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浙江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辰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浙大教师与校友)

[复制链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3:45:5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11/913-4002.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轻工组
项目名称:        芳樟醇和柠檬醛系列香料及其重要中间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提名单位: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内容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的填写要求。相关单位均已按要求对项目情况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 芳樟醇系列(芳樟醇、四氢芳樟醇、乙酸芳樟酯等)与柠檬醛系列(柠檬醛、紫罗兰酮、甲基紫罗兰酮、香叶醇、香茅醛、橙花醇等)是典型的大宗香料,在日化和食品领域应用广泛。这两类香料主要由化学合成得到,质量稳定、成本低廉和香气品质好是核心要求。 项目首创无催化超临界反应技术,大规模稳定生产重要中间体异戊烯醇;创新高收率的环合/重排酸性反应体系,共用炔醇中间体降低成本;突破选择性氢化的调控技术,实现香气品质的稳定可控。 项目产业化生产了芳樟醇与柠檬醛系列16种香料,其中芳樟醇系列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柠檬醛系列销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从依赖进口到主导国际市场的根本转变。 产品畅销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瑞士奇华顿和芬美意、美国IFF和宝洁、法国曼氏和欧莱雅、德国德之馨、日本高砂等顶尖日化公司及康师傅、可口可乐、麦当劳等食品公司均为主要客户。 经第三方评价,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显著带动了香料及相关行业的整体进步。 项目获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李浩然
排名:1
行政职务: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设计整个研究方案,提出产品联产思路,对第1-3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超临界反应的实验方案、装备设计,选择性氢化反应的基础研究。已发表本项目相关重要论文1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ZL 201410383687.1;ZL 201310269672.8;ZL 201210424031.0;ZL 200710067419.9),主持获得鉴定成果1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第一完成人,证书编号:2010-F-213-2-01-R01。
姓名:马啸
排名:2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了整个项目的发展进程,和第一完成人共同组建产业化研究团队,并主导了耦合重排、选择性氢化等产业化子课题研究,协助实施中试调试和工业化生产。对第2和第3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件(ZL201310534192.X等),主持或参与制定3项行业标准,获鉴定成果1项,发表论文4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胡柏剡
排名:3
行政职务:副董事长、研究院院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积极推进项目产学研合作及超临界反应产业化研究团队的组建,对创新点1超临界反应技术的工业化实施做出重要的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ZL 201410383687.1),获鉴定成果1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第三完成人,证书编号:2010-F-213-2-01-R03。
姓名:赵文乐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选择性氢化催化剂及调控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协助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ZL 201410671165.1;ZL 201310269530.1;ZL 201510605754.4;ZL 201510734564.2),获鉴定成果1项,发表论文1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毛建拥
排名:5
行政职务:研究院院长助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超临界反应技术的基础研究,并协助组建了精细化工超临界反应技术国家地方联合级工程中心。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ZL 201410383687.1;ZL 201210424031.0),获鉴定成果1项,发表论文2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勇
排名:6
行政职务:催化研究所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选择性氢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并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选择性氢化的产业化生产,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发表论文13篇,获鉴定成果1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邱金倬
排名:7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协助开展产业化技术研究,并参与项目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ZL 201410671049.X)。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方万军
排名:8
行政职务:总工办副主任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协助耦合重排的产业化调试,对创新点2重排反应的研究、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及工业化实施做出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ZL 201310269672.8),获鉴定成果1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陈为超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协助开展选择性氢化技术的中试调试。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ZL 201310534192.X;ZL 201410671165.1;ZL 201510605754.4;ZL 201510734564.2),获鉴定成果1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仇丹
排名:10
行政职务:安全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重排反应的机理研究和工艺调试,协助实施产业化。对创新点2做出部分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ZL 200710067419.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重要脂溶性营养素超微化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第二完成人,证书编号:2016-F-305-2-02-R02。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该单位是项目技术唯一的产业化应用单位,对本项目第1-3创新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整个项目顺利产业化提供了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2007年,该单位注资58600万元,在山东潍坊兴建1000亩的生产基地,建成设备齐全的技术研发中心、中试生产车间,成功研发并调试一批项目重要产品和关键技术,获得多项发明专利。11年间先后成功产业化生产了芳樟醇系列香料、柠檬醛系列香料等重点产品,主持或参与制定系列国家、行业标准,对香料及相关行业带动明显,成长为中国香料行业的标杆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该单位是项目技术主要研发单位,对本项目第1-3创新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本项目开展提供了主要的技术支持,提出关键技术的研发思路和发展方向,直接设计产业化装置并指导进行生产实施与工艺改进,并负责超临界反应和选择性氢化技术的开发。

单位名称: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该单位是第一完成单位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提出该项目的立项需求,整合成立项目课题组,是小试研究的主要阵地,对本项目第1-3创新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其国家级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及省级检测中心为等研发平台为项目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业化生产应用以及同类技术的推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单位名称:宁波工程学院
单位贡献:该单位是项目的主要成员单位,参与项目重排、氢化等技术的攻关,负责小试到中试放大和推广,协助实施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3:58:32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13/906-4016.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化工组
项目名称:        喹诺酮类抗菌原料药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提名单位: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提名单位意见:        细菌感染严重影响生命健康,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临床使用最多的合成抗菌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资助下,历经十多年持续研究,发明了核-壳结构负载型钨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技术,提出了固体酸催化与氧化加成-还原消除协同作用的机理,首创了对温度敏感的制备高纯乙酯胺化物和喹诺酮环合酯的可控技术,创制了3个新结构乙酯胺化物并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开发了以多取代三氯甲苯为原料可应用于喹诺酮类系列原料药生产的普适性新工艺;发明了二甲胺转化为离子液体[Me2NH2]+[Me2NCO2]-的循环利用技术及装置,解决了二甲胺与空气混合易爆等安全、环保问题。 建立了年产千吨级生产线13条,累计新增销售68.62亿元,近三年新增销售37.47亿元、利税9.22亿元、创汇3.73亿美元,占国际市场的56%。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制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行业标准2件、《中国兽药典》标准1件;在Chem、Green. Chem等SCI论文43篇,正面他引1301次。经多位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催化构建喹诺酮主环的一锅法合成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经审查,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国家科技奖励要求,候选人、候选单位、知识产权和应用单位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技奖授奖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章鹏飞
排名:1
行政职务:科学研究院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人,提出了项目的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对创新点一、二、三有创造性贡献。①设计并首创了对温度敏感的制备乙酯胺化物和喹诺酮环合酯的可控催化技术。 ②开发了以多取代三氯甲苯为起始原料可应用于喹诺酮类系列原料药生产的普适性新工艺。③发现二甲胺和二氧化碳能形成离子液可实现循环的原理,共同发明了二甲胺转化为离子液体[Me2NH2]+[Me2NCO2]-的循环利用技术,实现产业化和推广。是9个主要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必备附件1-3,其他附件26-31)、其他附件33中所有论文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顾海宁
排名:2
行政职务:副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本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3个主要创新点及其相关支撑专利的第二发明人,作为核心骨干自始至终承担着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参加了项目工作的全过程。在乙酯胺化物的高效制备和喹诺酮主环的催化合成中,负责工艺路线选择优化和工业应用的中试研究。发明了二甲胺循环回收装置以及产品后处理技术,成功解决了三乙胺盐酸盐和二甲胺盐酸盐难分离的问题(对应创新点三)。贡献对应必备附件1、3,其他附件26-3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吴政杰
排名:3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本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一、二、三有重要贡献。负责乙酯胺化物和喹诺酮环合酯制备技术的工业应用及推广,提出了工业应用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组织项目实施。成功完成了3个乙酯胺化物及多个喹诺酮环合酯类产品的生产。作为核心骨干参加了二甲胺循环回收装置的开发,成功实现了该装置的DSC自动化控制,完成了产业化应用和推广。贡献对应其他附件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郑辉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二有重要贡献。参与了喹诺酮新工艺的工艺方法改进以及部分产品的小试生产试验。通过对酶促反应的研究,提出了酯与酶结构中组氨酸咪唑环等的氢键相互作用机制,解决了化学催化与酶催化的相容性及工艺衔接问题。贡献对应必备附件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沈超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支撑第一和第二创新点的发明专利的第二发明人,对高纯度乙酯胺化物的制备和核-壳结构负载型钨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负责乙酯胺化物合成工艺的小试研究,针对喹啉环上不同的活性位点创制了系列新结构乙酯胺化物;根据设计方案成功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尺寸均一、分散效果好的负载型钨催化剂,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贡献对应必备附件1、3, 其他附件3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朱志斌
排名:6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一、二有重要贡献。参与了攻克催化环合技术在产业化应用过程中的放大问题,负责喹诺酮系列产品工艺的工厂中试、工业化应用和推广。贡献对应其他附件5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刘聪
排名:7
行政职务:研发总监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国邦药业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二、三有重要贡献。负责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喹诺酮系列产品工艺的中试、产业化应用和推广。贡献对应其他附件 5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卫东
排名:8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药师
工作单位: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三有重要贡献。参与了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产品的中试和产业化。以及车间设计与改造,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解决了中试过程中的传质、传热不均匀的问题。贡献对应其他附件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何小鹏
排名:9
行政职务:生产副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二有重要贡献。负责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产品工艺的中试和产业化,以及车间设计与改造,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解决了中试与产业化过程中的产物与副产物的分离技术难题。共享对应其他附件5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小玲
排名:10
行政职务:技术副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杭州瑞树生化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一有重要贡献。参与了创制喹诺酮关键中间体乙酯胺化物、催化合成喹诺酮主环技术的小试研发及应用。贡献对应必备附件1、3,其他附件27、29、3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杭州师范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主持单位和浙江省重点科技团队的牵头单位。本单位牵头实施了该项目,负责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及研究开发工作的协调,成功研发了喹诺酮类系列抗菌原料药的生产新工艺、发明了环合酯化物的一锅法高效催化环合技术,开发了二甲胺循环利用技术及配套装置、酶催化反应及产品后处理技术,并将上述技术成功应用于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恩诺沙星、氟哌酸等多个产品的生产。

单位名称:浙江本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是本项目开展中试和产业化的重要实施单位,负责了本项目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推广单位,共同负责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共同研发了喹诺酮类系列抗菌原料药的生产新工艺、环合酯化合物的一锅法高效催化环合技术和二甲胺循环套用及产品后处理技术,是关键中间体 N,N-二甲氨基丙烯酸乙酯、邻卤芳酰氯、胺化物的主要生产企业,并将上述技术推广到浙江京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国邦药业有限公司、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多个产品的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是本项目的主要发起单位,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研发,是浙江省重点科技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单位。共同负责了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及研究开发工作,共同研发了喹诺酮类系列抗菌原料药的生产新工艺,共同发明了环合酯化合物的一锅法高效催化环合技术,共同开发了二甲胺循环回收及配套装置及产品后处理技术。参与了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产品的中试、生产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

单位名称: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对创新点 1,2 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喹诺酮部分产品的小试、中试生产试验及产业化,尤其攻克了催化环合技术在产业化应用过程中的放大问题,并解决了产业化中环合反应中分子内与分子间竞争反应的控制技术的工程放大问题。

单位名称:浙江国邦药业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对创新,12 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喹诺酮产品的中试与产业化, 尤其解决了中试及生产过程中的动力学阶段性控制问题。

单位名称: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对创新 2 做出了贡献,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等喹诺酮产品的生产环节。解决了中试过程中的传质、传热不均匀的问题。

