村改革 董淑铎等(150)
浙江农村改革的第一幕 章小义(160)
长兴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回顾 丁文荣(167)
缙云县实行包产到户始末 王鸣钟(173)
景宁县英川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柳意诚等(193)
仙居县下各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末 成洪考(197)
燎原人重唱包产到户 郑 良(203)
安吉县港口乡五鹤村实行毛竹林承包始末 张培新(208)
宋岙村建立竹山“队有户管”始末 毛善庆(214)
龙井茶乡的改革 戚国伟(220)
浙江省洞头县渔业股份合作制的形成 林振辉(224)


第63辑

浙江院士风采录 我的祖父严济慈 严 立(2)
报国赤子丹心在——记我国核聚变先驱、中科院院士李正武 卢贤松(12)
我的治学之路 黄 昆(21)
著名实验……


第64辑

史海钩沉 江南书城天一阁 顾志兴(1)
嘉业堂藏书楼的由来及特色 黄建国(13)
萱荫楼——民国时期宁波著名的藏书楼 李性忠(22)
陈训慈与浙江省立图书馆 宋 晞(42)
浙江近现代藏书家小传 何槐昌(63)
朱师辙生平及著作 丁 红(105)
词学家王仲闻 许逸云(126)
潘天寿与故乡宁海 王艾村(131)
画家胡亚光先生 胡筱梅(142)
怀念父亲谢侠逊 谢瑞淡(150)
陈兼善教授生平事略 钟水浩(161)
与开明书店有关的几位浙籍名人 章克标(166)
郭沫若1962年绍兴之行 谢德铣(179)
我编《语林》的风波 曹湘渠(185)
高风垂青史 亮节照后人——沙孟海先生与浙江文史资料 宋子亢等(190)
“苦于不肯圆,又方得不彻底”——无党派爱国人士何思诚的人生历程 何理常(195)
我所知道的刘操南先生 叶炳南(202)
我与张运铿 宋子亢(205)
半世坎坷夕照红——悼叶志麟教授 叶炳南(210)
民初浙江省议会议长莫永贞 沈晓敏(213)
30年代主持钱江大桥建设工程的曾养甫 曾庆昌(218)
我的丈夫友邦将军 严秀峰(221)
抗战时期我在中国空军中的经历 徐康良等(235)
陈仪与光复初期的台湾经济 苏君实(247)
历尽坎坷 矢志不移——记童友三同志 蒋明炬等(256)
先父胡孟嘉先生事略 胡若谷(268)
寿毅成传略 钟水浩(277)
合作经济学家寿勉成 钟水浩(287)
天厨味精厂的创办人之一——王东园 王若谷等(291)
永康的三个民族资本家 胡一元等(297)
关于“文革”初期周恩来总理指示保护灵隐寺的再查证 滕建明(305)
《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辨正 王兴福(314)
辨正与驳诬——评陈立夫《驳陈训慈(先兄陈布雷杂忆)文中所捏造故事》 姚 辉(328)
附文:驳陈训慈《先兄陈布雷杂忆》文中所捏造故事 陈立夫(333)


第65辑 都有一颗中国心——浙籍华侨华人风采录(欧洲篇) 旅欧温州华侨概况(节录)章志诚(3)
青田人在西欧的事业和生活(节录)陈 彬(8)
在欧洲的青田人……


第66辑 风雨同舟五十年: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历史回顾


第67辑 戏苑春晖 浙江戏曲改革纪实 毛泽东钟爱的浙江地方戏毛应民(1)
浙昆进京演《十五贯》回忆钱法成(7)
不朽还同天地齐——盖叫天晚年生活片断忆彭兆……


第68辑 文物之邦显辉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纪实 考古——今与古的对话 沈岳明等(1)
河姆渡遗址——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 梅福根(7)
河姆渡遗址试掘……


第69辑 党的光辉照征程 为创建新浙江奋斗纪实 领导建设新浙江(1)
率干部南下接管浙江 谭启龙(17)
当前浙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任务 江 华(27)
在浙江地……


第70辑 民国轶事摭拾 《民国轶事摭拾》序言 吴 越(1)
蔡元培早年办学史料二则 陈善颐(1)
邵力子先生轶事 陈于德(4)
马一浮先生二三事 陈觉民(12)
诗人柳亚子与南社 余 湘(16)
令人敬佩的张宗祥先生 周采泉(24)
怀念马寅初先生 裘振纲(28)
郁达夫二三事 陈觉民(34)
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姜亮夫(44)
苏曼殊与杭州 蔡一平(56)
李叔同的出家 李鸿梁(63)
一代印匠赵叔孺事略 张念祖(68)
著名藏书家冯孟颛传略 冯孔豫等(78)
袁履登其人 范爱诗(87)
南浔名士周庆云 方秉性(96)
葛敬中对蚕丝事业的贡献 吴聚芳(106)
早年留学日本的回忆 洪特民(113)
西湖艺专纪事 盛棣卿(118)
英士大学前期概况 梁春芳(137)
东南大学的最后一年杂忆 李絮非(144)
浙江官书局始末 夏定域(147)
抗战时期的报业简况 赵建新(151)
余姚梁弄五桂楼 经贯之(164)
宁波港的海运角逐 卢国(172)
我参与修筑浙赣铁路 吴兢清(174)
记昙花一现的苏嘉铁路 项志达(181)
旧社会盐政的弊窦和缉私害民 张明东(185)
杭州的官府织造 程长松等(197)
浙江省会计公会成立经过 韩祖德(209)
会计师职业略述 江万平(214)
我国的银币和纪念银币 辜巽平(219)
我所参与的粤桂两省疆界纠纷案 汪振国 (224)
我在兰溪自治实验县当县长 胡次威(231)
抗战初宗教界人士致电日皇事 黄仲吕(275)
中国基督教会参加“新生活运动”的内幕 邓述堃(279)
从黄埔军校到南京中央军校 方 耀(287)
国民党军编余军官总队的始末 汪人杰(301)
国民政府监察院成立前后纪事 卢沛江(307)
中国青年党在浙江的活动 冯涟漪等(320)
江浙战役纪实 潘国纲(332)
皖南事变侧记 张盛吉(353)
敌特虎口脱险记 冯安琪(363)
西撤重庆杂忆 汪振国 (375)
随黄绍竑视察见闻 陈烈生(384)
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见闻 焦绩华(392)
接受日伪投降纪略 孙锦文(402)
浙江省国民党政权崩溃始末 王云沛(410)
蒋介石表弟王震南其人 王道生等(426)
从俞廉三到俞大维 陈觉民(433)
我所知道的周至柔 蔡竹屏(441)
严家淦在福建事略 陈觉民(451)