单位名称: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对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产品的中试与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3#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0:05:3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14/111-4006.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非金属材料组
项目名称:        高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的流变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针对高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聚集态结构复杂、加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关,通过流变行为-加工(施工)工艺-性能关系研究与技术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填充高分子材料制造与加工流变调控技术。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了被国内外学术同行认可的“两相流变”模型,发现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类液-类固转变行为服从统一机理;2)发明了“粒子相”构建新技术,通过强化填料分散、优化界面改性和调控基体黏弹性等手段构建“高延展性粒子相”、“强弹性粒子相”、“耗散型复合粒子相”,实现高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与性能的均衡调控;3)发明了“粒子相”结构调控新工艺,实现了系列高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绿色、高效制备。该项目成果突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件,发表SCI论文84篇,牵头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高延展性粒子相”、“强弹性粒子相”构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分别在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和贵州轮胎有限公司高档硅酮胶、工程/重卡斜交胎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先进高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郑强
排名:1
行政职务:校党委副书记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组织技术路线的总体设计、研究攻关方案、项目的实施和研究成果总结。创新点1中,系统研究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流变-结构关系,合作提出“两相流变模型”;创新点2中,主持多功能硅烷合成及硅酮胶预聚反应技术、高填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一段法混炼工艺和高效含镧热稳定系统的开发。 旁证材料:200510061665.4(必备附件1-1)、200510061666.9(必备附件1-2)、201510442135.8、201610315450.9(其他附件2-5)等中国发明专利18件;学术论文84篇;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他附件2-1、2-2、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何永富
排名:2
行政职务:董事长兼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经济师
工作单位: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3中,组织完成硅酮胶混配工艺放大和工业化连续生产技术开发。 旁证材料:201710586856.5、201711059715.4、201711441596.9(其他附件2-6)等中国发明专利10件;2012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附件2-2);863计划重点项目“特种有机硅密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2003AA32703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宋义虎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1中,合作提出“两相流变”模型,对材料结构设计、性能优化、开发加工新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创新点2中,从事新型偶联剂合成、纳米粒子分散和绿色聚氯乙烯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开发。 旁证材料:201010209027.3、200510061528.0等8件中国发明专利;Polymer 2010, 51: 3262、Polymer 2011, 52: 593(其他附件2-4)等63篇学术论文;3项省部级一等奖(其他附件2-1、2-2、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陶小乐
排名:4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3中,组织多功能硅烷改性应用技术和硅酮胶预聚反应技术开发。 旁证材料:200510061665.4(必备附件1-1)、200510061666.9(必备附件1-2)、201710586856.5、201711059715.4、201711441596.9(其他附件2-6)等中国发明专利8件;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08, 26: 145等学术论文6篇;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其他附件2-2);863计划重点项目“特种有机硅密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2003AA32703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海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3中,组织“粒子相”调控技术在工程斜交轮胎、重卡斜交轮胎胎面胶生产中的应用转化。 旁证材料:中国发明专利 201210032046.2;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抗切割、耐磨橡胶材料及制品产业化(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3]6016号)” (其他附件2-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杜淼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2中,开发新型纳米填料并研究其对高分子材料流变与性能的影响。 旁证材料:学术论文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3, 88, 2160;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 2004, 32:271; 高分子学报2013, 22:1115。中国发明专利201110343996.2、201510364621.2、201310754886.4、201410007519.2; 2014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他附件2-1)、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他附件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左敏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2中,负责高分子-填料相互作用对高分子相形态、流变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旁证材料:中国发明专利201410255480.6; 2014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他附件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上官勇刚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2中,负责高分子-填料相互作用对高分子相形态、流变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旁证材料:2014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他附件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罗筑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贵州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2、3中,负责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胎面胶中的应用研究。 旁证材料:中国发明专利201410211837.0(必备附件1-3)、201510442135.8、201610315450.9(其他附件2-5)、201310204971.3;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抗切割、耐磨橡胶材料及制品产业化(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3]6016号)” (其他附件2-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秦舒浩
排名:10
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贵州省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点3中,负责“粒子相”结构调控技术在胎面胶和高流动性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旁证材料:中国发明专利 201410211837.0(必备附件1-3)、201310204971.3、201010204147.4;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抗切割、耐磨橡胶材料及制品产业化(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3]6016号)” (其他附件2-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负责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研究及“粒子相”结构调控技术开发,对高性能硅酮胶、高填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和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工艺放大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在创新点1中,通过简化处理橡胶材料非均质结构,提出填充高分子复杂体系“两相流变”模型,揭示了“粒子相”和高分子基体黏弹性的流变学贡献。在创新点2中,发展出不同黏弹特性的“粒子相”构建策略,有效改善了高填充硅酮密封胶和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解决了绿色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注塑加工难题,主持多功能硅烷改性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在硅酮胶预聚反应和高填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混炼工艺开发,主持聚氯乙烯多功能热稳定剂开发及其在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在创新点3中,参与低模量高延展性硅酮密封胶、高弹性高耐磨胎面胶和高强高韧性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等三类高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

单位名称: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负责低模量高延展性硅酮密封胶“高延展性粒子相”结构构建与调控技术的应用转化和推广工作。在创新点3中,组织完成硅酮密封胶混配、扩链反应、封装工艺放大和连续化生产技术开发,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硅酮密封胶产品。

单位名称: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负责高弹性高耐磨胎面胶“强弹性粒子相”结构构建与调控技术的应用转化和推广工作。在创新点3中,组织完工程斜交轮胎、重卡斜交轮胎胎面胶生产工艺放大和连续化生产技术开发,利用一段法橡胶混炼工艺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单位名称:贵州大学
单位贡献:负责高填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工作。在创新点2、3中,协助完成“强弹性粒子相”结构构建与调控技术在轮胎胎面胶生产加工中的应用转化和推广工作。

单位名称: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贵州省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单位贡献:负责“粒子相”结构调控技术在胎面胶和高流动性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在创新点3中,协助完成高强度电力管、高强度阻燃电力穿线管产业化技术开发。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0:06:0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14/111-4007.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非金属材料组
项目名称:        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功率型软磁铁氧体材料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我国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该项目开展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发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突破了锰锌和镍锌块体铁氧体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薄片铁氧体流延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系统创新和集成核心生产装备,分别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稳定生产。 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以下提高到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率达10MHz,功耗显著降低,温度特性明显改善。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1部。项目参加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产品不仅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铁、手机等重要民用领域,还应用于我国空间站总控电源、星载电源、洲际导弹制导系统、雷达和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我国26个系列军用模块电源国产化,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改变了我国功率铁氧体的落后面貌,推动我国功率型软磁铁氧体产业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经审查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严密
排名:1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负责人,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60%以上。为主制定项目总体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创新点1~3);提出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思路(创新点1);为主研发铁氧体六段气氛控制技术和流延新技术 (创新点2);解决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技术及核心装备创新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创新点2,3),组织了成果产业化。是ZL20170453694.8等本项目核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1.1等)。发表论文20多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钕铁硼晶界组织重构及低成本高性能磁体生产关键技术”,排名第1,证书编号2013-F-307-2-05-R01; 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低功耗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排名第1,证书编号2016-F-307-2-03-R01。
姓名:白国华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90%以上。参加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发(创新点1);参加锰锌铁氧体六段气氛控制技术研究,为主进行镍锌铁氧体低温烧结技术研发 (创新点2);解决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技术及核心装备创新的部分关键问题(创新点2,3),参与了成果产业化。是ZL201710935952.6等本项目核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1.2),是“FS170铁氧体片”等多个课题的主要完成人(附件7.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包大新
排名:3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以上。参与了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究(创新点1);参与了镍锌铁氧体低温烧结技术研究,参与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为主解决了项目成果在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创新点2);主持了烧结窑炉的结构创新和节能环保改造,解决了部分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点3)。是ZL200510060652.5等本项目核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7.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雪峰
排名:4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60%以上。参与了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究(创新点1);参与了铁氧体烧结新技术和流延技术研究,参与指导了项目成果在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试和产业化,解决了部分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点2,3)。是“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等课题的主要完成人(附件7.8),是201810947763.5等本项目重要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孙蒋平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以上。参与了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究(创新点1);参与了薄片铁氧体流延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创新点2);为主解决了项目成果在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创新点2,3)。是ZL201210226856.1等本项目核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7.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马占华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60%以上。参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烧结新技术的研发(创新点2),参与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关键技术在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应用,参与了薄片铁氧体流延生产线建设,解决了部分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点2,3)。是ZL201110226332.8等本项目核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7.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杜阳忠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以上。参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烧结新技术研发(创新点2);参与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在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应用,参与了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建设,解决了部分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点2,3)。是ZL201210218858.6等本项目核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金佳莹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以上。参加了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究(创新点1);参加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技术研究,解决了部分技术难题(创新点2,3),是“宽温高磁导率MnZn铁氧体TSR10材料” 等课题的主要完成人(附件7.10),是ZL201710453159.2等本项目核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7.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葛洪良
排名:9
行政职务:副校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50%左右。参与锰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技术研究(创新点1);参与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参与指导了项目成果在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试和产业化,解决了部分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点2,3)。是“高性能锰锌、镍锌铁氧体材料与器件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附件7.1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胡军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50%左右。参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烧结技术研发(创新点2);是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在在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的技术骨干,参与了关键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 (创新点2,3),解决了部分关键技术问题。是J. Magn. Magn. Mater. 305 (2006) 171等本项目系列重要论文的主要作者,是ZL200410016874.2等本项目重要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为主开展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的基础研究和实验室小试研究,发明了锰锌铁氧体In-Ca-Ti-Co和镍锌铁氧体Cu-V-Bi-Co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揭示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为主突破锰锌铁氧体六段气氛控制烧结和镍锌铁氧体低压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与其它项目参加单位共同建立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块体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协调和指导了项目成果在合作企业的中试和产业化,与其它项目参加单位共同创新和集成块体和薄片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装备,共同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

单位名称: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参与了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的实验室小试研究,参与研发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参与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参与研发了锰锌铁氧体六段气氛控制烧结和镍锌铁氧体低压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在浙大、杭州电子科大和中国计量大学指导下,建立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为主完成了项目成果在本单位的中试和产业化,稳定高效地实现了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在本单位的规模化生产。被评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多项产品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浙江省优秀工业产品。公司不仅成为苹果、华为、台达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功率铁氧体供应商,并且配套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多项武器装备,包括配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XX所国产化型谱项目8个软磁磁芯系列产品,代替了美国Vicor公司进口产品;配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XX所的电源国产化项目18个系列产品,代替了美国SynQor公司进口产品;配套航天科工X院和X院的星载电源主变压器和输出扼流圈2个磁芯系列产品;配套航天科工X院XX所洲际导弹制导旋转变压器2个磁芯系列产品,用于保持飞行姿态。

单位名称: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参与了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的实验室小试研究,参与研发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参与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参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烧结技术创新。为主完成了项目成果在本单位的中试和产业化,在浙大、杭州电子科大和中国计量大学指导下进行了关键生产技术及核心装备的创新与集成,解决了中试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稳定高效地实现了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在本单位的规模化生产。功率铁氧体产品供应EATON、SUMIDA、TESLA MOTORS、库柏、村田、立讯精密等知名企业,应用于三星、华为等知名品牌手机的近场通讯和无线充电组件,性能达到或超过日韩水平。在国防军工领域,应用于红旗导弹系统雷达在内的若干尖端武器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学工程。牵头制定多项铁氧体磁芯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获2018年浙江省标准创新重大贡献奖。

单位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参与了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的基础研究和实验室小试研究,参与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究,参与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参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关键生产技术创新,与项目其它参加单位共同建立了高频宽温低功耗薄片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参与指导了项目成果在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试和产业化,共同创新和集成薄片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装备,共同建立了我国首条高频宽温低功耗薄片铁氧体生产线。

单位名称:中国计量大学
单位贡献:参与了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的基础研究和实验室小试研究,参与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究,参与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参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关键生产技术创新,与项目其它参加单位共同建立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块体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参与指导了项目成果在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试和产业化,共同创新和集成块体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装备,共同建立了我国首条高频宽温低功耗块体铁氧体生产线。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0:18:0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16/103-4001.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机械组
项目名称:        C-TRIZ及其技术转移辅助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提名单位:        河北省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项目推荐书等相关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项目针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创新工程师培养及高效率与高成功率创新这一世界难题,在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支持下,十七年来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及其技术转移,取得如下重大技术创新: 1)创建了中国特色技术创新方法:发明过程解决理论(C-TRIZ),实现基于TRIZ的发明过程与企业创新过程的融合; 2)在国际上首创面向企业的批量“工程师-发明”技术转移模式,使C-TRIZ中各类创新方法与企业研发流程无缝链接; 3)开拓了一类企业与区域低成本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通过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直接合作形成技术转移网络。 项目获得国际奖——阿奇舒勒勋章(Altshuller Medal)、“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等科技奖励,组建了国内唯一一家技术创新方法领域国家级平台和国内第一家技术创新方法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项目成果在中船重工、中车唐车、华北油田、河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广东、河北、内蒙等区域,中钢洛耐等特色行业进行C-TRIZ技术转移,培养创新工程师1833名,取得专利成果1218件,为主要应用单位创造经济效益12.37亿元。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檀润华
排名:1
行政职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负责人,提出适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明过程解决理论(C-TRIZ)、批量“工程师-发明”模式、企业与区域低成本创新路径的技术思路,对创新点1、2、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有效解决了发明过程与企业研发流程融合的科学问题和操作问题,并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实施应用,对提升企业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创建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美国)阿奇舒勒研究院中国分院、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任国家中心主任、研究院院长,发表学术论文214篇,出版著作16本,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附件1-50】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国际阿奇舒勒勋章(Altshuller Medal)、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成果奖、201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
姓名:曹国忠
排名:2
行政职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突破性创新设计、功能设计等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现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64篇,出版著作4本,获得授权发明17件。【附件2-24,26-28,36-41,46-47】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成果奖。
姓名:刘芳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集成创新设计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得授权发明3件。【附件2,4-24,26-27,36-41,47】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姓名:江屏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专利规避设计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9篇,获得授权发明3件。【附件2,4-24,26-28,36-41,46-47】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姓名:张鹏
排名:5
行政职务: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渐进性创新设计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得授权发明8件。【附件2,4-24,26-28,36-41,46-47】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姓名:杨伯军
排名:6
行政职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类比设计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发表论文9篇,获得授权发明3件。【附件4-24,26-28,36-41】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姓名:孙建广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破坏性创新设计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发表论文5篇,出版著作1本,获得授权发明3件。【附件2,4-24,26-27,36-41,46-47】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姓名:张建辉
排名:8
行政职务: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多冲突网络求解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9篇,获得授权发明8件。【附件2,4-24,26-28,36-41,47】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姓名:张换高
排名:9
行政职务: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产品平台设计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6篇,获得授权发明7件。【附件2,4-24,26-27,36-41,47】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姓名:陈子顺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C-TRIZ理论体系中六西格玛设计研究,并在国内各省市、企业中推进C-TRIZ及其技术转移,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与验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2篇,出版著作2本,获得授权发明4件。【附件2,4-24,26-27,36-41,46】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河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总体格局已经形成。但如何实施技术创新、高效率与高成功率的创新依然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因素。如何高效的服务于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培养,并同时产出新技术、新工艺与新产品,仍是未解决的世界难题之一。该项目在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的连续资助下,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以国家推广应用创新方法为契机,创建了国内唯一一家“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西方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创建了中国特色技术创新方法:发明过程解决理论(C-TRIZ),在国际上首创面向企业的批量“工程师-发明”技术转移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直接合作开拓了一类企业低成本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构建了上述难题的一类中国解决方案。十七年来,在国内的20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培养了6000多名创新工程师,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中,近三年项目团队共进行C-TRIZ技术转移44期,先后在河北、广东、天津、青海、任丘等区域,在中船重工、中车唐车、华北油田、河钢集团等479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培训技术人员1833名,其中1152通过答辩成为创新工程师,形成专利成果1218件,其中主要应用单位成果转化实施创造经济效益127198.818万元。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6#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0:26:05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16/111-4009.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机械组
项目名称:        新型节能高效大举力密度叉车及其动力匹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浙江大学、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新型节能高效大举力密度叉车及其动力匹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依托完成单位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国家创新载体,围绕新型节能高效大举力密度叉车及其动力匹配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如下科研创新成果:1)首次创建了基于负载敏感的叉车动力系统机电液集成设计方法;2)提出了叉车动力系统瞬态特性分析及高效动力匹配优化策略;3)突破了叉车等强度保持结构-部件-整体的热流固逆向可拓重用分析技术;4)建立了基于叉车信息反馈融合的大举力密度叉车族谱变型设计系统及试验平台。项目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鉴定,由王玉明、孙逢春、刘永才三位院士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得出:“该项目技术难度大,有重大技术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部分成果已获教育部、浙江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内首台套1项,国家发明专利45项,美国、英国发明专利各1项,制定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9项,论文64篇。项目产品近三年新增销售173亿,新增利润19亿,出口创汇3.9亿美元,并远销海外186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童水光
排名:1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开发总负责人,浙江大学二级教授,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清华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叉车设计及理论研究,全面协调主持和参与单位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制定项目技术路线、完成产品结构优化设计以及共性技术的开发等。在叉车整车结构设计方法、动力系统匹配、轻量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工作,建立了叉车动力匹配的设计、集成、控制平台,所提方法和技术使典型产品节能10%以上,研发周期缩短1/3,对创新点1、2、3、4做出创新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旁证材料:知识产权(论文)1、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功率船用齿轮箱传动与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排名第一, 证书编号:J-216-2-04
姓名:徐征宇
排名:2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完成了多类项目产品车型的试制和试验工作,并在新型节能高效大举力密度叉车整车应用系统性能、散热系统性能、操作安全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技术性和指导性工作,提出了叉车组合型散热结构,解决了长期困扰叉车行业的大负荷工况下连续工作散热问题。提出非线性电液参数自适应动态鲁棒控制方法,构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器,建立多方位动态负荷反馈体系,发明负载敏感多路阀,实现车辆动力输出分配及控制优化,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创新点1、3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旁证材料: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与论文)5、6、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钟玉伟
排名:3
行政职务:战略与规划高级总监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组织建立智能制造系统、数字化测量检验系统;2、组织搭建针对叉车实际运行数据处理的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3、组织负责战略主机厂的规划对接、发动机核心技术的收集和应用分析以及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规划管理。主要完成了各系列叉车及匹配型发动机的结构创新设计,和发动机特性参数分析,对创新点1、2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旁证材料:知识产权(论文)4,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童哲铭
排名:4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自攻读博士期间开始参与该项目多项核心技术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叉车等强度保持结构-部件-整体的热流固逆向可拓重用分析工作,对叉车关键结构轻量化设计、动力传递输出特性、整车噪声振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一种以导重法为优化算法、以半解析灵敏度求解算法为求解器的集成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导重法的大举力密度叉车多性态耦合优化技术,突破了大举力密度叉车优化设计难题。提出了客户需求参数化关联特征分析方法,建立族谱变型设计系统,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对创新点3、4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论文)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元松
排名:5
行政职务: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完成了多类项目产品车型制造方面相关工作,并在新型节能高效叉车整车制造、关键部件制造试验等方面做了大量技术性和指导性工作,针对叉车动力、起升、转向、行走、液压子系统等关键结构的制造提出了建设性方法,发明了多功能液压油箱呼吸器和整体悬浮式护顶架,有效支撑了整车结构的拓展分析。对创新点1、3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与论文)2、5、9、1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谭达辉
排名:6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基于高效动态匹配策略的发动机动力输出控制理论模型,显著提高了动力系统输出效率。2、组织开展发动机的试制及验证,实现发动机所需要的性能。3、组织发动机与高效叉车的配套设计及配套确认,针对动力性、经济性及NVH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提高了发动机经济性能指标,有效支撑了叉车整车动力匹配技术的实施与应用。对创新点2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与论文)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从飞云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完成了多类项目产品叉车机电液控制方面相关工作,并在新型节能高效叉车整车传感测试、动力匹配等方面做了大量技术性和指导性工作,针对传统叉车液压系统动力分配不均、能耗高问题,设计应用了负载、液压阀、油泵等关键节点的传感点,建立了整车多方位动态反馈体系,提出基于动态反馈控制的液压流量分配方法,解决了整车液压系统动力最优化分配难题,有效降低典型产品能耗。对创新点2、4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论文)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功率船用齿轮箱传动与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排名第五, 证书编号:J-216-2-04
姓名:李明辉
排名:8
行政职务:试验检测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完成了多类项目产品叉车整车集成控制相关工作,并在新型节能高效叉车自适应动态鲁棒控制、多负荷感知信号特征提取及反馈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技术性和指导性工作,分析研究了叉车行走、堆垛、搬运工况中电液控制系统出现的参数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结合机械结构、动力、热、电液控制、振动噪声等模块相互作用机理及耦合机制,提出一种基于多工况协同的滑模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对创新点1、4 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发明专利)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唐宁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完成了叉车结构可靠性方面相关工作,并在新型节能高效叉车结构-部件-整体强度分析方面做了大量技术性和指导性工作,建立了叉车动力、起升、转向等关键系统结构部件的修正模型,结合显示动力学建立优化结果导向性函数单元法,通过递推结构的局部缺陷实现叉车关键子系统结构单元的可逆优化。对创新点3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5%。[旁证材料:知识产权(论文)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余跃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完成了叉车关键结构设计优化方面相关工作,在叉车数字化模型建立与CAE仿真方面做了大量技术性和指导性工作,对结构强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建立了叉车门架、车架、转向桥、热场、流场等耦合仿真模型,结合叉车多源噪声综合建模分析策略,分析进气系统、排气系统、顶棚等关键部位的噪声特征和主噪声辐射体的振动特征。对创新点3作出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5%。[旁证材料:知识产权(论文)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浙江大学作为该项目研究的组织和牵头单位,依托该单位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一流创新载体,全面负责该项目从立项、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路线到研究攻关的全过程,对本项目的创新研究做出了主要贡献。主要工作有:1、首次创建了基于负载敏感的叉车动力系统机电液集成设计方法。建立基于动态反馈的液压流量分配模型,建立动态传感反馈体系;首创了叉车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机电液集成回收技术,填补了叉车行业技术空白。2、提出了叉车动力系统瞬态特性分析及高效动力匹配优化策略。建立基于高效动态匹配策略的多参数匹配理论模型,综合叉车起步、举升、加速因子影响率,提出循环工况渐进动态匹配技术,突破了叉车与发动机稳态匹配的局限性。3、突破了叉车等强度保持结构-部件-整体的热流固逆向可拓重用分析技术。提出基于等强度设计的结构参数化分析方法,建立基于动力、起升、转向、液压、车身子系统的多场耦合逆向可拓重用分析模型,提出振动、噪声、热参数盲源辨识及提取技术,实现叉车举力密度提升10%以上,门架举升高度提高30%以上。4、建立了基于叉车信息反馈融合的大举力密度叉车族谱变型设计系统及试验平台。针对动力、转向、起升、控制等16个子系统的1300余个设计参数,提出客户需求参数化关联特征分析方法,建立族谱变型设计系统。

单位名称: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叉车研发制造集团,世界物料搬运设备行业前八强,国内市场占有率25%,销量占世界总销量7%,出口连续12年国内排名第一,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流技术创新载体,在该项目中的主要贡献有:1)完成了节能高效叉车主要车型的设计开发工作,实现了液压系统电液比例控制模块、负荷传感液压转向模块、操作安全模块等模块的功能导向设计;2)与浙江大学合作进行叉车关键系统的优化设计,实现了大举力密度高效率叉车轻量化与高起升技术的集成;3)对传动系统部件、进排气系统、液压系统、动力传递单元等动态分析,有效抑制因结构功能装配、动力匹配等造成的振动噪声及能量损耗,提高了产品的舒适性;4)针对叉车起升系统、行走系统、转向系统及整车接口模块完成典型部件的制造试验,实现了新型高效节能叉车的产品设计和优化。该项目成功实现了A、R、XF、X等系列425个规格30余万辆内燃叉车产品的研制,经济效益显著。成功应用于戴高乐机场、新加坡港、上海港、东方航空、中铁快运、解放军总后勤部、顺丰速运等单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单位名称: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内燃机研发制造企业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公司拥有一流研发团队和完善齐全制造、试验、检测装备,在该项目中的主要贡献有:1、提出以功率输出、扭矩输出、燃油消耗率、加速因子、举升反馈等参数为输入的匹配数学模型,研发完成动力性能自适应优化系统,突破了叉车动态匹配、发动机动力输出在线分配等关键技术,实现叉车动力系统、行走起升系统的最优化匹配。2、组织发动机与高效叉车的配套设计及配套确认,针对动力性、经济性及NVH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提高了发动机经济性能指标,有效支撑了叉车整车动力匹配技术的实施与应用。3、基于叉车动力匹配方法技术,完成动力匹配优化分析中发动机的性能指标试验,有效支撑了动力匹配技术的优化开发。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7#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0:26:36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16/111-4010.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机械组
项目名称:        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薄壁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在航空航天、核电、舰船、汽车、高铁等国家重点领域与国家重大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项目针对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成形中起皱拉裂、截面畸变、弯曲回弹等重大技术难题,展开了产学研用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创新与突破:(1)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皱裂技术;(2)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技术;(3)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大弯角回弹精准预测技术。项目自主研发了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成果在航空航天超薄壁高精度管件、大型舰艇钛合金管路系统、重载电力机车细长薄壁管和汽车用高性能制动管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突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技术封锁,成功替代进口产品。   项目技术经院士、科技成果专家组鉴定认为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大弯角回弹精准预测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制定国家与行业标准1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21项,发表SCI/EI论文65篇,应用项目成果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56.85亿元,新增利税4.01亿元,对提高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率与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张树有
排名:1
行政职务:研究所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项目总体设计,负责完成国家863 计划课题; 2.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皱裂、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技术等关键技术,发明了弯管机弯曲成形的柔性复合芯棒,研发了超薄壁管件弯曲芯棒设计分析软件、金属管件小弯径弯曲截面保形分析软件,对第1、2 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1-1-1、2-2-3、2-2-6~8、2-2-10~11、2-2-28~30; 3.负责完成项目技术在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等系列产品设计开发中推广应用; 4.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75%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排名第2,2011-J-216-2-05-R02
姓名:冯毅雄
排名:2
行政职务:研究所副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项目总体方案的制定,金属管件弯曲成形性能仿真分析; 2.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皱裂、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大弯角回弹精准预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对第1、3 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1-1-1、2-2-4~8、2-2-10、2-2-13、2-2-22、2-2-30; 3.负责研制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优化与性能实验集成平台; 4.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70%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排名第7,2011-J-216-2-05-R07
姓名:林伟明
排名:3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项目装备研发与技术实施; 2.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优化与性能实验集成平台技术等关键技术,对第2、4 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1-1-2~3、2-2-6~7、2-2-9、2-2-12、2-2-16~17、2-2-23、2-2-30; 3.研发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芯棒装置,开发了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系列产品; 4.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80%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陶杰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提出了薄壁金属管弯曲成形的防皱新方法,实现了超薄壁弯曲构件的整体成形; 2.提出了三维复杂弯曲成形过程的成形极限提高方法,实现了小弯曲半径复杂弯曲结构的精确成形,对第1、2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2-2-6~7、2-2-10、2-2-24~26; 3.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70%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蒋兰芳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皱裂、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优化与性能实验集成平台技术等关键技术,对第1、4 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1-1-3、2-2-6~7、2-2-9~10、2-2-30; 2.研发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抗皱模组,开发了数控弯管成套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系列产品; 3.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75%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郭训忠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 发明了内外加持弯曲保形成形方法,显著改善了薄壁管弯曲成形应力状态,实现了截面畸变有效调控; 2. 研发了具有多层结构的弯管多工步成形关键技术,实现了复合弯管的高性能制造,对第2、3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2-2-6~7、2-2-10、2-2-14~15、2-2-27; 3.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80%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光俊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参与研制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与性能实验集成平台,完成超薄壁金属管件弯曲装备性能试验和工艺优化,对第4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2-2-3、2-2-5、2-2-8~9; 2.应用项目技术开发的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在成飞航空铝合金管薄壁件精密加工中应用; 3.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85%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轻量化构件局部加载精确塑性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技术,排名第6,2016-F-30801-2-03-R06
姓名:王富兴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级高工
工作单位: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参与研发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工艺研究与实验验证工作,对第2、4 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2-2-6; 2.参与研发的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在鲁西化工装备有限公司装备中应用; 3.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80%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郑周
排名:9
行政职务:董事长兼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参与金属管件弯曲装备性能试验和工艺优化,对第4 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2-2-6、2-2-9; 2.参与研发的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在核电、舰船、航空等重点领域和型号用不锈钢及高温合金管材精密加工中应用; 3.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85%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飞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提出并实现了弯曲成形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优化与性能实验集成平台技术等关键技术,对第4 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2-2-5~6、2-2-30; 2.参与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等系列产品设计与研发; 3.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本人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90%以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基于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皱裂技术,形成了多模联动弯曲区域增稳抗皱裂成形工艺方法,自主研发了超薄壁管件抗皱裂新型芯棒模组。 2.基于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技术,建立了弯曲角度与弯曲半径相适应的管壁外侧切向载荷均衡加载与消减方法,自主研发了新型保形自适应抗扁装置。 3.基于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大弯角回弹精准预测技术,实现了复杂薄壁管件大弯角压边力分布优化,自主研发了超薄壁管件多点避让式连体主夹装置。 4.研发了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及产业化并推广应用。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1.负责完成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工作,对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成形理论、弯曲缺陷成因与回弹预测机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方案设计与性能分析等起到支撑作用。 2.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皱裂技术、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技术、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大弯角回弹精准预测技术,发明了弯管机弯曲成形的柔性复合芯棒,研发了超薄壁管件弯曲芯棒设计分析软件、金属管件小弯径弯曲截面保形分析软件、金属管件弯曲成形回弹预测软件。 3.研制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与性能试验集成平台,构建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设计知识库,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与性能试验平台集成技术。 4.参与设计研发了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