第71辑 明珠璀璨——浙江省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纪实 浙江藏书家之精神 毛昭晰(1)
江南三阁 文澜独存——文澜阁《四库全书》五次搬迁记 林祖藻(5)
天一阁的保护……


第72辑


第73辑


第74辑 史海拾珍 周恩来总理1957年在杭州的两次讲话 ⋯⋯⋯⋯⋯⋯⋯⋯⋯⋯⋯⋯⋯⋯⋯⋯⋯⋯⋯⋯⋯⋯ 张金庄〔1〕
通过信访渠道 促进政策落实 ⋯⋯⋯⋯⋯⋯⋯⋯⋯⋯⋯⋯⋯⋯⋯⋯⋯⋯⋯⋯⋯⋯⋯⋯⋯ 陈法文〔7〕
霍士廉同志与浙江统战工作 ⋯⋯⋯⋯⋯⋯⋯⋯⋯⋯⋯⋯⋯⋯⋯⋯⋯⋯⋯⋯⋯⋯⋯⋯⋯⋯ 韦俊世〔12〕
献身真理光熠千秋——缅怀敬爱的父亲华岗 ⋯⋯⋯⋯⋯⋯⋯⋯⋯⋯⋯⋯⋯⋯⋯⋯⋯⋯⋯⋯ 华景杭〔19〕
我的渔民情结 ⋯⋯⋯⋯⋯⋯⋯⋯⋯⋯⋯⋯⋯⋯⋯⋯⋯⋯⋯⋯⋯⋯⋯⋯⋯⋯⋯⋯⋯⋯⋯⋯ 姚德隆〔34〕
瑞安塘下区实行公社干部不脱产试验始末 ⋯⋯⋯⋯⋯⋯⋯⋯⋯⋯⋯⋯⋯⋯⋯⋯⋯⋯⋯⋯ 周士味〔41〕
马一浮先生与故乡先贤的交往 ⋯⋯⋯⋯⋯⋯⋯⋯⋯⋯⋯⋯⋯⋯⋯⋯⋯⋯⋯⋯⋯⋯⋯⋯⋯ 何信恩〔57〕
弘一大师杭州行迹 ⋯⋯⋯⋯⋯⋯⋯⋯⋯⋯⋯⋯⋯⋯⋯⋯⋯⋯⋯⋯⋯⋯⋯⋯⋯⋯⋯⋯⋯⋯⋯ 陈星 〔61〕
忆诗学大师艾青 ⋯⋯⋯⋯⋯⋯⋯⋯⋯⋯⋯⋯⋯⋯⋯⋯⋯⋯⋯⋯⋯⋯⋯⋯⋯⋯⋯⋯⋯⋯⋯⋯ 骆寒超〔87〕
潘天寿——20世纪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 ⋯⋯⋯⋯⋯⋯⋯⋯⋯⋯⋯⋯⋯⋯⋯⋯⋯⋯⋯⋯⋯⋯ 卢炘〔100〕
叶浅予《富春山居新图》创作记 ⋯⋯⋯⋯⋯⋯⋯⋯⋯⋯⋯⋯⋯⋯⋯⋯⋯⋯⋯⋯⋯⋯⋯⋯⋯ 刘兵〔112〕
常书鸿和常书鸿美术馆 ⋯⋯⋯⋯⋯⋯⋯⋯⋯⋯⋯⋯⋯⋯⋯⋯⋯⋯⋯⋯⋯⋯⋯⋯⋯⋯⋯⋯⋯ 蔡琴〔120〕
陆俨少情系桐庐故乡行 ⋯⋯⋯⋯⋯⋯⋯⋯⋯⋯⋯⋯⋯⋯⋯⋯⋯⋯⋯⋯⋯⋯⋯⋯⋯⋯⋯⋯⋯ 刘兵〔133〕
忆著名文博专家、书画家郦承铨教授 ⋯⋯⋯⋯⋯⋯⋯⋯⋯⋯⋯⋯⋯⋯⋯⋯⋯⋯⋯⋯⋯⋯⋯ 徐润芝〔139〕
记潘韵艺术生涯中的两个创作高峰 ⋯⋯⋯⋯⋯⋯⋯⋯⋯⋯⋯⋯⋯⋯⋯⋯⋯⋯⋯⋯⋯⋯⋯⋯ 朱馥生〔148〕
沈迈士的人品作品 ⋯⋯⋯⋯⋯⋯⋯⋯⋯⋯⋯⋯⋯⋯⋯⋯⋯⋯⋯⋯⋯⋯⋯⋯⋯⋯⋯⋯⋯⋯⋯ 钱朴〔164〕
“不雕”的“春泥”——吴高清先生写意 ⋯⋯⋯⋯⋯⋯⋯⋯⋯⋯⋯⋯⋯⋯⋯⋯⋯⋯⋯⋯⋯⋯⋯⋯ 王凌〔171〕
飞旋的神笔——记工艺美术大师吴子熊 ⋯⋯⋯⋯⋯⋯⋯⋯⋯⋯⋯⋯⋯⋯⋯⋯⋯⋯⋯⋯⋯⋯⋯⋯ 赵征〔178〕
创造京剧辉煌的麒派艺术——周信芳的生平和麒派艺术的特色 ⋯⋯⋯⋯⋯⋯⋯⋯⋯⋯⋯⋯⋯⋯ 任明耀〔189〕
桂子香年年——追忆越剧艺术大师尹桂芳 ⋯⋯⋯⋯⋯⋯⋯⋯⋯⋯⋯⋯⋯⋯⋯⋯⋯⋯⋯⋯⋯⋯⋯ 叶文玲〔209〕
张翼鹏在南京演出轶事 ⋯⋯⋯⋯⋯⋯⋯⋯⋯⋯⋯⋯⋯⋯⋯⋯⋯⋯⋯⋯⋯⋯⋯⋯⋯⋯⋯⋯⋯⋯ 彭兆棨〔242〕