单位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单位贡献:1.提出了薄壁金属管弯曲成形的防皱新方法以及内外加持弯曲保形成形方法,显著改善了薄壁管弯曲成形应力状态,实现了截面畸变的有效调控,实现了超薄壁弯曲构件的整体成形。 2.提出了三维复杂空心件弯曲成形极限提高方法,研发了具有多层结构的弯管多工步成形关键技术,实现了小弯曲半径复杂弯曲结构以及系列复合薄壁弯管的高性能制造。 3.参与设计研发了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

单位名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贡献:1.应用项目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与性能试验集成平台,实现了超薄壁金属管件弯曲装备性能试验和工艺优化。 2.应用项目技术开发的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在成飞航空铝合金管薄壁件精密加工中得到成功应用。

单位名称: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应用项目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多工况制备工艺与性能试验集成平台,实现了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性能试验和工艺优化。 2.应用项目技术开发的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在核电、舰船、航空等重点领域和型号用不锈钢及高温合金管材精密加工中得到成功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8#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0:39:2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17/902-4002.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动力电气与民核组
项目名称:        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提名单位: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提名单位意见:        开发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技术对进一步提升燃煤发电效率、减少煤炭消耗、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组历经十余年的持续攻关,攻克了二次再热燃煤电站设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研制、成套自动控制系统、调试运行及污染物处理等系列难题,首次将两级再热蒸汽参数提升至610℃以上、容量提升至1000MW级,形成了新一代高参数大容量二次再热发电自主成套技术体系,建成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性能指标全面优于国内外同期燃煤机组水平,供电煤耗达266.3g/kWh,比国内最先进一次再热机组低6.3g/kWh。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18项、软件著作权21项、标准13项、论文75篇;获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国际能源署认为该工程机组是国际上发电效率最高的燃煤发电机组。成果已应用于21台660MW和1000MW燃煤发电机组,近三年新增产值193.1亿元,实现利润22.6亿元,可实现节约标煤363万吨/年,二氧化碳减排1016万吨/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我国燃煤发电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经审阅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全部内容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经公示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高嵩
排名:1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体负责:制定研究二次再热机组的整体方案与技术路线,全面组织实施了项目的研究工作。是创新点1和3的核心贡献者,对创新点2和4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二次再热机组三级旁路全程自动控制和多级回热系统的控制保护方法,是二次再热三级旁路控制技术主要发明人,旁证材料:附件4.1.31,4.1.35,4.3.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1年 “实现无燃油燃煤电厂的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姓名:赵洁
排名:2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项目总体思路及立项设计、创新内容的提出、技术方案制定、组织协调、质量监控、组织重大技术问题攻关和把关等工作,成功实现了示范机组顺利投产发电;对创新点1和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发表学术论文(附件4.3.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黄迪南
排名:3
行政职务:董事长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申能(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机设备开发总体方案确定及推进实施负责:是上海电气主机设备方案的总负责人,项目推进实施总负责人,参与并负责项目策略的制定,参加能源局组织的项目总体方案的确定与评审。对创新点1和2有贡献。旁证材料:发表学术论文(附件4.3.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阳光
排名:4
行政职务:总经理助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协助项目负责人研究制定二次再热机组的整体方案与技术路线,全面组织实施了项目的研究工作。是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参与提出了二次再热机组三级旁路全程自动控制和多级回热系统的控制保护方法,是二次再热控制技术主要发明人,旁证材料:发表学术论文(附件4.3.10,4.3.15,4.3.1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陈仁杰
排名:5
行政职务:(原)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作为华东电力设计院所承担课题的总负责人以及国电泰州电厂二期课题依托工程的主管总工,负责课题的立项,确定课题的目标、总体技术方案和主要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组织并指导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推动研究成果在国电泰州二期工程中的应用。是创新点1和2的主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获发明专利(附件4.1.1,4.1.4,4.1.6,4.1.7),发表学术论文(附件4.3.2-10,4.3.12-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排名第十一,证书号:2007-J-217-1-01-R11; 2、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系统优化与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排名第六,证书号:2011-J-217-2-02-R06。
姓名:黄瓯
排名:6
行政职务:总裁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牵头项目主机方案审查,负责项目进度管控:具体牵头参与了项目立项、牵头参与了能源局组织的项目主机方案的确定与审查,对上海电气主机方案的执行进度进行总体管控。对创新点2和1有贡献。具体参与锅炉总体方案与汽机总体方案。旁证材料:附件3.9,4.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人员名单排名第十四,2007-J-217-1-01-R14)
姓名:张世山
排名:7
行政职务: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家能源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效率低排放的超600℃百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第六课题《二次再热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关键技术工程示范》的课题研究工作。组织重大技术方案的评审工作,策划成立二次再热相关控制策略的研发工作组,为首台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在泰州电厂顺利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创新点1、3和4有贡献。旁证材料:发表技术论文(附件4.3.11,4.3.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孙锐
排名:8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执行分负责人:参与“二次再热机组热力系统优化与集成”子课题总体方案研究和实施计划的制定,在课题研究及实施过程中,进行组织、协调及关键技术的决策,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4.1.3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丘加友
排名:9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锅炉开发总体负责与执行管控:作为项目锅炉的总负责人,全面组织实施了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二次再热锅炉的整体方案与技术路线的执行进行管控。对创新点2做出了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3.9,4.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杨宏强
排名:10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家能源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担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效率低排放的超600℃百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第六课题《二次再热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关键技术工程示范》的课题负责人,领衔开展多项二次再热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参与项目立项及执行过程中总体方案及主机方案的确定和评审,为首台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在泰州电厂顺利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创新点1、3和4有贡献。旁证材料: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4.1.37),发表技术论文(见件4.3.11,4.3.17,4.3.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赵虎
排名:11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设计院发电工程设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主持并组织开展了世界首台100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系统优化与集成研究,及时落实二次再热示范工程的前期策划和设计工作,协调解决研发和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保证了这一重大项目研发和工程设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对创新点1做出了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3.9,4.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徐雪元
排名:12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锅炉总体方案负责人:负责对二次再热锅炉总体技术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组织重大技术问题攻关等工作。首次提出了二次再热挡板调温塔式锅炉的解决方案、突破传统的受热面布置理念,提出了复合式受热面布置技术,解决了二次再热的蒸汽参数提升后受热面安全性与汽温调节灵活性的匹配难题。是创新点1和2的主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获发明专利3项(附件4.1.2、4.1.3、4.1.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韩宾
排名:13
行政职务: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方案立项及主机方案制订:参与并负责项目立项及执行过程中总体方案及主机方案的确定和评审,具体负责上海电气主机部分与总体设计等方面的协调与制订。对创新点1和2有贡献。旁证材料:发表学术论文(附件4.3.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杨勤
排名:14
行政职务:部门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研究制定二次再热机组的整体方案与技术路线,组织实施示范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实施方案设计与建设管理。对创新点1有贡献。旁证材料:发表学术论文1篇(见附件4.3.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何阿平
排名:15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汽轮机立项总体方案负责人:负责对汽轮机总体技术方案制定、组织协调、质量监控、组织重大技术问题攻关和把关等工作。是创新点1和2的主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4.1.38),发表学术论文(附件4.3.2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超临界600MW火电机组成套设备研制与工程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4(2008-J-237-1-01-R04)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主持制定了基于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一体化的技术路线与研究目标,全面负责项目各阶段的实施,组织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2)提出了研发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的整体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3)确定了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示范工程建设、调试、运行方案; (4)建立了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工程管理及推广应用体系; (5)分析了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性能特点,提出自动控制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 (6)围绕项目需要,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系统; (7)开发了废水零排放等环保技术。 是创新点1和3的核心贡献者,对创新点2有重大贡献。

单位名称: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负责二次再热机组容量和蒸汽初参数选择研究的评审; (2)负责热力系统优化等研究的评估工作,提高了百万二次再热机组的热经济性; (3)负责二次再热机炉辅机选型、国产化研究及材料配置的评估工作; (4)参与汽轮发电机组基座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和评估工作,确保了百万二次再热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对创新点1和2有贡献。

单位名称: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承担项目的锅炉及汽机、配套系统的研制并参与项目整体方案的确定; (2)重点确保主机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顺利进行; (3)经投运验证,整个机组的投运达到了预期效果,达到一流水平。 是创新点2的核心贡献者,对创新点1和3有贡献。

单位名称: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负责项目依托工程--泰州电厂二期工程的具体实施,组织百万千瓦二次再热关键技术的攻关,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2)牵头组织了二次再热相关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组织重大方案的评审工作; (3)组织制定了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示范工程建设、调试、运行方案; (4)建立并应用了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工程管理体系。 是创新点4的核心贡献者;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单位名称: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作为总体设计院,负责完成了百万千瓦二次再热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技术总体技术路线设计及机组型式和参数的选择; (2)负责完成了百万千瓦级二次再热燃煤机组热力系统的设计; (3)负责完成了百万千瓦级二次再热燃煤机组弹簧基座的设计,解决了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轴系长稳定性难题; (4)围绕“二次再热”这个核心技术,提出并完成了“五大类”“十六大”节能减排优化集成创新技术,该集成技术内容涵盖回热系统拟定、辅机优化选型、降低厂用电率措施、控制优化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并对今后新建和存量机组的建设均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是创新点1的核心贡献者,对创新点2和3有贡献。

单位名称: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参与项目主机锅炉及配套部分的开发与确定,承担项目锅炉及配套系统的制造; (2)重点确保主机锅炉及配套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顺利进行; (3)经投运验证,使整个机组的投运达到了预期效果,达到一流水平。 是创新点2的核心贡献者。

单位名称: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开展了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研发、系统调试与投运的研究工作; (2)研制了百万千瓦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自动控制系统; (3)提出了二次再热机组自启停控制技术。 是创新点3的核心贡献者。

单位名称: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参与项目主机汽轮机及配套辅机部分的开发与确定,承担项目汽机及配套辅机系统的制造; (2)重点确保汽轮机及配套辅机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顺利进行; (3)经投运验证,使整个机组的投运达到了预期效果,达到一流水平。 是创新点2的核心贡献者,对创新点1和3有主要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开发了二次再热机组燃烧侧的火焰特性在线监测技术; (2)发展了燃烧侧气固流场组织策略,以匹配二次再热受热侧的动态响应; (3)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锅炉效率优化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方案。 对创新点2有贡献。

单位名称:华北电力大学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 (1)开展了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全激励仿真机的建模、支撑平台的研发、系统调试与投运的研究工作; (2)建设了百万千瓦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全激励仿真机平台; (3)提出了二次再热机组基于内部模型的凝结水节流调节优化控制系统。 对创新点3有贡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49#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0:44:59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20/000-4012.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
项目名称:        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平台
提名专家:       
姓名:林惠民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计算机软件
提名专家意见: 软件需求规约是制约行业软件开发的瓶颈之一,其主要原因是领域知识和软件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将领域知识编码和软件控制逻辑编码混在一起,加大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 该项目研究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软件,属于软件工程和知识工程交叉的前沿技术领域。该项目阐明了将软件中领域知识成分从行业软件开发中分离出来的必要性,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知件”概念并将其作为分离领域知识和实现知识模块化的载体,提出并设计了进行知件推理以及实现知件和软件控制逻辑交互的知识中间件,建立了基于知件的软件系统架构,实现了领域知识和软件控制逻辑的分离,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度。 为了支持知件的有效开发和知识的高效推理,该项目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包括实现不同类型知识动态获取的自动化方法,突破了知识获取的瓶颈;提出了知识一致性检查和消解的统一策略、知识查询约简算法、以及知件融合和知识编排方法,能高效支持复杂问题求解。 基于上述解决方案和技术,该项目研制了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和知识服务平台,取得了包括发明专利、论文、著作等在内的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方法和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几十家企业得到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我国软件技术的进步。 特此郑重提名该项目参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姓名:吕建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计算机软件
提名专家意见: 普适智慧社会人机物融合应用场景下,智能化软件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需求。如何高效开发智能化软件是目前软件工程面临的挑战。 该项目提出了“知件”的概念以实现软件中知识成分的分离,形成面向任务和场景的独立知识模块,并通过知识中间件机制实现知识模块和软件控制逻辑的动态无缝集成。为了系统地支持这种方案的实现,该项目发明了不同种类知识的获取技术,确保知件的有效开发。提出了包含知识融合和知识编排的知件组合技术,并在知识一致性维护和推理查询约简方面给出了系统化的方法,支持高效的知识推理,保证知识的有效利用。该项目还根据典型应用场景,提出并规范了多种基于知件的软件知识服务模式。总之,该项目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方法,并发明了支持基于知件的软件系统开发的一整套关键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原创性和系统性。 基于上述技术,该项目⾃主研发了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以及面向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为基于知件的智能化软件高效开发提供了先进的基础⼯具。该项目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移动互联内容监管、健康医疗知识服务、在线知识社区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实际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软件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化软件的发展。 鉴于此,特郑重提名该项目参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姓名:刘明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微电子学
提名专家意见: 项目组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基于知件的智能化软件体系架构,并提出了不同类型知识的知件开发方法,为智能化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该项目还针对一系列典型应用场景,提炼出基于知件的软件知识服务模式,形成了基于知件的智能化软件的开发和部署的技术途径。成果在十几个行业近70家企业中得到实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部分成果曾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在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并在基于知件的按需知识模块动态创建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曾获得2013年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优秀奖,和2018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特推荐该项目参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金芝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体和实施负责人,制定总体战略,组织协调项目路线。获8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附件8.1],合作专著2部[附件9.2,9.3],合作发表20余篇代表性论文[附件9.1],进行知件技术实验研究。对技术创新点1-3以及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的确定均有重要创新性贡献: 【技术创新点1】提出并实施基于领域建模的软件工程方法,合作发明基于知件和知识中间件的系统架构,负责研制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点2】合作提出多项知识按需自动获取方法 【技术创新点3】提出知识模型融合方法以及基于度量决策的知识一致性维护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陆汝钤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体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制定总体战略,组织协调技术路线。撰写和合作撰写专著2部[附件7.2,9.2],是10余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附件9.1]。对技术创新点1和3有重要创新性贡献: 【技术创新点1】是知件和知识中间件概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提出知件工程模型,提出并实施基于领域建模的软件工程方法,揭示领域知识在软件开发中重要地位和独立编码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系统架构 【技术创新点3】提出了知识科学的范畴论观点,并进而提出了基于进程演算的知件编排方法,为基于知件的复杂问题求解提供了理论基础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马专家系统开发环境,个人排名1,电-2-010-01)。
姓名:张霞
排名:3
行政职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领域拓展和应用推广负责人,制定并组织协调技术应用推广战略和路线。获3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附件8.1],带领团队开发平台产品,获1项核心软件著作权[附件1.3]。对技术创新点1有贡献,对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和应用推广有重大贡献: 【技术创新点1】参与研制了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 【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和应用推广】负责研制了面向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带领团队分析和提炼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并负责在累计近70个企业进行实施,推进了知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OpenBase,个人排名2,J-220-2-08-R02) 2)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分布式多媒体信息支持平台及应用系统,个人排名4,01-3-019-04)
姓名:李戈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核心骨干。获6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附件8.1],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附件7.7,8.1],是10余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附件9.1],对技术创新点1和2以及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均有重要贡献: 【技术创新点1】参与研制了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点2】提出并设计了知件载体,合作发明了知件的多种按需自动获取方法,提出了知件库管理方法,研制了多项知件获取和知件库管理工具原型 【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对知件技术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进行了实验性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张松懋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核心骨干。是10余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附件9.1],对技术创新点1和3均有重要贡献: 【技术创新点1】提出并实施了基于知识的软件开发方法,展示了领域知识在软件开发中重要地位和独立开发的可行性 【技术创新点3】提出并设计了本体匹配算法并研制了相应工具,提出了本体知识的高效推理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赵立军
排名:6
行政职务:事业部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骨干。获3项中国授权技术发明专利[附件8.1]。 对【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和应用推广】有重要贡献: 1)        参与分析并提炼多种知识服务应用需求,提出并实施知识服务解决方案 2)        负责完成面向熙康健康知识服务的实施,为东软熙康完成熙康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保障,在熙康健康知识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起重要作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崔朝辉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骨干。 对【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和应用推广】有重要贡献: 1)        参与分析和提炼基于知识的知识服务应用需求 2)        是东软Saca DeepCogni知识服务平台产品经理,负责知识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 3)        结合东软Saca DeepCogni知识服务平台,提出知识服务解决方案,负责关键技术的推广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邹存璐
排名:8
行政职务:产品总监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骨干。获1项授权技术发明专利[附件7.4],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附件6.11]。 对【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和应用推广】有重要贡献: 1)        参与分析和提炼知识服务应用需求 2)        提出并实施知识服务解决方案,负责基于知件的知识推荐等技术推广和行业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牟克典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骨干。是8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附件9.1]。 对【技术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系统性地研究了不一致知识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度量决策的知识模块一致性维护的完整理论、技术和算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平安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骨干。获2项中国授权技术发明专利[附件8.1]。 对【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和应用推广】有重要贡献:负责进行“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在医疗领域和企业知识管理领域等推广,参与设计和实现了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平台。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北京大学
单位贡献: 北京大学长期从事软件工程和领域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为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对该项目研究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实验条件和工作实践等提供保障,积极推动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承担成果鉴定、专利申请、软件登记等相关工作。 作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完成项目基础原理和方法的研究,负责项目核心技术的需求调研和技术规划,负责并组织实施项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部署。主要贡献如下: 1)在【技术创新点1】中,提出并实施基于领域建模的软件工程方法,发明基于知件和知识中间件的软件系统架构,提出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平台架构,负责研制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服务平台 2)在【技术创新点2】中,提出并设计了知件载体,发明了知件的多种按需自动获取方法提出了知件库管理方法,研制了多项知件获取和知件库管理工具原型 3)在【技术创新点3】中,系统性地研究了不一致知识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度量决策的知识模块一致性维护的完整理论、技术和算法 4)是2部专著和20余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单位,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组织项目合作单位推广项目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应用成果,对技术创新点进行实践验证,获专利普通(非排他)许可费900万元。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单位贡献: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长期从事知识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对研究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实验条件和工作实践等提供保障。 在项目中,提出总体设想和制定总体战略,组织协调技术路线实施。主要贡献如下: 1)在【技术创新点1】中,是知件和知识中间件概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提出知件工程模型,提出并实施了基于领域建模的软件工程方法,展示了领域知识在软件开发中重要地位和独立开发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平台架构 2)对【技术创新点3】中,提出了知识的范畴论观点和基于进程演算的知件编排方法,为基于知件的复杂问题求解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并设计了本体匹配算法并研制了相应工具,提出了本体知识的高效推理方法 3)是2部专著和20余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单位。

单位名称: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具有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智能互联产品、平台产品以及云数据服务产品的研发与交付经验。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该成果研究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实验条件和工作实践等提供保障。 是项目技术领域拓展和应用推广单位,制定并组织协调技术应用推广战略和路线。主要贡献如下: 1)在【技术创新点1】中,参与提出并研制了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 2)在【知识服务方案和应用推广】中,提出并研制了面向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分析和提炼出多个领域几十个场景的知识服务应用需求,提出基于知件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在近70个企业实施知件技术的应用,累计合同额超3.2亿元,推进了基于知件的智能化软件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是4项授权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的权利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50#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0:48:5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20/602-4030.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
项目名称:        网络多媒体内容安全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系统及装备
提名单位:        中国科学院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以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研究从技术上发现、处理和防范网络多媒体信息相关的各类安全问题,如暴恐、色情等敏感内容的传播和非法煽动性言论的散布等。项目提出了基于原始图像和肤色图像双通道瀑布卷积神经网络的色情图像视频识别技术、基于多线索深度学习的暴恐视频识别技术、基于共生关系的多模态语义融合识别技术和基于多媒体语义关联分析的舆情分析技术等;形成了一整套原创性的互联网多媒体内容安全智能监测核心关键技术。该项目开发的便携式手机暴恐视频检测装备、网络异质媒体监测系统产品、网络直播智能监控系统和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平台已经在许多公安、网信办、网络监管、政法委、宣传部等政府机构以及腾讯、央广视讯等企事业单位得到部署,在十九大、G20 峰会、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厦门金砖、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亚欧博览会、大运会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目的部分技术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以及中国专利优秀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胡卫明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为项目负责人,是项目主要关键技术(即基于原始图像与肤色图像双通道神经网络的色情图像视频识别、基于多线索深度学习的暴恐图像视频识别、互联网社区话题发现等)的第一完成人,是相关系统产品的设计者之一,是核心发明专利(主要知识产权)1、2、3、4、5、7、8和10的第一发明人,对第1、2、3、4技术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2、3、11、31、32、33、54、55、5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兵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基于原始图像和肤色图像的双通道神经网络的色情图像视频识别技术与多线索深度学习的暴恐视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发表了多篇体现项目技术先进性的学术论文,是便携式手机暴恐视频检测装备、网络异质媒体智能监测系统产品和网络直播智能监控系统产品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是核心发明专利(主要知识产权)2、8和10的主要发明人之一,主要对第1、2技术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2、6、7、8、9、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滕达
排名:3
行政职务:董事长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网络多媒体数据的高效获取与存储以及暴恐视频检测技术的研发,是便携式手机暴恐视频检测装备与网络舆情分析监测系统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核心发明专利(主要知识产权)6的第一发明人,对第2、4 技术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4、15、16、17、18、19、20、21、22、26、27、49、50、51、52、5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杜翠兰
排名:4
行政职务:处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级高工
工作单位: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融合行为数据和网络结构上下文的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设计了融合领域知识的特定主题文本智能识别技术框架,是核心发明专利(主要知识产权)9的第一发明人,对第 4技术创新点有重要贡献。【附件34、35、36、43、44、4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乔晓东
排名:5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网络多媒体数据抓取技术和网络资源政治与政策性问题的内容审核技术的研究。对第3技术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扬曦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特定主题文本信息识别和多媒体内容理解与分析算法设计与实现。对第2、4技术创新点有重要贡献。【附件11、34、35、36、43、44、4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周玉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项目中主要从事文本语义理解、社会情感分析及其在舆情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对第4技术创新点有重要贡献。【附件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吴偶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天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了网络多模态敏感内容的融合识别、社会情感挖掘与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设计和实现了部分关键算法,是核心发明专利(主要知识产权)1、3、4、5和7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对第3、4技术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3、31、32、33、46、4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余昊楠
排名:9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北京联创拓值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便携式手机暴恐视频检测装备、网络异质媒体监测系统产品和网络直播智能监控系统产品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对第2技术创新点有重要贡献。【附件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原春锋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敏感短视频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第2技术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单位贡献: 本单位作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负责项目主要关键技术的攻关以及项目核心技术的应用推广。本单位提出了基于原始图像和肤色图像双通道深度神经网络的色情图像视频识别、基于多线索深度学习的暴恐图像视频识别和基于多模态信息共生关系的贝叶斯语义融合识别方法,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复杂上下文结构的多媒体数据的内容理解难题上取得了突破。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110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获得43项授权发明专利,组织了便携式手机暴恐视频检测装备、网络异质媒体智能监测系统产品和网络直播智能监控系统产品的研发,将项目的多媒体内容分析等核心技术应用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太原市公安局、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星潮闪耀移动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央广视讯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任子行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公安、反恐、网络监管等多个行业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应用单位的业务水平,对推动行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单位名称: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本单位作为项目第二完成单位,负责研发基于多线索融合的暴恐视频检测技术、基于多媒体语义关联分析的舆情分析技术及系统。针对网络内容数据稀疏与低质量的特点,创建了用户频率-倒排线索用户频率模型,将行为数据和网络结构上下文融入到内容舆情的模式分析中,进而实现网络内容的视频相似性匹配和社会情感分析等功能。本单位负责开发了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平台和反恐利剑暴恐音视频查缉设备,为公安、网信办、政法委、宣传部等政府机构以及腾讯、华为等企事业单位提供舆情大数据监测与分析服务和手机不良信息检测服务;在G20 峰会、厦门金砖、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亚欧博览会、大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单位名称: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单位贡献: 本单位在文本信息的准确快速识别方面,提出融合领域知识的特定主题文本智能识别框架,并研究构建了目标领域知识库,有效提升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领域的文本信息发现能力;在群体信息的获取方面,构建了一种利用链接关系、用户群组关系等结构化信息的多线索融合决策技术,创建了一种信息安全相关的特定信息发现手段;在国际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获得 5 项发明专利。本单位积极推广项目成果,将项目成果推广至三十余个省级分中心、北京市公安局、广东省公安厅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国家及地方的网络内容安全提供保障,利用项目技术发现的特定信息在国家多个重大活动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得多个部门的感谢及相关领导的批示,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

单位名称: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本单位利用项目技术建立本单位的数字资源的审校流程,进一步提高本单位产品质量。在资源整体质量、合法性的审查合格的基础上,着重审查政治和政策性问题、版权问题等敏感问题,审核资源的思想政治倾向、是否符合党和国家出版政策规定等方面内容,对限制性问题等方面内容进行审核。项目技术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服务于1100 多万个人注册用户和8 万多机构用户,日均网站100 多万页面浏览量和20多万独立访客量。