重教助学 泽及千秋——船王包玉刚和宁波大学 ⋯⋯⋯⋯⋯⋯⋯⋯⋯⋯⋯⋯⋯⋯⋯⋯⋯⋯⋯⋯ 唐德中〔248〕
双飞共进为乡国——记香港大律师胡鸿烈博士 ⋯⋯⋯⋯⋯⋯⋯⋯⋯⋯⋯⋯⋯⋯⋯⋯⋯⋯⋯⋯⋯ 陈惟于〔258〕
王惕吾的中国心与两岸乡亲情 ⋯⋯⋯⋯⋯⋯⋯⋯⋯⋯⋯⋯⋯⋯⋯⋯⋯⋯⋯⋯⋯⋯⋯⋯⋯⋯⋯ 韦俊世〔264〕
爱国实业家查济民 ⋯⋯⋯⋯⋯⋯⋯⋯⋯⋯⋯⋯⋯⋯⋯⋯⋯⋯⋯⋯⋯⋯⋯⋯⋯⋯⋯⋯⋯⋯⋯⋯ 陈启文〔2〕
爱国教育家马临 ⋯⋯⋯⋯⋯⋯⋯⋯⋯⋯⋯⋯⋯⋯⋯⋯⋯⋯⋯⋯⋯⋯⋯⋯⋯⋯⋯⋯⋯⋯⋯⋯⋯ 戴光中〔2〕
谁怜爱国千行泪——记爱国港商庄保庆先生的传奇经历 ⋯⋯⋯⋯⋯⋯⋯⋯⋯⋯⋯⋯⋯⋯⋯⋯⋯ 刘晓伟〔296〕
邹氏兄妹与家乡公益事业 ⋯⋯⋯⋯⋯⋯⋯⋯⋯⋯⋯⋯⋯⋯⋯⋯⋯⋯⋯⋯⋯⋯⋯⋯⋯⋯⋯⋯⋯ 朱炜〔305〕
奉港联谊架桥人——王剑伟先生 ⋯⋯⋯⋯⋯⋯⋯⋯⋯⋯⋯⋯⋯⋯⋯⋯⋯⋯⋯⋯⋯⋯⋯⋯⋯⋯⋯ 王舜祁〔3〕
记热心公益事业的香港大业炽造厂董事长沈炳麟 ⋯⋯⋯⋯⋯⋯⋯⋯⋯⋯⋯⋯⋯⋯⋯⋯⋯⋯⋯ 周添成〔315〕
民国奇人张静江轶闻苏 ⋯⋯⋯⋯⋯⋯⋯⋯⋯⋯⋯⋯⋯⋯⋯⋯⋯⋯⋯⋯⋯⋯⋯⋯⋯⋯⋯⋯⋯⋯ 殿远〔318〕
重修陈英士墓纪实 ⋯⋯⋯⋯⋯⋯⋯⋯⋯⋯⋯⋯⋯⋯⋯⋯⋯⋯⋯⋯⋯⋯⋯⋯⋯⋯⋯⋯⋯⋯⋯⋯ 邱鸿炘〔329〕
虎口余生——策反胡宗南经过孟 ⋯⋯⋯⋯⋯⋯⋯⋯⋯⋯⋯⋯⋯⋯⋯⋯⋯⋯⋯⋯⋯⋯⋯⋯⋯⋯⋯ 丙南〔335〕
俞同奎先生传略俞 ⋯⋯⋯⋯⋯⋯⋯⋯⋯⋯⋯⋯⋯⋯⋯⋯⋯⋯⋯⋯⋯⋯⋯⋯⋯⋯⋯⋯⋯⋯⋯⋯ 泽民〔367〕
王文熙传略 ⋯⋯⋯⋯⋯⋯⋯⋯⋯⋯⋯⋯⋯⋯⋯⋯⋯⋯⋯⋯⋯⋯⋯⋯⋯⋯⋯⋯⋯⋯⋯⋯⋯⋯⋯ 解莉华〔3〕
灵隐寺首任住持慧明法师传奇陈 ⋯⋯⋯⋯⋯⋯⋯⋯⋯⋯⋯⋯⋯⋯⋯⋯⋯⋯⋯⋯⋯⋯⋯⋯⋯⋯ 浩望〔386〕
张同泰国药号及其传人张鲁庵 ⋯⋯⋯⋯⋯⋯⋯⋯⋯⋯⋯⋯⋯⋯⋯⋯⋯⋯⋯⋯⋯⋯⋯⋯⋯⋯⋯ 劳志鹏〔393〕
情系泰清——记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 ⋯⋯⋯⋯⋯⋯⋯⋯⋯⋯⋯⋯⋯⋯⋯⋯⋯⋯⋯⋯⋯⋯⋯⋯⋯ 苏锦炎〔396〕
记两届奥运会举重冠军占旭刚 ⋯⋯⋯⋯⋯⋯⋯⋯⋯⋯⋯⋯⋯⋯⋯⋯⋯⋯⋯⋯⋯⋯⋯⋯⋯⋯⋯ 巨文〔421〕
纳米技术研究的领先者——汤子康 ⋯⋯⋯⋯⋯⋯⋯⋯⋯⋯⋯⋯⋯⋯⋯⋯⋯⋯⋯⋯⋯⋯⋯⋯⋯⋯ 周子恒 余依明〔431〕
乔司情结——省“五七”干校亲历记 ⋯⋯⋯⋯⋯⋯⋯⋯⋯⋯⋯⋯⋯⋯⋯⋯⋯⋯⋯⋯⋯⋯⋯⋯⋯⋯ 孟丙南〔437〕
水稻“南繁”育种四十年见闻 ⋯⋯⋯⋯⋯⋯⋯⋯⋯⋯⋯⋯⋯⋯⋯⋯⋯⋯⋯⋯⋯⋯⋯⋯⋯⋯⋯⋯ 朱真葵〔445〕
省文物商店工作的回顾 ⋯⋯⋯⋯⋯⋯⋯⋯⋯⋯⋯⋯⋯⋯⋯⋯⋯⋯⋯⋯⋯⋯⋯⋯⋯⋯⋯⋯⋯⋯ 董其伟〔455〕
“文革”期间抢救古籍亲历记 ⋯⋯⋯⋯⋯⋯⋯⋯⋯⋯⋯⋯⋯⋯⋯⋯⋯⋯⋯⋯⋯⋯⋯⋯⋯⋯⋯⋯ 何槐昌〔464〕