单位名称:北京联创拓值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本单位是项目中便携式手机暴恐视频检测装备、网络异质媒体监测系统产品和网络直播智能监控系统产品的主要开发单位之一,也是这些产品的推广与销售的主要参与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5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1:01:1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21/119-4016.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土木建筑组
项目名称:        人居环境评价科学架构与技术及其应用
提名单位:        广东省
提名单位意见:        吴硕贤院士团队申报的“人居环境评价科学架构与技术及其应用”项目,是经过近三十年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应用的较为成熟的科技成果。该项目建立了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开拓了基于后评价的人居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新方向,其主要技术创新性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以“厅堂响度评价新理论及三维视听一体化”为代表的方法与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国际上长期未能解决的厅堂响度评价的难题,居国际领先的地位。该项目的技术方法成果已应用于高铁站、超高层建筑等大型公建、住宅、大学校园及城市环境更新等工程建设领域,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技术特色体现在以科学的后评价方法增进建设项目决策、设计和管理运行的科学性,促使我国建筑使用后评价成为建设程序全周期闭环中新增加的重要一环,对避免城市和建筑设计中过多地依赖主观经验性、增进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项目在建筑学领域形成较为显著的引领效应,对推进建筑学科的科技进步,落实以人为本的国家建设方针,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广东省土木建筑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鉴于该项目技术方法的创新性较为突出,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特此提名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吴硕贤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主持实施了四城市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调查。提出本项目的第一创新点及第三创新点:创立人居环境后评价的科学架构;建立音质评价的新理论;指导研发三维视听一体化评价新技术。本人在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本人总工作量的70%,是本项目主要研究思想的提出者和指导人,在本项目相关领域发表论文33篇,被三大索引收录10篇,承担了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078328)和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589105)项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朱小雷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结合课题研究及使用后评价实践,独立提出本项目的第二创新点:建立量化与质化多元复合的人居环境主观评价技术体系,并提出主观评价在设计前期研究、使用后评价和设计理论研究等三种应用层面的技术策略。支持本人创新点的主要论著:《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本人在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本人总工作量的80%,发表相关论文23篇,出版专著2部,指导硕士论文8篇,知识产权证明2件。承担涉及保障房适老性设计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51178186)。将使用后评价成果应用于多项建筑设计工程实践。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陈建华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结合博士论文研究,系统实施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东莞、顺德、惠州、肇庆等城市休憩广场的使用后评价,完成本项目的第四创新点中的一项内容:总结出珠三角地区休憩广场使用人群的行为及环境心理的若干规律,归纳出若干人性化设计导则。支持该创新点的论著:“陈建华.珠江三角洲地区休憩广场的环境及其行为模式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本人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80%,发表相关论文5 篇,出版著作1部,将使用后评价的成果应用于多项建筑设计工程实践中。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郭昊栩
排名:4
行政职务:第五设计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结合博士论文研究,实施岭南地区高校教学建筑使用后评价,独立完成本项目的第四创新点中的一项内容:总结出岭南高校教学建筑使用人群的行为及环境心理的若干规律,归纳出若干人性化空间设计新模式和设计导则。支持该创新点的论著:《岭南高校教学建筑使用后评价及设计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本人在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80%,发表相关论著10 篇,承担涉及保障房设计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51278913),将使用后评价的成果应用于多项建筑设计工程实践中。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沈中伟
排名:5
行政职务:院党委书记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结合课题研究,完成了本项目的第四创新点中的一项内容:指导开展了铁路大型客站后评价体系研究,利用POE方法调研了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等铁路客站的使用情况,提出了铁路大型客站后评价体系理论,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与数理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并提出了铁路大型客站建议性设计导则,对铁路客站的换乘、集散、商业等空间与人的行为模式、空间形态与行为互动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空间环境设计及后续优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充分提升了新客站设计的环境品质,同时促进了铁路客站设计的动态反馈与优化。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黄翼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构建了“高校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文本大数据挖掘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方法”,开发了“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大数据分析系统”软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发表论文5篇,软件著作权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5150819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朔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本项目的第3创新点中的一项内容,研究厅堂虚拟视觉及听觉仿真技术,开发虚拟厅堂视听一体化座位选择系统,并应用于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费拉拉歌剧院的厅堂视听效果主观评价测试。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发表期刊论文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劲鹏
排名:8
行政职务:筑景院院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参与杭州、厦门、南京及温州等四城市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的部分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本人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与项目主持人一起发表相关论文5 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三明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参与杭州、厦门、南京及温州等四城市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的部分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本人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发表相关论文8 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崔叙
排名:10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结合课题研究,完成了本项目的第四创新点中的一项内容:参与了铁路大型客站后评价体系研究,利用POE方法调研了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等铁路客站的使用情况,完善了铁路大型客站后评价体系理论;建立的铁路大型客站建议性设计导则,对指导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用地与建筑规模控制、配套商业开发以及客站空间环境设计具有积极作用,以保障铁路客站建筑整体环境质量的提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华南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和第二、三、四、六、七完成人所在的单位,全力支持本项目组的科研创新工作,为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保障,全力支持进行本项目论文的写作、总结与发表工作。全力支持本项目的奖项申报工作。

单位名称:西南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主要完成人在西南交通大学工作期间,参与完成了本项目的部分调研与数据分析工作,并开展了铁路大型客站后评价体系研究,针对我国大型铁路客站进行现场调研,并对铁路客站的换乘、集散、商业等空间与人的行为模式、空间形态与行为互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其空间环境设计及后续优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主要完成人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078328)和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589105)的部分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52#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1:05:35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21/111-4004.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土木建筑组
项目名称:        复杂应力环境下深厚软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支持,历时15年对复杂应力条件下深大基坑开挖的安全及对周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该项目首次研究了基坑施工全工况下真实应力路径、城市核心区基坑周边动态交通荷载等因素下深大基坑的受力变形机理,从而将基坑设计从静态荷载设计方法推进到考虑应力状态变化和坑边动荷载的新阶段。基于高效精细化逆作法施工技术、既有保护建筑原位增设地下室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国家级工法。首创长短围护桩组合围护结构和支腿式地下连续墙组合围护结构。项目整体成果形成了深大基坑绿色、精细化、微扰动开挖技术体系。 该项目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形成国家级工法2项、省级工法8项,获批发明专利50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3本、地方标准7本,出版专著6本,发表论文161篇(其中SCI论文47篇,EI论文60篇),获批软件著作权15套。培养了多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研究生。 该项目成果应用于杭州东站枢纽、杭州G20主会场、上海500千伏世博地下输变电站跃层逆作基坑施工、上海迪斯尼管理中心上下同步逆作施工、江苏省财政厅保护建筑增设8层地下车库等重大工程,在地下空间开发及城市更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节约工程造价8亿元以上。形成的国家、省级工法及编制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显著推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徐长节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提出总体研究思路,组织项目实施,负责研究基坑施工全工况下真实应力路径、城市核心区基坑周边动态交通荷载等因素下深大基坑的受力变形机理、研发长短桩工法。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专著4本,获批省级工法1项,授权专利6项,在本项目中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0名。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长期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技术及应用、排名第四、2013-J-22102-2-01-R04
姓名:龙莉波
排名:2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协助项目立项、研究大纲、技术路线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高效精细化逆作法施工技术、既有保护建筑原位增设地下室技术等核心技术体系,并形成国家级工法。授权专利10余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刘兴旺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总工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协助项目筹划、立项、研究大纲、技术路线的制定与实施。开展地下工程绿色支护设计与施工研究,创立了复杂环境下软土分级支护系列技术,研究了支腿式地连墙受力机理及设计方法。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编工程建设标准5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应宏伟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主要参与者。负责有限土体土压力理论及施工全过程的软土深大基坑支护结构三维计算方法研究,在本项目中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培养指导博士生1名、硕士生7名。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石钰锋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长短桩工法的现场试验与研发工作,授权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胡琦
排名:6
行政职务:常务副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主要参与者,协助研发长短桩工法及分级支护技术,进行现场试验验证工作及核心技术推广,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授权专利10余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谭勇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主要参与者,负责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变形机理理论研究及相应工程应用推广,系统地开展了软土地区基坑环境影响的监测与分析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武思宇
排名:8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复杂应力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全过程控制技术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推广工作,协助研发支腿式地连墙工法,获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陈其志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基坑边动荷载作用下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变形机理研究,参与开发长短桩工法,发表论文10余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汪思满
排名:10
行政职务: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逆作法基坑施工技术研究,进行现场试验,获批发明专利8项。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负责主持本项目总体论证、制定技术研究路线、策划课题分解,负责本项成果的验收与鉴定。负责研究基坑施工全工况下真实应力路径、城市核心区基坑周边动态交通荷载等因素下深大基坑的受力变形机理研究、研发长短桩工法。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单位名称:华东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项目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协助项目筹划、立项、研究大纲、技术路线、室内外试验。参与长短桩工法的现场试验与研发工作。

单位名称: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协助项目筹划、立项、研究大纲、技术路线。提出了高效精细化逆作法施工技术、既有保护建筑原位增设地下室技术等核心技术体系,并形成国家级工法2项,市级工法7项。培养了一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单位名称: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单位贡献:开展地下工程绿色支护设计与施工研究,创立了软弱土明挖地下空间绿色支护系列技术,并在浙江省内大力推广相关技术,编制地方技术标准多部。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
单位贡献:负责复杂应力环境下深厚软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技术的理论及试验研究,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

单位名称: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负责复杂应力环境下深厚软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推广实施,协助研发长短桩工法及分级支护技术,获批多项专利技术。

单位名称: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负责复杂应力环境下深厚软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推广实施,协助研发支腿式地连墙工法,获批多项专利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53#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1:43:4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35/000-4018.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组
项目名称:        基于分子影像的在体可视化研究与应用
提名专家:       
姓名:陈霖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生物物理
提名专家意见: 我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材料,审查了完成人资格,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分子影像是 21 世纪新兴交叉学科,分子影像能在细胞分子水平实时、动态、在体监测生理病理变化,是实现精准医学的重要支撑技术。该项目以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分子影像关键技术为切入点,与完成单位经过紧密合作与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了儿童癫痫、认知障碍等脑疾病与脑功能的在体可视化示踪评估新技术,显著提高疾病的精确诊断和治疗评价水平;研发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系统,构建了分子影像介导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实现疾病诊治一体化。该项目成果显著提升了分子影像在体可视化的研究水平,为多角度研究疾病机制、实现精准诊治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该项目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有国际影响力SCI收录论文108篇,5次获得期刊配发国际权威专家专题评述论文,正面高度评价;项目成果在13家医院和2家企业推广应用,该项目主要成果获2018年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公示结束)。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具有很强的特色和创新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推动了我国分子影像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姓名:段树民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细胞生物学
提名专家意见: 我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材料,审查了完成人资格,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重大疾病精准诊治对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有着迫切需求。针对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仅显示解剖结构的局限,该项目在国家科研项目支持下,经过多年协同攻关,创新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基于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分子影像的系列创新成果:(1)建立了儿童癫痫、认知障碍等脑疾病与脑功能的在体可视化示踪评估新技术;(2)构建了分子影像介导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实现精准诊治一体化;(3)研发了血脑屏障通透性调控新方法,有效提高脑部药物靶向递送效率。基于以上创新成果,研发出针对重大疾病的在体分子影像可视化及诊治一体化技术体系。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108篇,获2018年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公示结束)1项。成果被评价为“建立了有效的重大疾病精准诊治评估、药物递送新方法、移植干细胞在体影像示踪技术,取得了突出成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等。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分子影像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大幅促进了我国分子影像的技术进步。
姓名:丛斌
工作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提名专家意见: 我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材料,审查了完成人资格,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通过分子影像实现精准诊治是重大疾病防治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医学影像技术难以满足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治需要。该项目经过多年攻关,在PET分子影像的疾病分析诊断与评估方法、治疗干细胞示踪技术、分子影像探针研发以及诊治一体化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构建了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显著推动了分子影像针对重大疾病的在体可视化能力提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在分子影像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8篇,5次获得国际权威专家专题评述,该项目成果获2018年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公示结束),研究成果在全国13家大型三甲医院和2家企业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引领了分子影像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田梅
排名:1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的负责人,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参与本项目研制、临床试验、推广等工作,在创新点1、2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带领完成了PET分子影像在癫痫诊断、脑功能评估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多模分子影像在疾病诊治一体化及干细胞示踪的研究和推广等。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31篇,其中代表论文有JNM、EJNMMI、Adv Funct Mater、ACS Nano(其他附件-其他4、5、7)。同时,授权专利1项(必备附件-知识产权1),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树兰青年科技奖、转化医学创新奖等学术奖励(其他附件-其他28、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戴志飞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主要参与者,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60%,在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负责分子影像探针的设计和其生物学应用、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推广,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论文总结及发表。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48篇,其中代表论文为Biomaterials(其他附件-其他6)。同时 ,授权专利1项(必备附件-知识产权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聪
排名:3
行政职务:科研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主要参与者,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60%,在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负责分子影像探针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调控新方法的研发以及生物学应用、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推广,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论文总结及发表。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12篇,其中代表论文为Adv Mater(其他附件-其他3)。同时 ,授权专利2项(必备附件-知识产权2、其他附件-其他1),获得奖项1项(其他附件-其他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CT/MRI关键技术的创新和临床应用”,证书号:2015-J-23301-2-03-R02。
姓名:张宏
排名:4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重要参与者,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50%,在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负责脑功能评估和干细胞示踪以及生物学应用、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推广的研究和推广等,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论文总结及发表。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31篇,其中代表论文为JNM、EJNMMI(其他附件-其他4、5、7)。同时 ,授权专利2项(必备附件-知识产权1,其他附件-其他2),获得奖项1项(其他附件-其他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周民
排名:5
行政职务:实验室副主任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重要参与者,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40%,在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参与该项目药物纳米级输送体系及分子影像引导下的肿瘤诊治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其中代表论文为Adv Funct Mater(其他附件-其他4、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凌代舜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重要参与者,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40%,在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参与该项目分子影像介导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靶向tau蛋白的AD诊治一体化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1篇,其中代表论文为ACS Nano(其他附件-其他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和庆钢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重要参与者,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30%,在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参与该项目PET示踪剂的合成及显像研究,研发改进tau蛋白靶向药物T807(其他附件-其他5)。授权专利1项(必备附件-知识产权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金志明
排名:8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30%,协助开发了集靶向、成像与治疗于一体的Tau蛋白靶向多功能纳米组装药物,并将该项目技术应用于显像剂研发和科研服务中,实现了相关产品和服务收入。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以上。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ACS Nano)(其他附件-其他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冯建华
排名:9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第1创新点作出了贡献,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30%,协助开展PET分子影像癫痫精准诊治研究,显著提高非手术治疗癫痫患儿致痫灶检出率。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JNM)(其他附件-其他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 该校贡献主要在于分子影像的应用及其理论与方法的关键技术研究,对创新点1、2均做出显著贡献。首先,针对小儿非手术治疗癫痫患儿诊治难题以及MRI“阴性”的难治性局灶性颞叶外癫痫患者的诊治挑战,开发PET分子影像分析及融合新技术,显著提高了在体可视化诊治水平,并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及脑功能的诊治研究中,为分子影像指导脑疾病精准诊治及脑功能研究开拓了崭新的途径。在分子影像诊治一体化方面,建立了多种药物纳米级输送体系,有效提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探索实现多模态分子影像引导下的肿瘤、神经疾病精准治疗一体化方法,开拓了分子影像应用新方向。该项目研究期间共发表SCI论文48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公示结束)1项。

单位名称:北京大学
单位贡献: 该校贡献主要在于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及诊治一体化理论与方法的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提高肿瘤成像效果,对肿瘤进行精确诊断和定位,以及实现对肿瘤光热治疗过程的导航和监控,提高肿瘤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制备了生物可降解的荧光/MRI双模态纳米诊疗一体化探针(SPIO@DSPE-PEG/ICG NPs),载吲哚菁绿(ICG)和超顺磁氧化铁(SPIO),实现MRI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同时富集在肿瘤部位的ICG在近红外激光辐照的作用下,产生显著的温度升高,实现肿瘤的光热治疗,减少对正常器官组织的损伤和毒副作用;体内的MRI/荧光成像实时监控NPs在肿瘤部位的富集和治疗过程。该系统为提高肿瘤成像的诊断和定位,以及对光热治疗的导航和监控,提供了有效的诊疗一体化技术手段,对肿瘤的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意义。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48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单位名称:复旦大学
单位贡献: 该校贡献主要在于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及诊治一体化理论与方法的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了pH响应型磁共振/拉曼(MRI/SERRS)双模态探针,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定位胶质瘤和高灵敏度拉曼信号引导切除浸润区域癌细胞,实现肿瘤微环境双模态响应探针精确导航胶质瘤手术方法。该多模探针通过受体介导的转胞吞作用跨越血脑屏障,在肿瘤酸性环境中特异性自组装形成三维球状聚集体,并引起T1加权磁共振信号和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同时增强。由于酸性环境是几乎所有固体肿瘤的普遍特征,此类酸响应探针将较少受到肿瘤异质性影响,实现不同类型胶质瘤普适性示踪和导航。该方法显著提升准确示踪胶质瘤浸润区域,达到提高手术预后,并对提高胶质瘤切除率并避免脑功能区损伤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单位名称: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该企业贡献主要在于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理论与方法的关键技术研究。在分子影像探针前体的生产技术平台的建立和新探针研发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将多种合成和纯化的新技术用于分子影像探针的生产。该企业与浙江大学田梅教授团队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推广分子影像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分子影像领域产学研合作。该企业已开发出脑部疾病诊断探针前体30多种,累计承接服务案例3000多例,配套生产相关试剂盒6000多套,广泛应用于各种脑部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 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建有省级正电子药物前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影像研究院)、省企业技术中心、苏州市重点实验室、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公司为全球唯一一家能够生产PET成像检查专用试剂盒所有关键原材料生产的企业,拥有医用回旋加速器、MicroPET/CT、全自动放射化学合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PET显影剂生产和基于分子影像技术进行药物筛选服务平台,经陈坚院士等专家鉴定,系列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5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1:57:59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51/C10-4002.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农艺与农业工程组
项目名称: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无毒基因监测及病害关键防控技术
提名单位: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按照要求对该项目的提名情况进行了公示,均无异议。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年发病面积超过1500万亩,田间发病率超过30%,严重田块经常导致绝收。该项目针对大豆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难题,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经过13年联合攻关:一、在理论上揭示了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性丧失的机制,鉴定并监测了导致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无毒基因;二、根据不同主产区大豆疫霉群体中变异水平较低的无毒基因,创建了以“识别关键无毒基因”为核心的抗病品种快速精准鉴定技术,以及可以同时防控大豆疫霉及其它主要根部病原菌的大豆种子处理技术;三、构建了以“病原监测+抗病品种+种子处理”为核心的关键防控技术体系,分别集成了适宜于东北、黄淮海和南方等三大主产区的配套防控技术模式,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防效达到85%以上,大豆增产超过20%,农药减量60%以上,解决了我国大豆疫霉根腐病难以有效防控的问题,实现了对该病的高效、可持续、绿色防控。近三年累计推广了3107.5万亩,新增利润33.996亿元。发表论文13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软件著作权4件,制定农业行业和地方标准9项, 获得教育部、黑龙江省、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大北农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王源超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一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3:创建了大豆疫霉高效分离与快速检测技术,明确了大豆疫霉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与群体结构;创建了疫霉菌无毒基因的高效鉴定技术,鉴定了导致大豆疫霉致病性变异的无毒基因;建立了无毒基因监测技术体系,揭示了我国不同主产区大豆疫霉无毒基因的变异水平;创建了“靶向病原菌关键无毒基因”的抗病品种快速精准鉴定技术体系,指导不同主产区精准布局抗病品种,建立了大豆疫霉根腐病高效防控关键技术体系,组织开展了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证明材料:附件1-1、1-2、1-3、2、6-1、6-6、6-7、6-10、6-14、6-15、6-17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陈庆河
排名:2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二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3:参与创建了大豆疫霉分离与检测技术,参与鉴定了大豆疫霉无毒基因Avr3b,开展了南方大豆产区大豆疫霉的地理分布与生理小种调查及无毒基因监测,筛选了适宜于当地的大豆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方法,构建了南方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证明材料:附件1-2、6-2、6-4、6-5、6-13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冯晓东
排名:3
行政职务:副处长
技术职称:高级农艺师
工作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三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和3:参与开展了我国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害监测,参与制定并颁布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等技术规范,组织联系全国各大豆产区的植保植检系统开展病害防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证明材料:1-3、6-1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淑珍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四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和2:参与创建了大豆疫霉分离与检测技术,在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豆疫霉的地理分布与生理小种调查及无毒基因监测,解析了大豆疫霉的遗传结构与变异,鉴定了大豆品种和资源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了抗性资源特点与遗传多样性,挖掘鉴定了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关键基因,筛选培育了优异抗性品种。证明材料:附件3、6-11、6-18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丁俊杰
排名:5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五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3:开展了东北地区大豆疫霉的地理分布与生理小种调查及无毒基因监测,筛选了适宜于当地的大豆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方法,构建了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证明材料:附件6-14、6-16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叶文武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六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3:参与建立了大豆疫霉根腐病及其它类型根腐病的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大豆疫霉关键无毒基因高效捕获技术,参与开展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害发生及大豆疫霉无毒基因的监测、大豆品种抗病性及种子带菌的鉴定分析,在黄淮海地区开展了种子处理等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证明材料:附件6-6、6-15、6-29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郑小波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七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3:阐明了大豆疫霉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及群体结构特征,明确了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种类,建立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分离与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开展了大豆品种抗病性及种子带菌鉴定分析,指导了病害防控技术的集成及示范应用。证明材料:附件1-1、1-2、6-7、6-10、6-15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窦道龙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八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和2:参与建立了大豆疫霉关键无毒基因高效捕获技术,开展了大豆疫霉关键无毒基因的鉴定及其变异规律的解析,指导了大豆抗病品种的精准鉴定及利用,参与了指导了病害防控技术的集成及示范应用。证明材料:附件1-2、6-14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黄志平
排名:9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九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2-3:开展了黄淮海大豆产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田间调查,筛选培育了适宜于当地的大豆抗病品种,筛选了种子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方法,参与构建了黄淮海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证明材料:附件3、6-12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高智谋
排名:10
行政职务:学科负责人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十完成人。主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2:开展了黄淮海大豆产区大豆疫霉的地理分布与生理小种调查及无毒基因监测,筛选了适宜于当地的大豆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方法,构建了黄淮海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证明材料:附件6-3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南京农业大学
单位贡献: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建立了大豆疫霉无毒基因监测技术,开展了我国大豆疫霉无毒基因的系统监测,揭示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致病性变异机制,指导了大豆抗病品种的精准鉴定及布局,组织开展了防控关键技术的集成及综合防控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主要贡献成果对应创新点1-3。

单位名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单位贡献:项目第二完成单位。开展了南方地区大豆疫霉无毒基因的监测,筛选了适宜于当地的大豆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等相关的防控关键技术、产品和方法,构建了南方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主要贡献成果对应创新点1-3。

单位名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单位贡献:项目第三完成单位。参与开展了我国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害监测,参与制定并颁布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等技术规范,组织联系全国各大豆产区的植保植检系统开展病害防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主要贡献成果对应创新点1和3。

单位名称:东北农业大学
单位贡献:项目第四完成单位。开展了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无毒基因的监测,在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鉴定了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了抗性资源特点与遗传多样性,挖掘鉴定了抗病关键基因,筛选培育了优质抗病品种。主要贡献成果对应创新点1和2。

单位名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单位贡献:项目第五完成单位。开展了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无毒基因的监测,筛选了适宜于当地的大豆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等相关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方法,构建了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主要贡献成果对应创新点1-3。

单位名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单位贡献:项目第六完成单位。鉴定了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了抗性资源特点与遗传多样性,筛选培育了优质抗病品种,推广应用了黄淮海大豆疫霉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主要贡献成果对应创新点2-3。