第75辑


第76辑 陈仪军政生涯


第77辑 浙江名人故居


特辑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文集学术论文

辛亥风云浙江潮 胡国枢(3)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中国的现代化 赵世培(14)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评——为促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而努力 王正平(27)
试论孙中山知行观的历史地位 许惠民(39)
鞠躬尽瘁为祖国,留下宏图启后人——谈孙中山先生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理想 郑云山(52)
“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略论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叶炳南(64)
祖国统一 人心所向——辛亥革命八十周年谈离、合 房宇园(75)
秋雨秋风起大波——略谈秋瑾烈士英勇就义对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戴 盟(81)
论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关系——兼析孙中山与章、陶的不和 朱馥生(91)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 夏竞人(102)
略论孙中山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徐友仁(107)
一篇新发现的孙中山先生佚文 陈伯良(115)
王鲲烈士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 志勤等(117)
孙中山思想在国外传播的一例 江天蔚(119)
辛亥革命时与省城杭州同日光复的宁波府——对《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的几点补正 顾生霖(121)
辛亥革命志士竺绍康 竺世平等(127)
先父樊崧甫先生传略 樊元武(131)
浙江省各级政协编印的文史资料已经发表的辛亥革命史料目录汇编 刘麟书等(184)
纪念秋瑾烈士英勇就义八十周年 商景才(151)
清平乐·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外五首) 戴 盟(151)
乍浦港 (151)
秋风新曲 (152)
浣溪沙·题徐锡麟烈士安庆塑像 (152)
蔡元培先生赞 (153)
悼陈英士烈士 (153)
念奴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张学理(153)
冒雨谒中山陵 毛翼虎(154)
秋瑾烈士八十年祭 刘操南(154)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汪日章(154)
观《孙中山》京剧有感 张慕槎(155)
辛未春谒中山陵念及廖仲恺、邓演达二公 朱馥生(155)
纪念光复会创建八十周年 魏 峨(155)
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吴仲谋(156)
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吴亚卿(156)
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 詹瀛生(156)
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欧阳诚(157)
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留葆祺(157)

竺可桢的启蒙老师和毓菁学堂

上虞县竺可桢研究小组

竺可桢虚岁10岁时,开始了他的小学生活,关于竺可桢少年时期就读小学的确切校名,不少史料莫衷一是,许多人以为他就读于当时的敬义小学。其实竺可桢根本没有在敬义小学读过书,他的小学生涯是在毓菁学堂度过的。
  毓菁学堂,这所古老的小学,它与竺可桢的成挺有着特殊的关系。
  相传明朝嘉靖初年,东关有一个叫夏三木的和尚,热心公益。他云游各地之后,在东关建立了一个茅篷,作为过路和尚落脚之地,这就是以后办毓菁学堂的地方。夏三木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就在茅篷的地方兴建了天华寺。此寺较东关另一个天华寺的位置趋前,人们又习惯称为前天华寺。
  清朝末年,变法的春风迅速传播到东关.以袁尚林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迫切希望在东关建立一所公立学堂,改变长期只靠私塾的旧式教育方法。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章紫眉、章孝昌、杜安侯,孙仁山等当地开明人士的拥护,于是商定在东关筹资建立一所小学堂,一些富户均出钱出地资助,作为办学的经费,关于校址问题,因前天华寺地处东关的中心,又有现成的房屋,当时寺内和尚不多,在征得寺主同意之后,就决寇将寺内靠北藏经楼西边的一排房子作为学堂的校舍。前天华寺的主持和尚十分热心,主动把该寺的80亩田拨给学堂管理,作为捐助办学的经费。地方政府也拨给学堂一部分钱。成立了以袁尚林为首的校产委员会,时称校董.袁尚林作为学堂的发起人,任第一任学校董事长。
  毓菁学堂是东关历史上的第一所学堂。它的教育质量为时人所称道。它所聘请的教师如章镜尘、章纪泽、孙肖山等,都是东关、道墟一带名士,他们希望在毓菁学堂这块杏坛上迅速化雨,毓菁学堂早期的良好教育,对于竺可桢后来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要补叙一下竺可桢入毓菁学堂前几年在私塾里读书的一段历史。
  1895年,竺可桢虚岁6岁,他的哥哥竺可材中了秀才,被聘为一所私塾的老师.这个私塾就设在前天华寺,即以后毓菁学堂的地方。根据竺父的安排,竺可桢随大哥到私塾读书,兄弟同进同出,晚上大哥悉心辅导弟弟,可以说,大哥可材是竺可桢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过了二年,可材要去湖北当师爷,父母不放心可桢独自一人去前天华寺读书,加上当时家境尚好,便商量在家里开个私塾。由于东关镇上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父亲就托人到离东关镇15里远的道墟镇上找到章镜尘先生,请他来执教。
  镜尘早年做过师爷,在道墟、东关一带颇有名声,附近有五六个富家子弟也慕名到空家台门来读书。在竺可桢的幼年时代,章镜尘是影响最深的一位启蒙老师。
  1899年秋,毓菁学堂正式开学。是年,竺可桢在私塾结业,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毓菁学堂,成为该校的第一届学生,那时毓菁学堂设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共读六年。毓菁学堂第一次在东关招收学生100余名,这些学生以前一般都接受过私垫的启蒙。
  六年以后,这百余名学生取得高小毕业文凭的不到10人,可见毓菁的要求是比较严的,而竺可桢以他聪颖拔萃的智力,勤读

三叔可桢公对我的培养与教育

竺士楷

  我的祖父嘉祥公在上虞县东关镇开承茂米行,家就住在河的北岸,和米行只一河之隔,有木桥可通,来回比较方便。
  祖父母生三子三女,我的父亲可材公排行第一,三叔可桢公最小。三个姑母先后出嫁,祖母主持家务,由我母亲和二叔母协助。以后大家庭的人口增至十余人,再加店员四五人,烧饭菜雇一老保姆帮忙。祖父经商,父亲在本地小学任课,二叔在自己家的米行里当店员,经济收入有限,而开支不小,幸祖母勤俭节约,勉力维持。
  祖母在时,常给咱们孙儿们讲,说三叔自幼爱学习,两周岁就开始认方块字.有时祖母抱在怀里喂奶,一听祖父叫他认字,他下地跟着祖父就走,从不迟延。到三岁时,他已认识街道上不少店名字号。祖母要我们好好向三叔学习。
  三叔稍长,随我父亲进本地小学学习,同去同来,每晚兄弟同一书房,一个备课,-个复习功课,习以为常,有时学习到深夜才睡。我母亲常劝父亲对三叔不要督促太严,因三叔年幼体弱,万一休息不足得病,会被祖母批评的。父亲回说:“母亲望子成龙,弟弟又爱学习,我不过指导而已。”母亲还不放心,有时遇到三叔又说:“你们兄弟两人读书,深更半夜不睡,怕身体吃不消吧?”三叔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笑了之。
  上虞县过去有早婚的风俗,邻居得悉三叔聪明好学,纷纷挽人来说媒。祖母以言试探,三叔起初避而不答,祖母认为他害羞,一再追问,三叔轻声回说:“只怕功名不就,那怕妻子没有。”祖父母都认为他有远大理想,以后就不再提此事。
  三叔在小学毕业时,我父正要去外地工作,就顺便送三叔去上海进澄衷中学读书.上海学校的程度比内地高,三叔怕跟不上,就不分昼夜勤奋学习。同学中有胡某者,见三叔瘦弱又如此用功,讥笑我三叔寿命不长。三叔听了并不介意,从而发愤锻炼身体,并给自己规定合理作息时间。随后他发现这样做可使精力充沛,学习劲头更大,不但不怪胡某讥笑,反而感到对自己有益。
  每逢寒暑假回家,三叔常督促我们侄辈学习。他不单要我们埋头苦读,又指导我们练习体操,他总结出一条学习规律:“身体好,学习才能更好。”以后我也就把三叔的学习经验作为座右铭并传授给儿辈。
  三叔回国后,先应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之聘,他带我到武昌进师大附中学习。每周和三叔见面一次,他关心我的学习,常加鼓励,使我知道不少书本外的知识。翌年,他改就南京高等师范之聘,我又跟他到南京进一中学习。那年三叔结婚成家,我就跟着住在马府街家中,早晚受三叔的言教和身教,一直到我在南京海工大学毕业后去工作,才离开三叔的家。
  三叔除必要的应酬外,每日在家三餐,不吃零食,这和我祖母的家教有关,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风气。记得我们和三叔在宜山同住时,我爱人潘波若认为三叔终日为学校的事繁忙,同时来往客人较多,耗费精力,我俩私下商量决定,除每日饭菜吃得好一点外,每天下午给三叔烧一碗银耳吃,以补不足。三叔见到银耳汤就对我俩说:“绍兴人爱吃补品,其实不如锻炼身体有效,以后不要再买银耳了。’他每日做保健操从不中断,我和爱人曾建议他做几件新衣服,以便接待外宾时穿.他说:“外宾来访,主要谈工作,和我衣着新旧无关。”他对自身俭朴如此,但对人经常热情帮助。有时乡亲们来看他,视对方具体情况,酌情对待,见有工作能力的给他介绍工作;没有能力的就资助他们来回旅费,劝他们安心在乡劳动。
  三叔一生公私分明,平时上下班或公出,乘公家轿车,不许家人私用,即使是三叔母也不例外.三叔在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工作时,家在鸡鸣寺一号,遇晴朗天气,就不坐牢,代以步行。他说:“上下山,路不远,一则节省汽油,二则藉此般炼身体,是一举两得。’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时,家住在地安门宿舍,有树夏天晚饭后率孩子们去北海公园散步,来因也不坐牢。
  抗战时期,三叔母在江西泰和因病去世,我在江汉工程局工作,待命后撤,浙大已决定迁广西宜山,三叔邀我们去宜山同住,以照顾年幼弟妹。我先送爱人和孩子离开汉口,个人去重庆向周报到,并递辞职书,然后转宜山去浙大报到,三叔即向我说明24你在江汉局任工程师,工资在200元以上,现在到浙大工作,教龄不长,你的老同学陈崇轧在土木系,工资只140元,故暂定你为讲师,工资和陈讲师同。’我想自己是三叔一手培植,别无二话,一口应承。我到浙大后教课超过7年,适教育部有新规定,今凡没有出过国的教师,教龄超过7年者,可由部派出国选修。以年数计,学校认为我比较合此条件,即将我的情况呈报教育部并已内定为派往国外进修。机械系另一讲师提出,他在浙大任教也超过7年,虽不及我的教龄长,但也是连续7年。此事被三叔知道,随即查案证明属实。因此他向我说:“我不能因自己的侄子而有所偏护,我已决定出国事让给×讲师去-学校呈请教育部更换人选,结果即由他去美国选修。这说明三叔无私,这种对疏者宽、对亲者严的作风,使大家都深为钦佩..还有一件事与此类似,当抗战胜利后,浙大要从贵州返回杭州复校,由于学校分别在贵州遵义,源源、来兴三处上课,另外浙江龙泉又有分校,要是全部;~司都到如州,势必题泉。三叔想到要节省开支必须裁员,尊先动j革我爱人播放着主动辞去t书室职员,然后根据需要,精减行政人员,他认为裁员必须从自己人入手,换若提出辞职后,别人无话可说。
  三叔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时,分配到宿舍,就抱南京私窑元钱让给南京房管灶,供他人使用z后来拇上虞东关键前考宅《。我祖父晚年经济收入不够,扭住宅典给别人导i.以后三叔回国再作,把官赎田,让给我小姑母住h也元偿让给东关区尊府今1联想到以下一件事s我们住在宜山时,日寇经t常派飞机来宜山骚拢,居民看到窒袭信号〈在山上挂灯笼表示敌机已起飞来袭,气’个幻笼是预报,两个灯笼是紧急〉就出城躲避。有一次我们企寡人〈除三叔和我在校工作〉就躲在矮梅林墨,三叔周家知道此事,他说下孜不要去那里躲,因该处接近汽油库,兔敌现因炸人丽危害及汽油库,我们事先都不知道,可见他对国家机密连家里人都保密.\’;;:i、7三叔非常关心下一代。他在学校都课时,备课认真,除深入钻研聋业课外,常阅读我国古代学者著作,引证通俗,尤其是联系中国实际,使昕者随教师意图逐步深λ。有:时带学生野外实习件毒山采每标本L一马当先,年轻尝生掌驭不如。最突出的每能使学生明确目的,善于识别矿物,且能镰炼身体。有一次星期天,我随三叔去栖霞山采集矿物标本,:使我深深体会到登山好~二飞思要目魄维明确,眩增长细祺苓键练J卖货·还有~冻晚祟事无息弟,:我提三叔去东南大尝:捧场那笃结在1,P打起观察禾暴自前屋,先由三叔向学生们讲天文知识,然后接着按次序讲各星斗的次序,清晰有绪,听者赞叹不已。我从这一次就学会了大地测量中定正北的方向。
  我在大学读书时,每逢寒暑假,总想回老家探亲或以短期旅游为快。有一个暑假,我向三叔说明准备回老家探亲,三叔对我说J探亲是需要的,但你还有更需要的事,知道么?’我就间有什么事要我做?三叔说=‘你的智力不算好,’河海的功课比较紧,你在暑假里,可以预习下学期的新功课。到开学时,老师讲j你就等于读第二遍,比别人先走一步,体会得深,同时有许多习题先利用假期做好,你在开学后就不住了。’我听了非常高兴。队比我每逢寒暑假常集中精力把下学期的新课预习好,等开学时,我有余力做别的需要傲的事,就觉心有余为,不会被动了.以后我在工作中都是实行先有准备,有备无患,譬如每次施工中,我先考虑工作中布那些应该先走一步,在测量中应考虑柿止返工,在处理人事问题上,也晓得既要发挥群众力量,也要街患于未然.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做到a未雨绸缪’,三叔平时常和我们侄辈说起他慢炼身体的经历.他在小学创只会做徒手操,到中学才学会跑步和器械体操,避大学后学会游泳。但学一样一寇要持久才能学好,这样对身体有益.打网球和酒冰是在美国时学的。他不赞同花样滔冻,认为酒冰主要是为了锻炼身心健靡,这样研究学问才有充沛精力-他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时,年己70高龄,还去北海溜冰。有一次被一少年在溜冰场上撞了一下,幸他对平衡术有素,没有受伤.他知道清冰场上难免有初学滴撼的青少年,从此就不去北海,但有时还去中南海溜几下。他要我们侄辈在北方要抓紧机会学好溜冰,牢记安全第一,千万不可粗心大意.三叔在杭州浙大时,有一年学生会发起给校长庆祝寿辰,特举行一次晚会,当时全校职工携老带幼,踊跃参加,以示庆贺,但等到校长讲话的节目时,却发现校长不到场,会上哗然大乱,搞得学生会不知所措。三叔平时主张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尤其不愿受别人恭维,这次听到学生会要开晚会来祝他寿辰避往别处,连家里人也不知他的去向,晚会只好草草收场。
  总之,三叔待人谦虚谨慎,对事勇于负责,有爱因主义精神,廉洁好学,是我们小辈学习的榜样。