单位名称:安徽农业大学
单位贡献:项目第七完成单位。开展了黄淮海地区大豆疫霉无毒基因的监测,筛选了适宜于当地的种子处理等相关的防控技术、产品和方法,构建了黄淮海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并参与推广应用。主要贡献成果对应创新点1-2。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55#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2:02:3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53/000-4023.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项目名称:        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提名专家:       
姓名:郑树森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第一医院)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外科学
提名专家意见:早期诊断和规范救治是围术期脓毒症治疗成功的关键。该项目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课题的支持下,围绕围术期脓毒症发病机制、临床特征、预警与救治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成果:①全新揭示non-TLRs和DAMP关键分子—内源性抗菌肽等参与脓毒症发病新机制,提出围术期脓毒症发病“DAMP/non-TLRs”学说;②开展国际外科术后预后研究,阐明外科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和风险因素,发现其远期生活质量显著低于社区人群;建立多模式围术期脓毒症预警模型,提高风险评估能力;③集成创建包括侧卧位可视化插管、全麻下控压膨肺和ECMO等救治关键技术体系,首创新型纳米抗菌肽,为抗耐药菌新药研发提供新方法;④牵头制定国际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规范救治策略,在全国推广应用。该项目“急重症器官功能保护创新团队”入选为2015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省部级奖8项,其中浙江省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得专利17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项、美国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共发表论文170篇,其中SCI论文83篇,总影响因子445.64,他引1622次,单篇最高他引175次;专著11部,包括高校本科教材《危重病医学》等;获得杰青1人、长江学者1人、亚洲青年女科学家奖1项;项目成果在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45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医护人员33000余人次,惠及10523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成果具有重大的原始创新性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
姓名:沈岩
工作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生物化学
提名专家意见:脓毒症是围术期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项目针对脓毒症发病机制、预警和救治关键技术等科学问题进行十余年的深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S1PR2、S1PR3、TREM2和TRPM2等非Toll样受体(non-TLRs)以及DAMP重要分子阳离子抗菌肽在围术期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提出围术期脓毒症发病“DAMP/non-TLRs”学说;首次发现警报素HNP1-3基因DEFA1/3拷贝数、non-TLRs相关分子S1PR2/3和PD-L1等是围术期脓毒症预警指标,验证了呼吸/循环系统损伤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围术期脓毒症预警新技术;围绕围术期脓毒症救治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方案选择、呼吸和循环管理等方面,牵头制定国际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在全国推广应用。该项目团队入选为2015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省部级奖8项,其中浙江省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美国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共发表论文170篇,其中SCI论文83篇,总影响因子445.64,他引1622次,单篇最高他引175次;专著11部,包括高校本科教材《危重病医学》等;获得杰青1人、长江学者1人、亚洲青年女科学家奖1项;项目成果在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45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医护人员33000余人次,惠及10523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成果对于规范我国围术期脓毒症救治策略和整体提升围术期脓毒症救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姓名:陈义汉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内科学
提名专家意见:围术期脓毒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负担重。该项目围绕围术期脓毒症预警和救治技术等关键科学问题,历经十余年的联合攻关,取得系列创新成果。系统揭示了DAMP和non-TLRs参与脓毒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提出围术期脓毒症发病“DAMP/non-TLRs”学说;阐明了外科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和高危风险因素,建立了多模式围术期脓毒症预警模型;针对围术期脓毒症临床救治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循环和呼吸管理、并发症防治等,率先提出并应用“滴定式麻醉诱导和平衡麻醉方案”的麻醉策略,创建侧卧位可视化插管、全麻下控压膨肺和ECMO等综合性肺损伤救治关键技术体系;牵头制定国际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为规范我国围术期脓毒症救治策略和提升整体救治水平具有深远意义。该项目“急重症器官功能保护创新团队”入选为2015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省部级奖8项,其中浙江省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美国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共发表论文170篇,其中SCI论文83篇,总影响因子445.64,他引1622次,单篇最高他引175次;专著11部,包括高校本科教材《危重病医学》等;获得杰青1人、长江学者1人、亚洲青年女科学家奖1项;项目成果在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45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医护人员33000余人次,惠及10523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成果为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方向明
排名:1
行政职务:医学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指导实施和成果推广,并具体参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系统揭示了non-TLRs和DAMP关键分子—内源性抗菌肽参与脓毒症发病新机制,负责开展国际外科术后预后研究,建立脓毒症预警新技术,牵头制定国际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一、二、三、四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通讯作者、3项发明专利和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第一完成人、创新团队负责人。见于附件1.1、附件1.3、附件6.1-6.4、附件9.1、附件9.2、附件9.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严重烧、创伤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临床诊断、防治新策略,排名第二,证书号:2011-J-253-2-06-R02。
姓名:舒强
排名:2
行政职务:医院党委书记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揭示了non-TLRs中成员TREM调节脓毒症单核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发现受体ST2参与脓毒症发病的新机制,开展ECMO技术等围术期救治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并进行推广,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一、三、四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创新团队重要成员。见于附件9.1、附件9.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严重烧、创伤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临床诊断、防治新策略,排名第六,证书号:2011-J-253-2-06-R06。
姓名:邓小明
排名:3
行政职务:科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长海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发现中性粒细胞表达PD-L1与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和器官损伤密切相关,揭示了围术期脓毒症新型生物学指标和机制,为预警模型提供了基础;发现气道管理技术对围术期脓毒症呼吸系统等并发症的影响,参与规范围术期脓毒症管理策略并推广应用。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二、四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见于附件5.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于泳浩
排名:4
行政职务:科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证实吸入氢气对围术期脓毒症器官功能发挥重要保护作用,并揭示其通过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机体DAMP分子—HMGB1释放的分子机制;参与开展国际外科术后预后研究和围术期脓毒症器官功能保护策略的临床应用;参与制定国际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一、三、四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见于附件1.3、附件5.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国林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明确了吸入氢气在围术期脓毒症和器官功能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揭示其通过JNK、Rho/ROCK等信号通路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的分子机制,参与建立围术期脓毒症器官功能保护策略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一、三、四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见于附件5.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金宝
排名:6
行政职务:科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发现围术期脓毒症患者吸入麻醉药应用适应症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参与制定“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三、四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主要作者。见于附件1.3、附件5.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徐志南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研究成果的转化、抗生素敏感性评估以及多肽药物的研发工作等。运用信息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围术期脓毒症新靶标的探寻和新药研发。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二、三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通讯作者、1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创新团队的重要成员。见于附件1.2、附件9.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薄禄龙
排名:8
行政职务:科主任助理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长海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发现益生菌能够预防围术期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发现C-CSF/GM-CSF治疗对脓毒症预后没有影响,参与肺保护策略等围术期救治关键技术并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二、三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主要作者。见于附件5.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林茹
排名:9
行政职务:体外生命支持科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发现婴幼儿围术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预警指标,主要负责开展ECMO技术等围术期肺保护策略和救治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三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主要作者。见于附件9.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程宝莉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明确S1PR2分子在围术期脓毒症中的作用,发现围术期脓毒症预警指标DEFA1/3基因拷贝数和S1PR2表达水平等,参与围术期脓毒症临床多中心研究,建立脓毒症预警模型以及围术期脓毒症管理策略的规范推广工作。是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第一、二、四创新点的贡献者。是项目多篇论文的主要作者、3项发明专利和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要完成人。见于附件1.1、附件6.1、附件6.2、附件6.4、附件9.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严重烧、创伤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临床诊断、防治新策略,排名第十,证书号:2011-J-253-2-06-R10。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贡献:浙江大学作为该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负责项目系列研究的总设计、统筹和规划,全面协调、指导和监督项目的实施,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开展系列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临床策略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围绕《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内容,主要贡献如下: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与平台,系统揭示了non-TLRs和DAMP关键分子—内源性抗菌肽等参与脓毒症发病的关键分子机制,提出脓毒症发病“DAMP/non-TLRs”学说;首创围术期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开展“国际外科术后预后(ISOS)研究”和临床多中心队列研究,阐明了我国外科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发现脓毒症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是亟需公共卫生领域重视的社会问题;明确了围术期脓毒症临床、遗传和生物学指标等高危风险因素,建立预警新模型;针对循环、呼吸和感染等围术期脓毒症救治关键环节,提出了“滴定式麻醉诱导和平衡麻醉方案”,集成创建了目标滴定式循环支持技术、全麻下控压膨肺和ECMO等关键技术体系;制定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并通过大型会议/网络视频培训、情景-病例视频教学、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了我国围术期脓毒症的救治水平。

单位名称:上海长海医院
单位贡献:上海长海医院作为该项目第二完成单位,参与项目系列研究工作,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开展系列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临床策略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围绕《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内容,主要贡献如下:参与围术期临床多中心研究工作,揭示了我国外科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指标,参与建立脓毒症预警模型;开展目标滴定式循环支持技术、全麻下控压膨肺、抗生素阶梯治疗方案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工作;参与制定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尤其是通过教材、学术期刊、大型会议/网络视频培训、情景-病例视频教学、学术报告等形式扩大成果的国内外影响力,并进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了我国围术期脓毒症的救治水平。

单位名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单位贡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作为该项目第三完成单位,参与项目系列研究工作,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开展系列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临床策略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围绕《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内容,主要贡献如下:围绕氢气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制开展系列研究,证实吸入氢气对脓毒症的器官功能保护作用,揭示了其通过调节Nrf2/HO-1、JNK等信号通路,从而调控机体DAMP分子—HMGB1等释放的分子机制;参与创建围术期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开展“国际外科术后预后(ISOS)研究”;开展目标滴定式循环支持技术、全麻下控压膨肺、抗生素阶梯治疗方案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工作;参与制定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并通过大型会议/网络视频培训、情景-病例视频教学、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了我国围术期脓毒症的救治水平。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56#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2:03:09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53/111-4008.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项目名称:        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经11年潜心研究,针对项目实施前我国白内障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关键技术落后等问题,依托“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等26项课题,在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创新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将飞秒激光技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白内障手术,实现我国在世界白内障手术技术发展上的“领跑”地位;2、制定同轴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技术,使我国白内障手术全面转化为日间手术,大大节约医疗资源;3、牵头制定白内障领域全部共识,规范了白内障围手术期感染防治流程,显著降低了我国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率,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4、全面系统揭示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新突变和重要发病机制,首次发现导致晶状体蛋白错误折叠和聚集的一系列关键结构因子;5、发明多能干细胞(iPSC)体外晶状体诱导新方法,世界上首次构建最接近人类的克隆晶状体及其研究平台;6、成功合成白内障防治药物新分子实体,取得白内障药物防治领域突破性成果。 项目成果丰硕,在相关重要杂志发表论文152篇(SCI收录110篇)、发明专利3项、标准化共识6项、专著13本、通过CFDA注册检验1项,获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项目成果应用于全国73家医院,累积直接受益逾133万病人,应用于国内4家主要眼科企业,研发手术设备及耗品,打破进口垄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姚克
排名:1
行政职务: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委、国际眼科理事会执行理事、亚太白内障手术协会副主席及全国白内障学组组长,负责顶层设计,在主要科技创新点 1、2、3中,主要贡献为革新我国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技术、推进我国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诊疗标准流程的建立,优化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流程,牵头制定白内障领域所有专家共识,积极推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及白内障术后眼内炎防治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率领团队进行遗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再生晶状体及白内障防治药物的研究,并研发新型人工晶状体。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专家共识六篇,论文 124 篇,其中SCI论文88篇。并获得3项发明专利。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 第一获奖人 1999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非球面等视像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研究—设计—研制及临床应用 第一获奖人
姓名:申屠形超
排名:2
行政职务: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支部书记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主要科技创新点 1、2、3中,主要贡献为参与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微切口白内障手术,以及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关键技术创新和研究,参与中国白内障领域专家共识的制定,并将精准、微创和安全的白内障技术和成果推广至各合作中心。建立眼科医师培训基地,并在浙江省11家县市级基层示范性致盲眼病防治基地,培养了大量的白内障手术医生。同时开展了遗传性白内障疾病相关基因筛查及其基因功能研究工作。共参与论文 15篇。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 第二获奖人
姓名:闫永彬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第1创新点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系统研究了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机制,揭示了遗传突变导致晶状体蛋白错误折叠和聚集的一系列关键结构因子,构建了细胞和蛋白水平的抗白内障药物筛选系统,与合作者共同发现羊毛甾醇可有效逆转晶状体蛋白异常聚集,并通过优化羊毛甾醇的结构获得了在体外具有高活性的化合物,建立了利用人白内障手术样品定量评估先导化合物的测试方法。以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5篇。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徐雯
排名:4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主要科技创新点 2、3中,主要贡献为参与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微切口白内障手术, 以及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关键技术创新和研究,参与中国白内障领域专家共识的制定,负责本项目的合作医疗、慈善公益、资源下沉和帮扶、技术推广工作,将以上精准、微创和高端的白内障技术和成果推广至中心合作和帮扶的几十家县级医院和十几个边远省市地区。共参与论文10篇。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 第四获奖人
姓名:汤霞靖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主要科技创新点 1、2、3中,主要贡献为参与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以及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并有力推进基层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白内防治技术在基层的转化应用推广。开展眼科遗传性疾病和晶状体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在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候选基因的突变方式及发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共参与论文9篇。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 第十获奖人
姓名:朱亚楠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主要科技创新点 1、2、3中,主要贡献为负责中国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率调查,参与中国白内障术后眼内炎防治规范的制定,进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的效果研究,并开展眼科遗传性疾病和晶状体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在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候选基因的突变方式及发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共参与论文 11 篇。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俞一波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主要科技创新点 2、3 中,主要贡献为参与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微切口白内障手术, 以及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关键技术创新和研究,参与中国白内障术后眼内炎防治规范的制定。通过会议讲座、手术演示等方式将精准、微创和安全的白内障技术和成果推广至各合作中心。共参与论文 10 篇。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 4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玮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治医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主要科技创新点 1、2、3中,主要贡献为负责 1.8mm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效果的研究和分析,证实微切口手术能有效减少术源性散光,并先后赴浙江省开化、庆元、遂昌,甘肃省华池等地基层医院进行微切口手术技术推广。开展眼科遗传性疾病相关基础研究,在先天性白内障、马凡综合征等相关候选基 因的突变筛查及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共参与论文 11 篇,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傅秋黎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主要科技创新点1 中,主要贡献为负责创立体外再生晶状体诱导新方法-“荷包蛋”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人晶状体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构建白内障疾病模型,在白内障药物及晶状体再生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基 础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陈祥军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Nature(2015, 523(7562): 607-611)共同第一作者,在创新点1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系统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首创白内障防治药物筛选平台,并成功合成白内障防治药物新分子实体,开拓白内障药物防治新手段。在该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70 %,以第一作者参与相关研究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达55,他引达83次。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
单位贡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委、国际眼科理事会执行理事、亚太白内障手术协会副主席及全国白内障学组组长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首批眼科专科医师与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首批临床药理基地,浙江省重点学科与医学支撑学科,浙江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与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依托单位,浙江省眼科创新团队牵头单位,在眼科学科研、临床与教学领域中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自中心建立以来,中心已承担和完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0 余项。针对我国白内障防治领域重大科技需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80余位科研及临床工作人员,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科研团队合作,进行为期11年的协同攻关,在白内障精准治疗防治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白内障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单位名称:清华大学
单位贡献:针对白内障发病机制探索及防治药物研发,本单位生命科学学院闫永彬研究团队自2011年起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临床科研团队进行了协同攻关合作,取得重大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获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研究团队对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分子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阐明了导致晶状体蛋白错误折叠和聚集的一系列关键结构因子,创新性构建了细胞和蛋白水平的抗白内障药物筛选和评价系统,为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白内障防治药物的临床前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531

帖子

385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7
57#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2:06:11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jb_207/111-4301.html

团队名称:        浙江大学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创新团队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该团队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基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在高性能高可靠控制装置及多变量优化控制技术、全集成大规模控制装置及全流程动态优化技术、高安全/高端控制装备及高精度运行控制技术、新一代高性能现场总线与控制优化的国际标准等领域开展了科技攻关和协同创新,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实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团队成员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FAC Fellow、IEEE Fellow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是一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历年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团队组织管理先进,制度健全,支持单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拥有先进的团队文化理念,具备长期保持该团队顶尖科技创新能力的实力和条件。
团队简介:       

主要成员:       
姓名:孙优贤
姓名:王文海
姓名:褚健
姓名:金建祥
姓名:陈积明
姓名:苏宏业
姓名:冯冬芹
姓名:杨春节
姓名:刘兴高
姓名:程鹏
姓名:葛志强
姓名:吴争光
姓名:贺诗波
姓名:陈剑
姓名:黄文君
支持单位: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58#
发表于 2019-4-6 11:44:15 | 只看该作者
111111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693

帖子

6169

积分

参议员

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Rank: 127

积分
6169
59#
发表于 2019-4-27 20:38:34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3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0
60#
发表于 2019-5-1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滕皋军在附属医院进修过的也算吗?应该没有受过学历教育和培训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立浙江大学论坛  

GMT+8, 2024-4-27 03:50 , Processed in 0.1222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