我的舅父竺可桢先生

杨其泳

  竺可桢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小名阿熊,字藕舫。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3月7日〈农历二月十七日〉出生在绍兴县东关镇(东关镇现划属上虞县〉西市头大木桥南岸的竺家台门楼上。  他的父亲竺嘉祥,别号吉甫,早年从嵊县黄泽搬到东关镇保驾山村。村后有山名牛头山,村前有河水长流动,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母顾金娘,1908年去世。共生儿女六人,竺可桢居第六.上有三姊出嫁于范家、何家、冯家。两个胞兄,长兄绍甲,又名承祖、可材,清朝秀才,曾任小学国文教员,后去湖北当师爷;二兄绍贤,又名明贤、阿贤,曾为会计。父亲忠厚诚实,经商公平。东关有一米市街,街上有米行20多家,他在其中开设一小米行,叫承茂米行,还有一家沅泰蜡烛坊,是与人家合股的。由于他公平交易,所以生意兴隆,积蓄了一点钱,在米行对河大木桥南岸买了一幢坐东朝西的三间楼屋,1890年又添建了坐北朝南的两间楼屋,从此,人家称它为竺家台门。
  竺可桢小时非常聪敏,3岁时就能认出许多商店的招牌店名。5岁时己能识字千余,并能背诵唐诗。邻居都说他聪明过人。幼年时,先从私塾念书,后聘一启蒙老师叫章镜尘,又名景臣,是个秀才,当过师爷,绍兴县道圩镇人。他终日勤读,所以从小打下古典文学基础。1896年7岁时转入本镇天华寺中心小学(原名毓菁学堂,后改毓英小学)读书。有一次上课,老师问:什么东西最苦?什么东西最甜?他回答:“丧权辱国最苦,振兴中华最甜。。”他从小心灵上就打上爱国爱民的烙印。1905年16岁小学毕业,各门课程都优,得全校第一名。当时他家境贫寒,升学有困难。看其资质聪颖,学习勤奋,启蒙老师章镜尘和亲友资助他去上海求学,考入上海澄衷学堂。1908年19岁由澄衷学堂转复旦公学(上海复旦大学前身)读书。20岁中学毕业,考进唐山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学习土木工程.他从小学到中学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得到银质奖牌一枚。
  竺可桢青年时代,生活艰苦朴素,穿着十分随便,土布长袍,布鞋布袜。人家问他:别人与你年龄和知识相同,都去做官了,你为什么不去做官?他笑着说:“做官要对百姓有好处,才有意义。像现在的官吏只讲自己生活过得好,不管老百姓死活……做这种官有什么用?”
  大约1929年前后,竺可桢曾回绍兴东关镇老家扫祭祖墓和访问亲友。因他老家没有人在,就住在我的家里。他父母亲的坟墓原在保驾山后村楼底北角稻田里,他看了认为稻田可以生产粮食,造坟其上,就减少了生产,后来就委托原“坟亲”把父墓迁上山地(太守山),原葬地仍复为种田。
  他在东关镇时,我每天陪他出去访问亲友或观察镇上变化。他对我说:“东关镇几十年来变化不大,还是落后的市容.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的政策不正确,因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样样落后。没有好的政府来领导,就办不好事情,人民就永远贫曾下去……。”
  有一次到保驾山扫墓,我陪他乘一艘乌篷船前往。他在船里一面问一面记:今年燕子那一天开始飞来?桃花什么时候盛开?柳树什么时候吐绿等等。他经常记录这些动植物的变化,积累起来,就成为物候学的有用资料。经过一条大河,名叫荷花荡,我告诉他这条河里前几天从天空落下一块巨石,重约千余斤,落水吱吱成声,有如铁烧红放进水里一样。他告诉我这就叫做陨石,并简单说明陨石的由来。
  竺可桢很爱故乡。他常对我说:“家乡是个好地方,是江南有代表性的鱼米之乡,山水清秀,河边秋红春绿的柏树,自然风景很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英雄和有作为的人物。”他于抗战后也几次归来。解放以后,他担任科学院副院长,还照顾几个研究所的大事,工作很忙,因此很少机会南归,但也有二三次回到东关镇老家竺家台门来看看。最后一次扫墓大约在1963年9月,是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来浙江省视察肘,顺便到老家一转。那一次他对我说:“中国科学已落后了100年,例如世界上先进国家生产和生活都早已电气化了,但我国还是用陈旧机器和人力生产,如果国家重视科学,培养大批专业人才,那用不着几十年就会改变落后面貌,人民生活也就普遍提高了。”他还说,“东关在绍兴县属是个大镇,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发电厂,真可惜。我回去发信给县里,建议创办一个发电厂。”过了一年多,果然办起了发电厂、碾米厂,给东关人民带来很大方便。
  竺可桢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后公而忘私的品德,就我亲历或亲知亲闻的回忆如下:
  竺可桢的私生活和对他儿女严正而合理的教育,多见于他的续弦夫人陈汲写的《我的丈夫竺可桢》一文(登载于科普版《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黄秉维教授写的《我对竺先生的几点印象》一文中(见同书),对他生活上的简朴作风,也有生动的叙述,这里就我所知道的关于竺老夫人张侠魂女士的情况说一说。侠魂是湖南湘乡的世家子女,大家知道她是国民党要员邵元冲夫人张默君的胞妹。但张侠魂个性与作风和姊姊很有差别。张默君曾在国民党地方行政机关及立法院、考试院担任过简任级职,善于交际和政治活动。但张侠魂生性比较娴静,婚后生有三子二女,治理家务较多,照料竺老生活,特别关心他的事业。竺老酝酿出任浙大校长时,我知道她是赞成的,并为促其及早决定。她认为为教育青年成材,就应知难而进。竺接任后一年,抗日战起,大学西迁,竺身负两个单位的领导〈仍兼任气象所所长),张与他共担患难,为夫分劳分忧,毫无怨言。一面还对许多教师的家属关心联系。浙大在泰和上田村定居后,新村是教职员住家的集中地,住定之初,她几乎到过每一家,对家属作了慰问,自处则因陋就简,与大家一样。对于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则以爱国大义所在,积极赞助。如有义卖与宣传演出,她常捐献钱物,对学生会以具体指导和帮助。1938年7月,她与竺衡先后患痢渐重,竺老正为学校经费与搬迁问题公出武汉,她并不急于求电催归。竺老7月25日回来,竺衡已先亡,张夫人不到10天接着病故。竺老十分悲痛,但仍勉抑哀思,照常处理校务。9月15日张侠魂夫人与子衡下葬时,师生随往执绋送葬者很多,男女学生与部分教师为之感泣。
  竺老任浙大校长的第二年,即1937年,我在家乡因养殖淡水鱼失利,无法维持生活,来到杭州,得在浙大任职。他接任校长
之初,只邀老知交胡刚复先生来任文理学院院长,倪尚达教授来任总务长协办接收(倪不久辞去,由沈鲁珍升任代理),此外大多留用旧员。以后因事实需要补充人员时,也很少介绍自己的亲友。我以多年舅甥关系,进浙大时被安排当一个普通事务员,所以也不好说竺全不任用私人。但他如要安排自己亲友,一定按照资历能力,定其级职和待遇,而且对这些人员的要求,比一般职员更为严格。我进浙大工作后,竺在家里吃的和用的,多要我去代办,当初有的东西我没有记帐,他就通知我一切要记帐付钱〈如自装电表和买皮线、电灯泡等日用品,水、电费之类〉,我就遵指示都登帐由他自己付钱.这是他私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的一例。他公私分明,节约自守,为公家省钱。就我所记知,还可举出几件事例:
  竺校长家属未来杭州前,校方留给家眷住的房子,是前校长郭任远住过的一幢西式楼房,有院子围墙,租金每月以米计算是五担米。竺校长知道后,通知总务处说:“可配给新聘教授做宿舍,我只要在校长办公室楼上给我两间住房就好了。”抗日战争中,浙大西迁所到之地,他租的民房与其他教员一样,勉可应用.及至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遵义浙大复员还杭,校舍几乎全遭劫毁,教职员工住宅奇缺,竺所急的是修建校舍,他自己仍在那座校长办公室的楼上,略加修理就住入了。
  其次,记得有一年阴历年底,社会上习惯相互送礼,校里也有.我家从家乡给我寄来一条鱼干,决定送给竺校长。一天晚上,我自己送去,结果被他批评了一顿,只得将鱼干带回.亲戚尚且如此严格,其不受同事馈赠,可以想见。这些都可见竺校长为公忘私,公私分明,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德。
  还记得有一个星期日,竺夫人出去买东西,叫龚师傅〈驾驶员〉要车子。竺校长说,不要用公车,公车公用,不可私用,结果竺校长陪她步行出去。从这件事,我又联想到他的女儿竺松在北京读书时,忽然肚子很痛,同学打电话到科学院叫车子,来的是父亲坐的车子。竺松见了说不能坐公车,最后还是乘公共汽车去治病,可见竺老家教严格。
  1946年10月25日,农学院学生于于三、郦伯瑾、陈建新、黄世民四人在延龄路〈今延安路〉大同旅馆被捕。第二天竺校长得悉后,立即去市警察局问情况,又到省保安司令部与司令竺鸣涛交涉保释等事,并提出:如有重大嫌疑,应即送法院解决……他为了于于三等释放的交涉,东奔西跑联系,一面还要处理校务日常工作,日夜操劳,吃饭睡觉都不正常,身体也消瘦了。10月29日傍晚,竺校长接到通知,说于子三在保安司令部后面小屋内用玻璃片自杀身亡,竺即往现场查看,对于用小玻璃片自杀的说法,他认为有许多疑问。当时竺校长看了,心情难受,体力不支,昏晕过去,由人陪回学校里,即请李天助医师打针吃药。10月31日校外实行戒严,不准学生出去。11月28日,竺校长偕同陆子桐和我去凤凰山敷文书院旧址为于子三觅墓地,附近尚有余穴可做,就决定在此安葬,并指示立即去办,第二天我就叫工人毕振华承包造墓工作。造墓时同学代表来说:“放烈士棺材的地方,要求掘深,以免坏人破坏”等等。后来学生自治会代表吴士濂来说,于子三的坟墓己放弃原计划,要放在大操场附近或放在华家池。出殡时要求有大批同学送葬,对此校长不同意。吴又来借用校车,灵枢要求派员去交涉领回.竺老就派我去法院联系领回。当时我出了一张领条“今收回于子三棺材一具,此据。”并在收据上签名盖章。1948年1月4日出殡安葬,那一天学生排队游行前在阳明馆前广场集合,到会学生约五六百人.开会时,竺校长与蔡邦华院长等告诉同学说:“外面已戒严,军警很多,交通已断绝。如出去游行,必遭惨祸。校方不能保证同学之安全。”校长走后,果有暴徒约五六十人手持纸旗和松柴木棍乘车冲入会场,因同学众多,阻止退出,第二次又闯进校门,将学校铁门冲倒,将同学队伍冲散,双方殴打,有女生二人男生一人受伤,即送田家园本校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又将学生所提到的暴徒10人送法院处理……1月4日安葬未成.决定在校园内建立于子三衣冠冢,遗体仍安葬于凤凰山麓墓地,改定于3月14日为安葬日,由我代借灵车先行,后面有学生约200多人,搭6辆大汽车到墓前行葬礼。   于子三被反动军警残害致死,引起爱国学生义愤,我受派去交涉领回烈士灵枢并参加了葬礼.当时竺校长挺身而出,抗议交涉,但为防止事件扩大,避免更多牺牲,不能不劝阻学生的强烈行动〈如大规模游行示威〉,其用心甚苦。学生对校长的同情与实际上爱护的负责精神,可以说都是感佩的,事后也称颂不已。
  我在浙大工作多年,虽然知道-些情况,但年纪大了,为写此文,也化了很长时间回忆、调查、核实,可能仍有错误。而竺可桢一生的贡献是巨大的,更远非本文所能概括得了的。

父亲与“中国科学社”

竺宁

  “中国科学社”这个名称,现在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现将《辞海〉中对它的注解抄录如下:“中国科学社”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1915年10月25日在美国正式成立,任鸿隽任社长。1959年秋结束。其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科学》杂志社。1918年迁回国内,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界、教育界、工程界及医务界人士。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科学史丛书》等。对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技人材,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友展,起了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失败后,政权落入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在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中国青年,努力求索振兴中华的道路。于是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开展了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批判。他们举起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封建旧礼教和旧道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他们提倡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提倡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等。
  “中国科学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当时由留美学生任鸿隽〈叔永〉、杨铨〈杏佛〉、赵元任、胡明复等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发起成立“中国科学技”。父亲当时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也参与发起工作。科学社以提倡增进中国人民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研究能力,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对早期我国科学事业的发最有重大影响。第一批社员共115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第一批现代知名的科学家和学者,如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竺可桢等等。
  “中国科学社”设有董事会,主持该社经济及大政方针。下,设理事会,以理事10人及总干事1人组成,综理全社行政事宜。以上皆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科学社的日常工作,可举以下几项大要:(1)编译出版刊物。(2)建设明复图书馆。(3)设立生物研究所。(4)设计改良科学教育。(5)组织学术演讲会和科普讲座,遇有国外有名科学家来华,组织临时演讲会。(6)审定科学名词,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备和名词审定,皆出自该社社员之手。(7)参加国际科学会议。如1926年8月在美国绮色佳城召开的“国际植物学会议”,同年11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1929年5月在爪哇(印尼)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1930年9月在葡萄牙召开的“国际人类学考古学会议”,科学社均派代表参加。(8)设立科学咨询处,凡各界遇有科学上疑难问题,有所咨询,均视其性质分别送由各专家社员拟定答案,随时发表。
  自建社之日起,凡是“中国科学社”的各项工作,父亲都积极参加,为推进建社宗旨之实现不遗余力,他多次被推举担任会长、常务理事、理事、董事等职务,成为该社骨干之一。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开始以现代科学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后,《科学》杂志上几乎每期都有他撰写的文章去为在我国传播现代科学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多次被选派为代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如1926年11月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他的论文为《中国东部天气之种类》;1929年5月出席在爪哇(印尼)万隆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气候区域论》,出席的中国代表尚有翁文源等13人;1933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五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父亲的论文为《中国气流之运行》。
  “中国科学社”每年定期举行一次学术年会,一般都在8-10月间进行。年会上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如论文宣读会、演讲会、学术报告会,介绍一年来科学之进步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既交流了信息,又增进了社员之间的友谊,使社员们得益非浅。除特殊情况之外,父亲都积极参与组织并参加活动。
  随着科学知识在国内的传播,各种专业性的学术团体相继成立,首先是1924年在中国成立了第一个专业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气象学会”,父亲当选为会长,1934年由翁文灏与父亲等人发起,联合全国地理学家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并发刊《地理学报》。此后,国内各专业性学会使如雨后春笋,陆续诞生。1935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广西南宁举行第二十次年会时,与6个学术团体〈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联合举行年会,因为许多人既是社员又是会员。
  1935年10月25日为“中国科学社”成立20周年纪念日。27日在南京中央大学礼堂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会,到会的有各地社员及来宾2500余人。初建社时的青年人,此时已是中年人了,科学事业上也各有成就。任鸿隽是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兼干事长。赵元任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中决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第二组主任飞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杨杏佛是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组主任(1933年6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父亲是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社”社长。
  1937年夏,父亲接长浙大不久。风云骤变弘烽烟四起,日本军队入侵中国犬地。父亲率领浙大师生四迁校址,艰苦备尝,但在困难中他仍不忘中国科学社的工作。1941年他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后就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社的理事会。会上,他与李四光一同主张科学社的事业应以办好通俗刊物《科学》、《科学画报》为主,以普及国民的科学知识。同年9月,他又在重庆北碚召开中国科学社社友会观察日蚀,观察前还作了有关观察日蚀的演讲。1942年连续两次召开理事会商讨工作。后来他在重庆参加发起成立科学界的进步团体《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4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夫妇到遵义参观浙大,父亲陪其参观了几个重要科系,还邀请其在中国科学社的年会上演讲。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在百忙中也时时顾到中国科学社的工作,如1947年8月他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社等7个科学团体的联合年会,并在会上作了《科学与世界和平》的演讲。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因为他没有战斗英雄那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绩。他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战线上,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又不迷信洋人,他一生追求真理、嫉恶如仇的高贵品德,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